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送别古詩?隋朝處于南北朝與唐朝之間,在詩歌風格上,也是從南北朝的浮豔之風向唐代時全新氣象的過渡時期,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隋朝的送别古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隋朝處于南北朝與唐朝之間,在詩歌風格上,也是從南北朝的浮豔之風向唐代時全新氣象的過渡時期。
在隋朝短短的三十八年間,既有繼續追求華麗辭藻的宮廷詩歌層出,也不乏像盧思道、薛道衡、楊素等詩人寫出的意境清新明朗的詩歌:“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寒夜哀笳曲,霜天斷雁聲”“薄暮邊聲起,空飛胡騎塵”等詩境就與前朝詩風迥然兩異。
到了隋朝後期,民怨沸騰,更多出現一些揭露社會現實、反映人民困苦生活的詩歌。這其中,就有一首送别詩歌寫得已有唐時風韻,《中國古代文學史》(馬積高、黃鈞版)點評其為“宛如一首成熟的唐人七言絕句”。
楊柳依依訴離情
語言清麗 無绮靡之氣送别詩·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詩中以楊柳借指離别,可往前追溯至《詩經》,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柳”同“留”,這春風中的依依楊柳,仿佛在不舍、挽留遠人的離去,徐徐傾述離情,這是楊柳喻離别的第一層原因。
二則柳條折下插在泥土裡,随處能活,寄寓對遠行之人行至異鄉亦能安康之意,折柳贈别“春常在”,也是一種很好的祝願。
楊柳花
隋末時這首送别詩,前兩句用低垂的青青楊柳與滿天飛舞的楊花鋪設離别之傷,讓這愁緒渲染至整個空間;而後兩句則将時間無限跨越,或許至離别很久——遠者已去,歸者等待。
天天等,天天折,滿樹的柳條都已折盡,滿枝的楊花也已飛盡,遠行之人什麼時候歸來呢?而年複一年,又何不如此?
寫對征夫行役繁重的幽怨,不舍離去,遠行不歸,這也是正是怨婦詩所探讨的永恒話題。“借問行人歸不歸”也讓人聯想到後來王維的“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詩歌語言清新明麗,流暢自然,已有唐人之韻味也。
韻律和諧 宛如唐人七絕隋朝時的一些詩人,如前文提到的薛道衡等,除了在詩歌語言上開始滌除南朝文學中辭藻華麗的習氣,向清新明麗的詩境拓展以外,在詩歌的韻律方面,也有的已經在向後來的格律詩靠攏了。
詩歌寫作
這項工作後來在初唐四傑的手中有了突出的推進成果——“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直到沈佺期、宋之問時,才進一步将已趨成熟的律詩形式确定下來。
回過頭來看看這首送别詩,從韻律上看,首句用韻,一、二、四句“垂”“飛”“歸”押平聲韻,格律基本符合七言絕句仄起式的要求: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一對照下來,基本都符合。
依依送别意
胡應麟《詩薮·内編》裡評價道:“隋末無名氏‘楊柳青青……’,至此,七言絕句音律,始字字諧合,其語亦甚有唐味。”
至如今,雖詩歌作者已無法考證,但這一詠柳惜别之作,仍值得人們品讀珍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