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平頂山市中心城區面積多大

平頂山市中心城區面積多大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08:56:42

平頂山市中心城區面積多大?平頂山市區地處伏牛山東北部低山丘陵地帶,北部一帶為東西向山區,海拔多在250~500 米之間西南部的湛河南、沙河北有 100~250 米之間的低山崗丘山區約占市區總面積的二分之一解放前,這裡土地貧瘠、盜寇出沒,隻因山下有豐富的煤藏,使平頂山的經濟在建國後飛躍而起市區的山有名稱的 30 餘處,其中有些隻是當地群衆的俗稱,且不是獨立山頭,故不收入,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平頂山市中心城區面積多大?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平頂山市中心城區面積多大(平頂山市區山系概況)1

平頂山市中心城區面積多大

平頂山市區地處伏牛山東北部低山丘陵地帶,北部一帶為東西向山區,海拔多在250~500 米之間。西南部的湛河南、沙河北有 100~250 米之間的低山崗丘。山區約占市區總面積的二分之一。解放前,這裡土地貧瘠、盜寇出沒,隻因山下有豐富的煤藏,使平頂山的經濟在建國後飛躍而起。市區的山有名稱的 30 餘處,其中有些隻是當地群衆的俗稱,且不是獨立山頭,故不收入。

平頂山 :在市區中心北偏東 3.5公裡。西接落凫山,東隔月台河與馬棚山相望。由山南向北望,山頂平而無峰,故曾稱平山,今稱平頂山。山頂平面由南向北遞降。山體東西 3.6公裡,南北 2.8公裡。最高海拔 427 米。山南坡為懸崖陡壁;北坡較緩,往北東向傾斜。山體下煤藏豐富。明代已始開采。據清光緒《葉縣志》記載:“平頂山,山頂平坦無峰巒,山西側有風洞,空虛深遠。天欲風,其中先為鼓動。又有水洞,淵深清冽,夏日近之,涼氣逼人。按:此山産煤,東南諸郡多賴此而炊,非直近山地方之利。其風洞水洞,殆遠年采煤之廢穴耳”。據此可見煤藏之豐富及開發之早。今風洞、水洞已無。山西南建有平頂山礦務局一礦、二礦,東南建有十礦。山西南坡有林場。1960年前,山頂尚有山神廟一座,現已無存。山南峭壁上有明代摩崖石刻“平山峻峰”四字尚存。

落凫山:在市區中心北偏西 3.7公裡,西連擂鼓台,東接平頂山。以山頂形狀似頭向西、腹向南、尾東北翹而落的凫,故名。又據傳,東漢葉縣令王喬會仙術,常騎凫去京城洛陽進見皇帝,來往途中,均在此山頂停落稍歇,故稱落凫山。系市區與寶豐縣界山之一。山南坡、東坡屬市區,北坡屬寶豐縣。南坡稍陡,北坡稍緩。東西約3公裡,南北約 2.5 公裡,山頂海拔 493.7米。山體由二叠系上統灰白、淺褐黃色厚層狀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岩組成。山下煤藏已開采。平頂山礦務局一礦在其東南麓。山西坡有林場。西側有盤山公路可至山頂。山頂建有電視轉播站。

擂鼓台 :在市區中心西北6公裡。系市區北部山地主峰之一。東連落凫山,西接龍山。峰頂似高台。據傳秦末沛公劉邦與秦将南陽太守呂锜戰于此,樊哙在上擂鼓助威,故曾名沛公壘,後又稱擂鼓台至今。今山上仍有石寨遺址。系市區與寶豐縣界山之一。山南坡大部分屬市區,北坡屬寶豐縣。面積約 12平方公裡。山頂海拔 506.5 米,居市區北部山地群峰之首。山體由二叠系上統紫紅色中厚層狀中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沙質或泥沙質頁岩組成。山下煤藏量較大,現已開采。平頂山礦務局四礦在其南麓。據傳古時山上有無梁殿,早毀無存。

