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在訓練學術寫作的過程中構建一篇極為有條理的文章并不是易事。學術文章的結構看似簡單:歸納起來無非“引言——文獻——理論——數據——方法——結果” 而已;然而一篇文章的段落與段落之間,每一句話與下一句之間,到底應該如何安排才算是有條理、有邏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有的文章沒有條理?為了把一個要點說清楚,到底要怎樣論證、如何組織論證的遞進和結構才算是好文章呢?哪些話需要寫,哪些不需要寫?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組織文章結構的問題。
1. 什麼是有條理的文章?有條理的學術論文有這麼幾個特點:
總的來說,讀一篇條理清晰的文章就像跟一個頭腦特别清晰的人對話,他知道他要去哪,腦中圖景不亂,步伐清晰,目标明确,一步一個腳印的帶着你順着他的思路走,直達目的地。
2. 什麼是沒有條理的文章?讀沒有條理的文章你仿佛看到一張思路不清楚的面孔——作者東說細說,好像哪句話都是對的,但是你跟的很累,聽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到底要說什麼。比如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寫作邏輯和論述結構這件事雖然無比重要,但是你會發現很少有哪個導師或哪門課會專門花時間系統給學生講解或訓練。自己寫得出好文章,不代表能講授得清好的文章結構是怎樣搭建的。這大概跟學術文章結構并沒有絕對的“最佳結構”有關,也跟學術文章主題不同、研究方法多樣有關。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從來沒有接受過關于論文論述結構的專門訓練而主要是通過不斷地讀和寫去領悟,那麼你并不是少數人。
然而好文章的結構總有共性的。我最近試圖想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想來想去腦中浮現出“雨傘”和“樹幹結構”這兩個比喻:好的文章結構應該是能把文章裡最主要的大觀點按照邏輯順序連接起來,同時又能把這些大觀點分别一個個打開成小觀點,把小觀點也用一條橫向的線聯系起來,就好像雨傘合起來的時候就是連起來的文章主幹,張開的時候每個主幹觀點都有其他橫向小論點來支撐。然而想到這兒我腦中忽然閃過了《金字塔原理》這幾個字,于是趕緊把書找出來重新看一遍,哎呀呀,原來我想說的都在金字塔原理裡被概括的非常充分了。
《金字塔原理》是芭芭拉明拖(Barbara Minto) 的主要作品,書中的主要觀點和方法被很多咨詢公司所采納,很多人聽說過金字塔原理可能是因為麥肯錫對該方法的使用,在麥肯錫工作過的馮唐也在一篇文章裡專門談過這個方法。而其實這本書對寫作思路和寫作邏輯非常有幫助,如果你剛好在論述結構這方面有疑惑,建議你把它找出來詳細讀一讀。
4. 主論點——分論點——分分論點的金字塔結構我們大部分人在動筆寫論文的時候都不是思路百分之一百清晰的時候,但是有一個原則要明确,就是在寫的時候我們要去尋找自己最主要的主論點,而每個主論點都應該由分論點去支撐,如果必要,分論點又應該有分分論點來支撐,借用金字塔原理,那麼這些論點之間的關系就是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芭芭拉明拖,《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與制作圖标的邏輯》
舉例:假如我需要在一篇論文中說明“北京一年四季的季節特點”,那麼我們很容易就想到這篇文章的結構應該大緻是這樣的:

理論上來講,任何一篇條理清楚地論文都是由這樣大大小小的觀點組建而成的,仔細去分析好的論文,你會發現它們
這樣就呈現出了三級觀點的結構。而一篇文章裡為了把觀點說清楚,經常會出現更多層的論點,仔細畫出來的話可能是四層、五層甚至更多層的機構。
如果用圖表示的話, 對應以上觀點結構的寫作結構就是這樣:

所以這對于我們寫論文的啟示至少有以下幾個:
此外還要注意: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想到“雨傘”這個比喻:again, 你最重要的主觀點是連接全文的一條紐帶,哪裡都不能斷,前後緊密貫通,這最終才形成了全文一條清晰的脈絡,就像雨傘合起來時傘的主幹是一條完整的系統;但為了把主觀點解釋清楚,我們又需要把每個主觀點打開來讨論,找到幾個分論點來支撐每一個主觀點,就像傘張開的時候橫向的支架對縱向主幹的支撐。
仔細去觀察好的文獻,你會發現作者在安排各個主觀點出場順序上一定花了些心思,主觀點是層層遞進地呈現給讀者的,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帶着讀者完成對每個主觀點的理解和接受;同時,好的文章在讨論一個主要觀點時,這個部分的每一段或每一句話都會跟這個主要觀點有關,目的非常明确,而不是跳來跳去(比如,在讨論“春天的特點”時候忽然講一句秋天的特點又跳回來),也不會讨論跟該主論點無關的話(比如,講春天的特點時忽然講到頤和園的風景,于是講起了頤和園的曆史)。這就是我們常在評語裡看到的“條理清晰,邏輯嚴謹”。
5. 具體操作的一些方法了解了金字塔原理的基本觀點之後可以做這麼幾個事情:
更多學術資訊\論文潤色服務\論文翻譯服務 都在公衆号【艾德思editsprings】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