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晃晃悠悠 公衆号:唐詩宋詞天地
我們知道白居易多是從這個段子開篇的:弱冠之年的太原男孩,來長安拜訪彼時的文學大咖顧況,看到詩集上“白居易”三個字,顧況忍不住挪揄眼前的男孩,“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可未想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後,就不顧打臉驚歎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爾”。這也成了白居易在國人心中的一個注腳:優秀。
像他這麼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按白居易自己的描述,六七個月時,乳母抱弄于書屏下,有“之”字、“無”字,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谙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不怕“小時了了”,怕就怕天才努力有加。
白居易化身“小鎮做題家”,“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他為考試準備的75套申論,都成了後世科舉考試教材經典《策林》藍本。他更是“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落衆耳”,長安及第,雁塔留名,寫下“慈恩塔下留名處,二十七人最少年”時,是何等意氣風發、一時無兩。
怎麼那麼多年到頭來,還在宦海裡浮沉。學霸白居易仕途起步同樣很順,幾年就當上了左拾遺。“擢在翰林,身是谏官”的白居易躊躇滿志,一心“救濟人病,裨補時阙”,那些“難于指言”的問題也難不倒他,自創“新樂府”以詠歌之。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無奈,“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的憤怒,“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控訴,“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的憂思,“十首《秦吟》近正聲”都是良心之作。
不出意外的是,引得權豪變色,執政扼腕,軍要切齒,“衆口籍籍,以為非宜”,最後終于揪住他“越職言事”貶為江州司馬,按他自己說的就是“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
像他這樣聰明的人,早就告别了單純。這次貶谪治好了白居易的精神内耗,本來嘛,讀書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回想自己“達官無半面之舊”的出身,回想“張空拳于戰文之場”的經曆,白居易選擇了退而自得,“漸銷名利想,無夢到長安”。
他看透了蝸角争鬥,“蝸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人生苦短争個啥呢,不如“酒後高歌且放狂,門前閑事莫思量”。他厭倦了宦場沉浮,“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當個閑職不香嗎,“自抛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開啟了“雲自無心水自閑”的新篇章,流連于“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從此白式閑适詩别開天地、自創一家。
怎麼還是用一段情,去換一身傷痕。嘴上戲谑,内心認真,白居易三十多歲才結婚,不是選擇困難挑花眼,而是内心深處有一人。青梅竹馬的湘靈,是白居易兩小無猜的意中人,“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卻因門第不為白母接受,16歲白居易憤而離家,想以考取功名讓母親收回成命。異鄉雖遠,無礙思念,“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無奈功名考取後仍是姻緣難締,這“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終成白居易一生之痛。直到與好友長安懷古,回憶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往事,壓抑内心的情感奔湧而出,留下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名篇。
像他這樣庸俗的人,從不喜歡裝深沉。白居易與許多詩人不同的一點,就是他活着的時候已經是流量明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詩好懂,有人說他俗可他不care,優秀就是要淺白如話、“老妪能解”,“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像陳毅元帥說的“曉暢有深意”。
作詩如此,做人亦然,不端着不做作。我就愛喝酒了,“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可能是一場大酒最溫情的邀約,“紅泥小火爐”也成了古今酒友最惬意的憧憬。我就愛風月了,“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誰見到都願意瞅,又有誰誰沒憧憬過“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呢?我就愛江南了,“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給國人留下了“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煙雨江南。
怎麼偶爾聽到老歌時,忽然也慌了神。樂天歸樂天,思念歸思念。桑榆已晚,“舊遊分散人零落,如此傷心事幾條”,他自己說“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他思念江南,念念不忘是“最愛東湖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自别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他思念摯友元稹,“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夢中”,隻能感歎“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他思念那個曾經意氣風發、一身是膽的少年,如今已“唯有愁人鬓間雪,不随春盡逐春去”,“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他思念早逝的女兒簡簡,恐是天仙谪人世,隻合人間十三歲,想想可能“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也許當這種種美好你不再擁有時,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忘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眼淚不隻為人而流,也為自己而流。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這就是那個優秀的白樂天,前半生兼濟天下,後半生獨善其身,他迷茫過,尋找過,更奮不顧身過,以他獨有的優秀,給後世留下了“大珠小珠落玉盤”那樣的中國好聲音,留下了“相逢何必曾相識”“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中國情愫,更給我們留下了“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的精神家園,醉翁、東坡便都是他的迷弟信徒,把“樂天知命而不憂”的智慧代代相傳。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後頭想想,那個國人心中又沒個白居易呢哈。
-作者-
晃晃悠悠,來自吉林,打球遊泳,讀書拍娃,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