黃山寨 :在市區中心西北 3.8公裡,落凫山西南。系獨立黃色小山崗。因昔時山下村民為避匪患,在其上築有石寨,人稱黃山寨。後山以寨名。面積約 0.4平方公裡。崗頂海拔196 米。崗體地質構造與落凫山同。崗下有煤,現已開采。平頂山礦務局三礦在崗之南側。

龍山 :在市區中心西北 9.5公裡。東連擂鼓台,西隔龍門口(山口)與香山相望。據傳,夏朝孔甲時禦龍氏劉累學攏龍以事孔甲,曾養龍于此,故名。因大于周圍它山,故亦稱大龍山。系市區與寶豐縣界山之一。山南坡大部屬市區,北坡屬寶豐縣。山體南北4公裡餘,東西3公裡,面積約 12平方公裡。海拔 464.3米。山體由二叠系上統灰白、淺褐黃色厚層狀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岩和紫紅色中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沙質或泥質頁岩組成。山下煤藏量較大,現已開發。平頂山礦務局五礦、六礦分别在其西南、東南麓。山體灌木叢生。山頂舊有一石寨名龍山寨,乃古人為避兵亂所築,今已殘破。

香山:在市區中心西 13.5公裡。舊名火珠山。東隔龍門口(山口)與龍山相望,西連寶豐縣紅石山(實系紅石山體東南的一山峰)。據傳,戰國時楚國慈康道人死後有奇香,葬此山,故名。南坡大部屬市區,北坡屬寶豐縣。山頂海拔 239米。山體由二叠系上統灰白、紫紅、淺褐黃色厚層狀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質頁岩組成。山下有煤藏,現已開發。平頂山礦務局九礦、十一礦,分别在其東南與西南麓。山上名勝有香山寺,寺内有觀音大士塔,1966 年寺毀(今從建),塔今尚存。有關香山的地名,全國有十七處之多,故有“神州處處有香山”之稱。但據有關資料記載,此山為大悲觀世音修行成道之所,故此山有真香山之說。

青石山:在市區中心西北 15公裡,香山西南,因山上産青石,故名。系市區與寶豐縣界山之一。東南至西北向,長約3公裡,寬0.8公裡,最高海拔 176米。山體由寒武系上、中統灰岩、白雲質灰岩組成。此山石灰岩質量好、儲量大、易開采,可供燒制石灰、水泥,亦可用作建築石料。平頂山水泥廠在其東南麓。

彈花錘山 :在市區中心西北 11.5 公裡,因山體形狀似彈花錘,故名。最高海拔 164.1 米。呈東西條狀。長 900 米,寬 400米。

應山:在市區中心西北 19.5公裡。白龜山水庫西北。據《括地志》載:“故應城殷時應國”、“故應城因應山為名”,可知商代即有應山之名。山東南隔應河有古應城,亦因此山得名。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5公裡,寬1.2公裡。面積 4.2平方公裡。山有二峰,西北峰海拔 196 米,東南峰海拔 202 米。山體由震旦系中統灰白、肉紅色厚層狀中粗粒石英砂岩夾粉砂岩及砂質頁岩組成。山東麓隔應河的山崗上有應國墓地。

舒山:在市區中心西北 21.5公裡,東鄰應山。為市區與寶豐縣、魯山縣之界山。大部在市郊區境内。古稱舒陽山,蓋因山上樹木蔥郁,環境舒适優美而得名。今簡稱舒山。山體呈東西走向,長 2.5公裡,寬 1.2公裡,面積3平方公裡。山頂海拔 245.6米。山體地質構造與鳳凰山同。古時山頂有白雲庵,已早毀無存。

