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詠物言志和借物抒情

詠物言志和借物抒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9:09:01


詠物言志和借物抒情(詠物詩托物言志)1

作為我國傳統詩歌領域的一個重要類型,詠物詩素來為詩人所喜愛。無論是山川河流,還是梅蘭竹菊,世間萬象,皆能納入詩心,吐于筆下。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在“體物肖形,傳神寫意”的同時,追求“不沾不脫,不即不離”的境界,詠之“物”往往是詠之“人”,正如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所言:“詠物隐然隻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

曆朝曆代詠物詩都數量衆多,佳作頻出,尤以唐為甚,名篇數不勝數。在詠物詩的煙海裡,我們可以了解作者對各種物類的不同态度和認識,也可以從作者的感受中領略當時的社會形态,為作者的欣喜而欣喜,悲傷而悲傷。

初唐宰相李峤專門寫過一首詠物詩《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此詩的妙處在于處處寫風,卻不見一個風字,并以“三”“二”“千”“萬”等數詞對舉排列來表現風的威力。此詩句句對仗,卻不停滞呆闆,讓人覺得猶如動态的風撲面而來。

南宋遺民鄭思肖,詠菊不詠其香,而詠其節,他在《寒菊》中慨然明志,“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甯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抱香”喻指自己堅貞的民族情操,一個“死”字,端的是壯烈激昂,擲地有聲。故近代梁啟超在評鄭思肖《心史》時說:“此書一日在天壤,則先生之精神與中國永無盡也。”

詠物言志和借物抒情(詠物詩托物言志)2

角度是由各自不同的身份所決定的,也與時代氣象相關。唐宣宗李忱在還未當皇帝時,曾遁迹山林,與一位高僧合作了一首詠物詩《瀑布聯句》:“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前兩句是高僧所寫,意思是艱難方能錘煉偉大,頗有慧眼識英雄的意味;後兩句是李忱所寫,他身為皇室,有着天下大志,借助瀑布化波濤的恣肆汪洋,表達了自己一往無前的信心,極具視覺沖擊力。

詠瀑布的名篇當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此詩跳躍騰挪,縱橫捭阖,典型地反映出李白“萬裡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雲:“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這首詩氣勢非凡,聲色俱佳,徐凝很是滿意。據記載,有一次徐凝與張祜進行詩賽,由白居易出題,結果徐凝第一,張祜不服,認為自己還有很多佳句,徐凝道:“還能比過我的‘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嗎?”

徐凝沒有想到,幾百年之後,自己的詠瀑布詩也被别人藐視了。蘇轼在遊廬山時曾寫一首絕句評論,“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谪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原來,蘇轼覺得徐詩雖動靜不小,但轉來轉去都是瀑布,且無寄寓,給人以局促之感,不如李詩雄奇壯麗,胸襟廣大。

詠物言志和借物抒情(詠物詩托物言志)3

詠物詩,物中有情,情中有物,物性與人情必須高度統一,還要用一生去忠實踐行,這其中的典範是明代于謙。于謙少年立志,十七歲寫下《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作者通過對石灰制作過程拟人化的描寫,指明了此生最為看重的品質,就是剛正清白的氣節。

待到于謙踏入仕途後,他又寫下《詠煤炭》:“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彜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此詩用質樸的話語,對煤炭燃燒換來的溫暖與光明進行了極其妥帖的概括,他自己就像煤炭一樣,為了保衛國家和黎民,随時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于謙的兩首詠物詩,一白一黑,卻渾然一體,共同培育了于謙不畏艱難、勇于犧牲的大無畏氣概,最終成為于謙一生報國為民的生動寫照。

清代俞琰曾道:“詩學之要,莫先于詠物矣。”其實,作為現代人,詩詞距我們并不遙遠,隻要我們眼中有生靈,心中有詩意,我們便會輕易地想起前人的各種吟詠,在平平仄仄的細微推敲中,将這顆千古詩心永遠地承接延續下去。

◎本文原載于《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蔡相龍),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