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4 09:29:28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1

“我被弟弟拖在地上打得渾身是傷,媽媽隻是把弟弟拉開,親戚說,還好打的是姐姐不要緊,不用上醫院也不用賠錢,弟弟還小不懂事,你要原諒他!”姐姐悲憤寫道,“可他已經16歲了!弟弟在打我之前,還打了鄰居家的小孩,把人臉都劃花了,可我爸卻說‘打架沒事,但一定要打赢’。”這樣的弟弟,我該原諒他嗎?

“昨晚,媽媽跟弟弟要回自己手機,弟弟不樂意就開始罵人,罵得太難聽了,我忍不住說了他兩句。誰知他居然把我摁倒,掐我脖子,瘋狂扇我耳光,還拿啞鈴要打我!我害怕出事就報警了。結果,我媽就罵我,說我報警弟弟會留案底,影響他前途。媽媽說,弟弟現在不是小嘛,他在叛逆期,教育教育就好了。”另外一個姐姐這樣寫道,弟弟打我的樣子,就是我爸發起瘋來打我媽的樣子,面對這樣的弟弟我該怎麼辦?

看到這兩個咨詢帖,也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可我知道,隻要父母的養育方式沒有改變,這樣的悲劇就會源源不斷的發生。

平時身邊就總有家長很氣憤地來咨詢我,“為什麼我女兒都5歲了,還不能懂事點?弟弟小不懂事她卻總是要跟弟弟争,搞得我很煩就忍不住罵她,她要能讓着弟弟,不都沒事了嗎?”

也有朋友跟我吐槽,“育兒課總讓我們不要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我兒子都3歲了還不懂讓着弟弟!我不打他他就打弟弟,你說怎麼辦?”

所以,你看,根源在哪裡呢?

孩子的年齡是原罪嗎?隻是因為姐姐比弟弟早出生,就應該承受更多委屈嗎?還是男女有别?媽媽,你說好的手心手背都是肉、要一碗水端平呢?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2

“你是姐姐/哥哥,就要讓着弟弟/妹妹”這種過時的教育理念,你身邊還有人在用嗎?

我在網絡上随手搜了一下,發現還有無數的姐姐曾發過同樣的問題。諸如:

“被自己親弟弟長期毆打、辱罵怎麼辦?”

“我被弟弟氣瘋了,終于決定拉黑他!”

“總被弟弟打,該怎麼原諒他?”

“姐姐就應該讓着弟弟嗎?”

“如何看待16歲的親弟弟用熱油潑姐姐臉,導緻毀容?”

……

“他就是叛逆,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再說嚴重一點,他就離家出走了,我實在也是沒辦法。”很多媽媽被問到以上問題時候,常常給出這樣的答案。

這些都是青春期男孩最經常出現的不良行為,大多父母對此表示無能為力。

青春期的男孩控制不住自己的攻擊行為,的确有他的生理因素在影響,但父母的行為,才是真正決定孩子行為的重要因素。

二胎或多孩家庭,兄弟姐妹之間的争端無可避免,也是常态,但當孩子們出現沖突的時候,父母截然不同的做法卻會決定孩子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會決定在他未來漫長的一生中将會如何行事。

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創始人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說:“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後就越傾向于按照年幼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隻有深入了解男孩的内心世界,才能正确引導他成為一個獨立、負責、有愛,以及願意合作的社會人。

那麼,男孩子究竟為什麼易怒易爆,控制不住愛打人?

3個角度告訴你,為什麼男孩愛打架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3

一、生理原因:睾丸激素激增讓男孩狂躁,大腦結構不同讓男孩更愛用動作解決問題。

在我們生活的今天,我們會發現,女孩似乎更能把握自己,她們積極向上,學習認真,工作努力。但是,男孩在生活中卻更多的表現出不思進取,學習成績差,沉迷網絡,易怒暴躁,惹是生非,打架鬥毆。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男孩與女孩身體構造上有2個最大的不同,正是這兩個不同導緻了男孩女孩行為上的區别。

第一個不同是:男孩體内會産生睾丸激素。

睾丸激素能讓男孩成長為一個成熟的男人,同時也會對他的大腦産生影響,讓他變得精力旺盛,易怒狂躁,攻擊性強,對競争更感興趣;

所以,澳大利亞著名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爾達夫在他的著作《養育男孩》書中說:“睾丸激素會對男孩的心情和精力造成影響,讓男孩們精力旺盛,也會使他們變得狂躁。

