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波新機,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高通新一代骁龍 8 處理器,另一個就是 LTPO 2.0 的屏幕。
▲ 簡單的開屏,可變刷新率屏幕也會有幀率上的變化。
針對骁龍 8,各個廠商無所不用其極,更大尺寸的 VC 均熱闆保證散熱,更保守的 SoC 性能調度保證了功耗水準。
而針對 LTPO,這個出現在去年旗艦機屏幕的新配置,如同處理器,各個廠商也像極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 新一代骁龍 8 處理器依然不那麼冷靜。
隻不過事與願違,無論是骁龍 8 的表現,還是 LTPO 2.0 的實際效果,都沒有成為這一波新機的最強優勢,反而引出了很多用戶的抱怨,最多的矛頭還是指向了 LTPO 2.0。
随手翻翻第一波新機的論壇,問題依然是圍繞着卡頓和費電,而這也恰恰是 LTPO 存在的意義,如此來說,經過了一年的優化,似乎 2.0 了個寂寞?
「我不想用高刷」屏幕設置為标準刷新率(60Hz),這是愛範兒編輯部在用一加 10 Pro 同事的設置。當我驚訝的詢問原因時,「太費電」是他給我的答案。
雖然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客觀的數據來佐證 LTPO(可變刷新率)技術能省下多少的電量。但,從純理論來說,LTPO 技術的确有節電的潛力。
最好的例子就是 iPhone 13 Pro Max,更持久的續航力成為很多人選擇它的理由。引入 LTPO 技術,并加入更多檔位的刷新率,從産品的角度來看的确續航更強了。
▲ iPhone 13 Pro Max 進步明顯,無論是屏幕還是續航.
隻是逆向推導的話,LTPO 并非是唯一因素,續航變強可能是更大的電池,新處理器 A15 帶來的提升。
而 Android 這邊,從去年的 Find X3 Pro 用到現在的 iQOO 9 Pro,從初代 LTPO 技術,到現在所謂的 2.0,于我而言,續航有着明顯的提升,相同的使用強度下,有了接近 1 小時續航增量。
同樣逆向推導,依然無法把它歸功于 LTPO,反而同樣也可能是更大的電池,以及更嚴苛的 SoC 功耗控制。
LTPO 屏幕成為标配,2.0 的版本号也是LTPO 技術的初衷實則是不影響高刷屏體驗之下,盡可能的降低刷新率,從而省電。
硬件技術能夠很快的普及,但最終以産品的形式呈現出來,實際上卻有着些許的不同,這裡面有一股買家秀與賣家秀的區分。
所标榜的 LTPO 2.0 實際上更多的是算法體現,也是不同廠商對「用手機」這個過程的觀察與思考。
看視頻需要 24Hz,看書 1Hz,玩遊戲 120Hz,這些簡單的場景,可以說是很簡單的一個區分。而去年的 LTPO 基本上也是按照軟件場景來區分,在 B 站裡面就是 60Hz,支付寶也是 60Hz,信息流浏覽 120Hz,靜态可能 10Hz、或者 1Hz。
如此簡單的區分,其實是有違 LTPO 的初衷,它影響了高刷屏的體驗,喪失了高刷的優勢。刷 B 站挑選視頻的時候我也要 120Hz,而在桌面停留不動時,系統應該主動降頻,盡可能的省電。
▲ B 站全局限制 60Hz 可不行,隻打開視頻的時候才限制 60Hz 才好。
而 LTPO 2.0 其實就是完善算法,通盤考慮,減少屏幕降頻之後帶來的「卡頓」。如此說來,所謂的 2.0 應該叫 LTPO 完整版更為合适。
2.0 療效堪憂?從各個廠商的反饋論壇裡,似乎依然沒能完美的解決「卡頓」的問題。
同時,2.0 歸于算法之後,廠商們也有了更及時的響應,簡單來說就是 OTA 的數量頻率明顯加快。
▲ 一向穩定著稱的 ColorOS,前後也更新了四版固件。
以 iQOO 9 Pro、真我 GT2 Pro 和一加 10 Pro 來看,也就上市 20 多天的時間,已經連續推送了不止一輪的修複包,「優化動态刷新策略」算是最常見的話術。
僅僅以各廠商機型内置的「開發者選項」中的顯示刷新率來參考的話,相對去年的 LTPO 技術,可變檔位增多,不再僅限于 30Hz、60Hz、90Hz、120Hz,其中也衍生了更多的檔位,精細化的對應到不同的預設場景之中。
▲ 多檔位,可變速,已經是 LTPO 2.0 的共識。
甚至,小米 12 Pro 上也有了類似 iPhone 13 Pro 系列上的「滑動變速」,并且與 iOS 類似也需要軟件生态來協同完成變速,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的意思了。
而一加則提出了「無需軟件适配」的硬件層級 LTPO 機制,刨除視頻、看書等等一系列的固定場景外,一加利用了低延遲芯片來追蹤手指的「觸控」,當檢測到手持操作後,屏幕回彈到 120Hz 高刷。
▲ 一加 10 Pro 屏幕的變速更為迅速. 圖片來自:一加
iQOO 9 Pro 在 LTPO 2.0 上的描述就很「本分」,但也提及了「無級變速」和根據使用狀态摒棄無用的刷新次數。
從手指滑動菜單到結束,它們都有着幾檔的變速(120Hz-10Hz)。打開輸入法敲擊,也能看到刷新率從 10Hz 激發到 120Hz。
但在第三方 App 中,便能看出很多端倪,在支付寶中,切換到次級頁面,iQOO 與小米都會被軟件策略控制在 60Hz,卡頓肉眼可見。而一加卻依然有着 120Hz 的刷新率,而我換成有更多餘額的賬号時也有着相同的表現。
僅從 LTPO 2.0 的适配效果來說,一加 10 Pro 的确要更勝一籌。
當我把這個測試結果告訴使用一加 10 Pro 的同事時,他也重新設置回了智能刷新率選項,但他依然很擔心影響續航水平。
對于 LTPO 2.0 最終的療效,我也隻能說在流暢度上,一加做得最好。至于對續航的影響,很像薛定谔的貓,可能很難以直觀的視角得出極大的拉升了續航水平。
LTPO 和 Android 底層以及廠商們的調試取舍,實則上有着相當複雜的機制,無論是知乎還是微博都有着足夠專業的讨論。但以消費者而言,那些專業的論證論據無非更像是發燒友的飯後談資,我們專注的應該是落地後的綜合體驗。
▲ 軟件生态,iOS 甩開了 Android 幾個身位。
在陸續更新幾個固件之後,各廠商第一波新機的可變刷新率算法已經逐步成型,有硬件調教,也有依靠軟件生态,或許現在很難斷定哪條路走錯了,但以「流暢度」為标準的話,硬件強制适配可能會有更好的使用體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