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是指那些由衆多原子或原子團主要以共價鍵結合而成的相對分子量在一萬以上的化合物。
單體
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
重複單元
在聚合物的大分子鍊上重複出現的、組成相同的最小基本單元。
結構單元
單體在大分子鍊中形成的單元。結構單元與原料相比,除了電子結構變化外,其原子種類和各種原子的個數完全相同,又稱為單體單元。
聚合度(DP、Xn)
衡量聚合物分子大小的指标。以重複單元數為基準,即聚合物大分子鍊上所含重複單元數目的平均值,以表示;以結構單元數為基準,即聚合物大分子鍊上所含結構單元數目的平均值,以表示。聚合度是一統計平均值,一般寫成。
聚合物分子量
重複單元的分子量與重複單元數的乘積;或結構單元數與結構單元分子量的乘積。
重均分子量
聚合物中用不同分子量的分子重量平均的統計平均分子量。
Wi:相應的分子所占的重量分數。
分子量分布
高聚物一般是由不同分子量的同系物組成的混合物,因此它的分子量具有一定的分布,分子量分布一般有分布指數和分子量分布曲線兩種表示方法。
多分散性
聚合物通常由一系列相對分子量不同的大分子同系物組成的混合物,用以表達聚合物的相對分子量大小并不相等的專業術語叫多分散性。
分布指數
重均分子量與數均分子量的比值。用來表征分子量分布的寬度或多分散性。
連鎖聚合
活性中心引發單體,迅速連鎖增長的聚合。連鎖聚合需活性中心,根據活性中心的不同可分為自由基聚合、陽離子聚合和陰離子聚合。
逐步聚合
無活性中心,單體官能團之間相互反應而逐步增長。絕大多數縮聚反應都屬于逐步聚合。
加聚反應
即加成聚合反應,烯類單體經加成而聚合起來的反應。加聚反應無副産物。
縮聚反應
即縮合聚合反應,單體經多次縮合而聚合成大分子的反應。該反應常伴随着小分子的生成。
熱塑性聚合物
聚合物大分子之間以物理力聚而成,加熱時可熔融,并能溶于适當溶劑中。熱塑性聚合物受熱時可塑化,冷卻時則固化成型,并且可以如此反複進行。
熱固性聚合物
許多線性或支鍊形大分子由化學鍵連接而成的交聯體形聚合物。這類聚合物受熱不軟化,也不易被溶劑所溶脹。
聚合反應
由低分子單體合成聚合物的反應。
活性種
打開單體的π鍵,使鍊引發和增長的物質,活性種可以是自由基,也可以是陽離子和陰離子。
均裂
化合物共價鍵的斷裂形式,均裂的結果,共價鍵上一對電子分屬兩個基團,使每個基團帶有一個獨電子,這個帶獨電子的基團呈中性,稱為自由基。
異裂
化合物共價鍵的斷裂形式,異裂的結果,共價鍵上一對電子全部歸屬于其中一個基團,這個基團形成陰離子,而另一缺電子的基團,稱為陽離子。。
自由基聚合
以自由基作為活性中心的連鎖聚合。
離子聚合
活性中心為陰、陽離子的連鎖聚合。
陽離子聚合
以陽離子作為活性中心的連鎖聚合。
陰離子聚合
以陰離子作為活性中心的連鎖聚合。
誘導效應
單體的取代基的供電子、吸電子性。
共轭體系
在某些有機物分子中,由于雙鍵、p電子或空的p軌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使得電子雲不能僅局限在某個碳原子上,而是分散在一定範圍内多個原子上的離域體系中,這種離域體系就是共扼體系。
共轭效應
共扼效應存在于共扼體系中,它是由于軌道相互交蓋而引起共扼體系中各鍵上的電子雲密度發生平均化的一種電子效應。共扼效應使體系的鍵長趨于平均化,體系能量降低,分子趨于穩定。可分為σ-π共轭、p-π共轭、π-π共轭、σ-p共轭。
間位阻效應
由取代基的體積、數量、位置所引起的效應,它對單體聚合能力有顯著的影響,但它不涉及對活性種的選擇。
鍊引發
形成單體自由基活性種的反應。鍊引發包括兩步:初級自由基的形成(即引發劑的分解),單體自由基的形成。
鍊增長
單體自由基形成後,它仍具有活性,能打開第二個烯類分子的π雙鍵,形成新的自由基,新自由基的活性并不随着鍊段的增加而衰減,與其它單體分子結合成單元更多的鍊自由基,即鍊增長。
鍊轉移
在自由基聚合過程中,鍊自由基可能從單體(M)、溶劑(S)、引發劑(I)等低分子或大分子上奪取原子而終止,使失去原子的分子成為自由基,繼續新鍊的增長,這一反應叫鍊轉移反應。
鍊終止
自由基活性高,有相互作用終止而失去活性的傾向。鍊自由基失去活性形成穩定聚合物的反應稱為鍊終止反應。