魚陵山:在市區中心西南 14公裡,白龜山水庫南岸。系一南北條狀土陵。《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次于魚陵”,即此山。因山形狀似魚脊背,故名。1958 年修建白龜山水庫時,山北半部劃入水庫區,現存山南部最高海拔為 121米。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 300米。陵上黃土曾被附近村民挖出燒磚瓦用。1985年在此山發現有漢代墓群後,被文物保護部門封閉。據史書載,此山系人工所築,非自然形成。清道光《寶豐縣志》載:“今觀其形勢,則滍南之山,或以春秋築堤以防滍溢,為南有犨城故也。”犨城即犨縣之縣城,在今魚陵山南約4公裡魯山縣張官營鄉前城、後城村一帶。犨縣為西漢所置,以有此城而于“春秋築堤”,時間不合,蓋因寶豐縣志所載誤将春秋時的犨邑(即西漢所置的辇縣治所)為犨城也。

南山:在市區中心西 11.5公裡,白龜山水庫北岸。東南隔白龜山西幹渠與鍋底山相望。因位于鄭營村之南,故村人稱之為南山。系獨立之小山崗。面積約 2平方公裡。崗頂海拔 164.9 米。崗體地質構造與鳳凰山同。

鍋底山 :在市區中心西9公裡,西北麓臨白龜山西幹渠,西南麓瀕白龜山水庫。系小型山崗。因山形似覆扣之鍋底,故名。面積 1.5平方公裡。崗頂海拔 169.6米。

鳳凰山 :在市區中心西南 6.5公裡,白龜山水庫北側。因山形似鳳凰展翅,故名。面積約2平方公裡。東峰海拔 184米,西北峰海拔174米。山體由震旦系中統灰白、肉紅色厚層狀中粗粒石英砂岩夾粉砂岩及砂質頁岩組成。東南麓緊臨白龜山水庫處有平頂山礦務局職工休養院,東北麓有姚孟電廠。

紫金山 :在市區中心西南 7公裡,東連鳳凰山,南瀕白龜山水庫。系小型山崗。面積約1平 方公裡。崗頂海拔 176米。因崗上有紫色砂岩,人們曾誤為紫色金礦石,故炫稱其為紫金山。崗體地質構造與鳳凰山同。

九裡山 :在市區中心南偏西5公裡,東連北渡山,西至白龜山北幹渠。因山體東西長約九華裡,故名。南北寬 1.5 公裡。最高海拔151米。山體由震旦系中統灰白、肉紅色厚層狀中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及寒武系中、下統灰岩和頁岩組成。其西巒上有白龜山水廠。山表層有石灰岩出露,可燒制石灰、水泥,也可直接用為建築石料。1985 年為保護環境已封山禁采。

北渡山 :在市區中心南 4公裡,九裡山之東側。因山南麓有古老村落北渡而得名。面積約 2平方公裡。最高海拔 135.6 米。山體由寒武系下統紫紅、灰黃色泥質灰岩夾中薄層狀灰岩、砂質頁岩及粉砂岩組成。山上産青石,曾與九裡山同為市區石料、石灰産地。1985年環保部門已封山禁采。南坡設有市地震台、市聾啞學校、北渡鄉政府、鄉中學等單位。

河山 :在市區中心南偏東 7公裡,沙河之北。因臨沙河,故名。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公裡,寬1公裡,面積 2平方公裡。海拔151.2米。東南麓為市區與葉縣交界處。山體由震旦系中統淺肉紅、灰白色厚層狀中粗粒石英砂岩夾粉砂岩及砂質頁岩組成。元代山上有白龍廟,為蒙古族官員馬秃塔兒所建,已毀無存。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 年)所置之河山縣,乃以此山為名。

荊山:在市區中心東南 5.4 公裡,平舞鐵路西側。系獨立土質小山。因古時荊棘滿山,故名。唐代以前,傳為和氏璧之産地,曾改名為蘊璞山,意即藏玉之山。至唐又複荊山之名。面積約 0.6 平方公裡。海拔 98 米。山上有元代蒙古族昭勇大将軍、範陽郡候馬秃塔兒墓,并有墓碑。山南側有荊山村,乃其 南 後裔聚居之處。

