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意人在網上做占蔔月入6位數,有“星象”“命理”公司獲得資本的百萬級投資,更有調查顯示,4個中國人裡就有1個不排斥所謂的“玄學”。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網絡玄學。
網絡用語中的“玄學”,可謂是個筐,啥都往裡裝。從打着文化傳承招牌的易數、打卦,到聽上去洋氣新潮的星盤、塔羅,再到小時候就在路邊看到過的測字、看相,花樣百出、洋洋大觀。圍繞不同“流派”,“玄學”衍生出不同的盈利模式。有的“業态傳統”,轉賬200元拍一張自己的手相、報上自己的生日,大師便可以為你隔空推演;有的中規中矩,用趣味漫畫、“深度分析”等形式,收獲網絡流量,再據此推出周邊,賣人偶、轉運珠,玩起文化公司的套路;還有的劍走偏鋒,自立門戶、發展下線,甚至衍生出在違法邊緣試探的灰色生意。
應當承認,相信非理性的“玄學”,有一定的心理基礎。人天然有着認知閉合的需求,對遇到的樁樁件件都希望有一個穩定、有效的解釋框架,當遇到一些複雜、随機或無法回答的現象時,一套玄而又玄的解釋或許看上去就像是“衆妙之門”。除此之外,心理暗示也是“玄學”能夠獲得粉絲青睐的重要原因,“讨個口彩”“圖個吉利”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占蔔師的論斷、有寓意的飾品,能夠成就“自我實現的寓言”,為你提供一定的撫慰力量。而這,或許正是“玄學”廣泛存在的原因。
有人質疑:不少年輕人對老人抽簽、算命那一套嗤之以鼻,為何自己轉頭就在占蔔UP主視頻裡抽塔羅牌?從需求側看,愛情、個人發展的話題,尤其困擾着不少年輕人。當對未來的不确定性撲面襲來,煩惱一時難以消解,以有限成本換取“神秘意見”就成為一種選擇。畢竟,萬一算對了呢!從供給端來說,“玄學”也瞄準市場需求,開辟新的戰場。從占蔔“愛豆”運勢,到幫助分手情侶複合,他們的業務範圍不斷拓展,打中了不少年輕人的痛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時下的互聯網也改造着這門古老的生意。此前我們曾聊過“轉發錦鯉”的現象。事實上,除了“轉發到朋友圈截圖即可免費占蔔一次”“關注直播便可領取開運周邊”,今天的占蔔不再隻是看相算卦,更有了社群運營、流量經濟的特征。占據公衆号、短視頻平台等陣地,衍生出AI測算、付費課程等新玩法,并通過網友的相互交流形成了線上社交……正是無遠弗屆的互聯網,讓“玄學”擁能夠批量複制、規模生産的可能,成為一本萬利甚至牟取暴利的生意。
必須指出的是,所謂“玄學”其實一直遊走在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的邊緣。有媒體曝出,所謂“開光法器”不過是批量加工的廉價品;有網友爆料,所謂星盤大師不過是自學出道的昨日票友。“玄學”姓“玄”,道出了它“願者上鈎”、“不信者恒不信”的現實,缺乏固定标準、涉嫌封建迷信、有違公平交易等現象并不鮮見。對于這些不良現象,治理與監管該出手了。
當然,絕大多數人對“玄學”的“不排斥”止步于付之一笑、聊備一格。但當我們選擇把希望寄托于不可知界時,不妨先讓“玄學”過一過科學的“照妖鏡”。當你選擇占蔔,抽屜原理告訴你:已有的算命結果不足以描述各不相同的人生;當你認為結果超準,巴納姆效應告訴你:人們傾向于将一些模棱兩可的性格描述對号入座;當你認為戴上紅繩真的轉運了,安慰劑效應告訴你:即便境況沒改善,你的堅信會使痛苦有所緩解……
在命運面前,個體的确難以時時處處處于“确定”之中。但必須指出的是,真理的力量來自于實踐更作用于實踐,求神拜佛本不可取,仙山蓬萊更微茫難求。掌握客觀規律,相信科學與邏輯,在奮鬥中開辟生活的天地,才是每個人真正值得珍惜的“命理”。
這正是:
願君人生莫蹉跎,知易不蔔省口舌。
實踐之路足下始,奮鬥何必向神佛。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