單基終止
鍊自由基從單體、溶劑、引發劑等低分子或大分子上奪取一個原子而終止,這些失去原子的分子可能形成新的自由基繼續反應,也可能形成穩定的自由基而停止聚合。
雙基終止
鍊自由基的獨電子與其它鍊自由基中的獨電子或原子作用形成共價鍵的終止反應。
偶合終止
兩鍊自由基的獨電子相互結合成共價鍵的終止反應,偶合終止的結果是大分子的聚合度為鍊自由基重複單元數的兩倍。
歧化終止
某鍊自由基奪取另一自由基的氫原子或其他原子終止反應。歧化終止的結果是聚合度與鍊自由基的單元數相同。
引發劑
在聚合體系中能夠形成活性中心的物質,使單體在其上連接分為自由基引發劑,離子引發劑。
半衰期
物質分解至起始濃度(計時起點濃度)一半時所需的時間。
誘導期
聚合初期初級自由基為阻聚雜質所終止,無聚合物形成,聚合速率為零的時期。
誘導分解
誘導分解實際上是自由基向引發劑的轉移反應,其結果使引發劑效率降低。
籠蔽效應
在溶液聚合反應中,濃度較低的引發劑分子及分解出的初級自由基始終處于大量溶劑分子的包圍之中,初級自由基無法與單體分子接觸,易發生向引發劑或溶劑的轉移反應,使引發劑效率降低。
引發劑效率
引發聚合部分引發劑占引發劑分解消耗總量的分數稱為引發劑效率。
轉化率
單體轉化為聚合物的分率,等于轉化為聚合物的單體量比去用去單體總量。。
熱引發聚合
聚合單體中不加入引發劑,單體隻在熱的作用下,進行的聚合稱為熱引發聚合。
光引發聚合
單體在光的激發下(不加入引發劑),發生的聚合稱為光引發聚合。可分為直接光引發聚合和光敏聚合兩種。
光引發效率
又稱為自由基的量子産率,表示每吸收一個光量子産生的自由基對數。
輻射聚合
以高能輻射線引發單體聚合,即為輻射聚合。
自動加速現象
聚合中期随着聚合的進行,聚合速率逐漸增加,出現自動加速現象,自動加速現象主要是體系粘度增加所引起的。
聚合動力學
指聚合速率、分子量與引發劑濃度、單體濃度、聚合溫度等因素間的定量關系。
動力學鍊長
每個活性種從引發階段到終止階段所消耗的單體分子數定義為動力學鍊長,動力學鍊在鍊轉移反應中不終止。
鍊轉移常數
是鍊轉移速率常數和增長速率常數之比,代表鍊轉移反應與鍊增長反應的競争能力。
鍊轉移劑
聚合物生産過程中人為地加入的一種自由基能夠向其轉移的試劑,用于調節聚合物分子量。常用的鍊轉移劑有脂肪族硫醇等。
阻聚劑
能夠使每一自由基都終止,形成非自由基物質,或形成活性低、不足以再引發的自由基的試劑,它能使聚合完全停止。按機理可分為加成型阻聚劑(如苯醌等)、鍊轉移型阻聚劑(如DPPH等)和電荷轉移型阻聚劑(如FeCl3等)等。
緩聚劑
能夠使一部分自由基終止,聚合減慢的試劑。通常無誘導期。
阻聚常數
阻聚反應速率常數與增長速率常數的比值稱為阻聚常數,可用來衡量阻聚效率。
自由基捕捉劑
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FeCl3這兩種高效阻聚劑,它們能夠化學計量的1對1消滅自由基。
自由基壽命
指自由基從産生到終止所經曆的時間,可由穩态時的自由基濃度與自由基消失速率相除求得。
聚合上限溫度
ΔG=0,聚合和解聚處于平衡狀态時的溫度即為聚合上限溫度,在此溫度以下進行的聚合反應無熱力學障礙;超過聚合上限溫度聚合就無法進行。
均聚合
由一種單體進行的聚合反應。
共聚合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單體共同參加的連鎖聚合反應。形成的聚合物中含有兩種或多種單體單元。
均聚物
由均聚合所形成的聚合物。
共聚物
由共聚合形成的聚合物。
無規共聚物
聚合物中組成聚合物的結構單元呈無規排列。
交替共聚物
聚合物中兩種或多種結構單元嚴格相間。
嵌段共聚物
聚合物由較長的一種結構單元鍊段和其它結構單元鍊段構成,每鍊段由幾百到幾千個結構單元組成。
接枝共聚物
聚合物主鍊隻由某一種結構單元組成,而支鍊則由其它單元組成。
共聚合組成方程
表示共聚物組成與單體混合物(原料)組成間的定量關系。
競聚率
是均聚和共聚鍊增長速率常數之比,r1=k11/k12,r2=k22/k21,競聚率用于表征兩單體的相對活性。
理想共聚
該聚合競聚率r1×r2=1,共聚物某瞬間加上的單體中1組分所占分率F1=r1f1/(r1f1 f2),并且其組成曲線關于另一對角線成對稱(非恒比對角線)。
理想恒比共聚