計山 :在市區中心東南 6公裡,荊山東南。系獨立小山崗。因古時山崗上長滿刺手之棘叢,故稱棘山,後轉音稱計山至今。面積約 第 0.22平方公裡。海拔 96.3米。平舞鐵路在 平其西側經過。崗體由寒武系下統紫紅、灰黃色泥質灰岩夾中薄層狀灰岩、砂質頁岩及粉砂岩組成。崗上現已植樹綠化。崗北建有計城山變電站。

焦贊山:在市區中心東偏北 11公裡。山南坡屬市區,西北連馬棚山,北連襄城縣境孟良山。據傳,宋朝楊家将之偏将焦贊,曾在此山築寨招兵買馬,故稱焦贊山。面積約 2平41方公裡。最高海拔 352 米。山體由二叠系上統中厚層狀中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及頁岩組成。山下煤藏量較大,現已開發。平頂山礦務局八礦在其南麓。此山舊稱仙翁山,以晉代葛玄(号仙翁)于此修道而名。與北連的孟良山、白雲山一起,古時亦稱高陽山。南坡昔有馬跑泉、響水溝等泉。

馬棚山 :在市區中心東北 8公裡。西鄰平頂山,東南綿延至焦贊山。系市區與襄城縣界山,為紫雲山的一山峰。據傳西漢末年,劉秀軍與王莽軍隊作戰,曾在此山搭棚喂馬,故稱馬棚山至今。面積約 28 平方公裡。最高海拔 462.7 米。山體由二叠系上統紫紅色中厚層狀中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及頁岩組成。山下有藏煤,現已開發。平頂山礦務局十二礦在其南麓。西坡與東南坡有林場。

紫雲山 :在市區中心東北 9公裡,系市區、郏縣與襄城縣的界山。東坡屬襄城縣,西坡南段屬市區,北段屬郏縣。舊以山頂常有紫氣舒布,隆冬雪霁,青紫可愛,故名。西北至東南走向,北起北汝河南岸,南至馬棚山東南部與焦贊山相連。長約15公裡,寬 3.5公裡。最高山峰馬棚山海拔 462.7 米。山體為一億年前燕山造山運動時期形成,中生代三叠紀沉積,多紅色石英質砂岩,東西坡均有第四紀殘積壓。地層中夾有豐富的煤層,屬平頂山煤田東緣。山坡多植刺槐、柿樹、槲樹等。南段東麓的紫雲書院,系明成化四年(1468 年)戶部尚書襄城人李敏所建,為襄城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寨山 :在市區中心北偏東 6.5公裡,西隔土門水庫與铧角山相對,南與平頂山為鄰,東隔平郏東路與馬棚山相望。東西走向,長2.6公裡,寬 1.9公裡。南陡北緩。峰頂海拔419.7米。系市區與郏縣界山之一。昔時郏縣張店村民為避匪患,在其峰頂建有石寨,人稱張寨,山以寨名。現山頂石寨舊迹猶存。

铧角山 :在市區中心北 7公裡,西連落凫山北坡,東隔土門水庫與張寨山相望。乃市區與郏縣界山之一。因山體呈三角形似犁铧角,故名。峰頂海拔 331 米。面積約 2.5 平方公裡。山體地質構造與落凫山同。

青條嶺 :在西區(今石龍區)西部。舊亦稱青條山,今俗稱青草嶺。因山體為條狀,且生青色草木,故稱青條嶺。南北長4公裡,東西寬1公裡。最高海拔 428 米。山體北部稍偏西與娘娘山相接,南部稍東延伸入魯山縣境。清嘉慶《寶豐縣志》載:“青條山,在縣西四十裡,寶豐縣之得名以此山出煤、礬諸貨,因而名之。”今山東側有山高、五七等區鄉辦及村辦煤礦多座。山體已有因采煤塌陷所形成的裂隙。1990年,國家地質勘探部門在此山探明有豐富的石灰石儲藏,總儲量達 18400 萬噸,可供百萬噸水泥廠使用百年以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