該聚合的競聚率r1=r2=1,這種聚合不論配比和轉化率如何,共聚物組成和單體組成完全相同,F1=f1,并且随着聚合的進行,F1、f1的值保持恒定不變。
交替共聚
該聚合競聚率r1=r2=0或者r1→0,r2→0,這種聚合兩種自由基都不能與同種單體加成,隻能與異種單體共聚,因此不論單體組成如何,結果都是F1=0.5,形成交替共聚物。
非理想共聚
競聚率r1×r2≠1的聚合都是非理想聚合,非理想聚還可再往下細分。
有恒比點非理想共聚
競聚率r1<1且r2<1的非理想聚合,該共聚物組成曲線與恒比對角線有一交點,在這一點上共聚物的組成與單體組成相同,且随着聚合的進行二者的單體和聚合物的組成保持恒定不變。
嵌段共聚
該聚合競聚率r1>1且r2>1,兩種自由基都有利于加上同種單體,形成“嵌段共聚物”,但兩種單體的鍊段都不長,很難用這種方法制得商品上的真正嵌段共聚物。
前末端效應
前末端是指自由基活性端的倒數第二個結構單元,帶有位阻或極性較大的基團的烯類單體,進行自由基共聚時,前末端單元對末端自由基将産生一定的作用,這即前末端效應。
單體活性
單體的活性我們一般通過單體的相對活性來衡量,一般用某一自由基同另一單體反應的增長速率常數與該自由基同其本身單體反應的增長速率常數的比值(即競聚率的倒數)來衡量。
自由基活性
一般表示自由基之間的相對活性,可用不同自由基與同一單體反應的增長速率常數來衡量。
極性效應
極性相反的單體(帶負電性與帶正電性)之間易進行共聚,并有交替傾向,這個效應稱為極性效應。
Q-e概念
Q-e式将自由基同單體的反應速率常數與共轭效應、極性效應相聯系起來,可用于估算競聚率,其式中,P1、Q2表示從共轭效應來衡量1自由基和2單體的活性,而e1、e2分别有1自由基和2單體極性的度量。
自由基聚合實施方法
主要有本體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懸浮聚合四種。
離子聚合實施方法
主要有溶液聚合,淤漿聚合。
逐步聚合實施方法
主要有熔融聚合,溶液聚合,界面聚合。
本體聚合
本體聚合是單體本身、加入少量引發劑(或不加)的聚合。
懸浮聚合
懸浮聚合一般是單體以液滴狀懸浮在水中的聚合,體系主要由單體、水、油溶性引發劑、分散劑四部分組成。
溶液聚合
是指單體和引發劑溶于适當溶劑的聚合。
乳液聚合
是單體在水中分散成乳液狀而進行的聚合,體系由單體、水、水溶性引發劑、水溶性乳化劑組成。
分散劑
分散劑大緻可分為兩類,
(1)水溶性有機高分子物,作用機理主要是吸咐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起着保護人用,同時還使表面(或界面)張力降低,有利于液滴分散。
(2)不溶于水的無機粉末,作用機理是細粉吸咐在液滴表面,起着機械隔離的作用。
乳化劑
常用的乳化劑是水溶性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其作用有:
(1)降低表面張力,使單體乳化成微小液滴,
(2)在液滴表面形成保護層,防止凝聚,使乳液穩定,
(3)更為重要的作用是超過某一臨界濃度之後,乳化劑分子聚集成膠束,成為引發聚合的場所。
膠束
當乳化劑濃度超過臨界濃度(CMC)以後,一部分乳化劑分子聚集在一起,乳化劑的疏水基團伸身膠束回部,親水基伸向水層的一種狀态。
親水親油平衡值(HLB)
該值用來衡量表面活性劑中親水部分和親油部分對水溶性的貢獻,該值的大小表表親水性的大小。
膠束成核
在經典的乳液聚合體系中,由于膠束的表面積大,更有利現成捕捉水相中的初級自由基和短鍊自由基,自由基進入膠束,引發其中單體聚合,形成活性種,這就是所謂的膠束成核。
均相(水相)成核
當選用水溶性較大的單體,溶于水的單體被引發聚合成的短鍊自由基将含有較多的單體單元,并有相當的親水性,水相中多條這樣較長的短鍊自由基相互聚集在一起,絮凝成核,以此為核心,單體不斷擴散入内,聚合成乳膠粒,這個過程即為均相成核。
活性聚合
當單體轉化率達到100%時,聚合仍不終止,形成具有反應活性聚合物(活性聚合物)的聚合叫活性聚合。
化學計量聚合
陰離子的活性聚合由于其聚合度可由單體和引發劑的濃度定量計算确定,因此也稱為化學計量聚合。
開環聚合
環狀單體在引發劑作用下開環,形成線形聚合物的聚合反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