男孩在長到4歲左右時,睾丸激素會激增到之前的2倍;所以,這段時間,小男孩會對戰鬥,英雄行為,冒險等遊戲産生濃厚興趣;他的攻擊性在這個時期開始顯現,如果父母這個階段沒有進行正向引導,攻擊行為就會延續一生

在6-13歲這個階段,男孩心理進入另外一個性别确認階段,于是他開始想嘗試着成為男人。如果這個階段,父親陪伴不夠,他們就會不斷制造麻煩引起父親的注意。他們的目的,是想靠近爸爸,向爸爸學習,并模仿他。”

如果父親在這個時期,沒有給兒子以一個成熟的男人應該如何行事的行動榜樣,那他就會向他的同齡人學習如何行事——打架、抽煙、逃學、沉迷網絡遊戲等等。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11-13歲這段時間,男孩的睾丸激素含量會達到蹒跚學步時的8倍!”

在14歲時,男孩的激素含量達到人生中的最高水平。所以,青春期的男孩由于發育太快,大腦組織将重新組合,行為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為,強烈的性意識在他頭腦中揮之不去,焦躁不安時刻與他相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血氣方剛。到25歲前後身體才能适應這種身體的劇烈變化,才會逐漸平靜下來。

第二個不同就是:男女童的大腦結構不同。

對于所有嬰兒來說,大腦左半球皮質的生長速度都會比右半球皮質慢,但是女嬰體内的雌性激素卻會促進大腦細胞的快速發育,導緻男女童在大腦上的發育結構産生了7種區别。所以,我們說女孩比男孩會早成熟2年。

女孩因為雌性激素的作用,左右大腦半球之間連接異常發達,所以在情感共鳴,語言表達等方面,女孩比男孩們更能駕馭。而男孩的右腦半球發育會比左腦發達,右腦主管行動、計劃,因而在遇到問題時女孩習慣用語言解決,而男孩則習慣用拳頭解決。

男女孩生理構造沒有更好,隻是不同。

我在此強調男女生理上的不同,沒有任何其它因素,隻是為了幫助父母更好的認識和了解孩子之間的不同,好用适合的養育方法去幫助孩子茁壯成長。

二、心理原因:缺乏安全感,自尊心強,為追求歸屬感形成錯誤信念。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4

1、缺乏安全感的反抗,自尊心強,會用攻擊來掩蓋内心的恐懼。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曾經非常聽話在學校裡表現很好,但是到13歲之後,就不再這樣了。

是的,青春期本來就是人類成長過程中的第二次逆反期。這個時期的男孩子自尊心極強,他要以反對舊有的一切生活、價值以及規則的方式來确定自己的獨立,因為他要宣布自己的生命、精神是完全屬于自己的,是完全獨立的,是與衆不同的,他會為獨立自主意識受阻而奮起抗争。所以當一個家庭的子女到達青春期時,家裡的各種“潛規則”和“顯規則”都會受到挑戰和質疑。

但是,他們内心又非常的不安,因為他隐隐知道自己似乎還沒有習得足夠的能力,去駕馭這個剛剛快速發育的成人身體。所以,他們會表現得異常粗暴,用大聲咒罵以及攻擊行為來掩蓋他們的恐懼。這個時期的孩子,比父母們所以為的更需要關注和陪伴,他們需要安全感,需要明确的規則和指引,才能讓他們更有信心去獨立。

2、出生順序及家庭成員的态度,決定孩子的行為特征。

置身一個家庭就好像在演一出戲。出身的順序不同就好像戲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其明顯而獨特的性格特征。雖然出身順序不是個性發展唯一解釋因素,但是一個重要因素。

《正面管教》的書中指出:“孩子們基于對自己生活經曆的理解,總是在對自己,他人以及周圍的世界做着決定并形成信念。他們的行為就建立在這些決定智商,建立在他們對自己為了‘生存’和‘成長’而需要怎麼做的信念之上。

普遍的情況是,孩子們會把自己和兄弟姐妹相比較,而且會認定,如果自己的某個兄弟姐妹在某個方面做得很好,那自己唯一‘生存’選擇隻能是以下四種選項之一: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方面發展自己的能力;競争,努力做得比家中其他孩子更好;反叛或者報複;因為相信自己赢不了而放棄。”

很多孩子在努力做得比姐姐或各個更好的過程中失敗了,被嬌慣長大的孩子會選擇反叛或報複來“求存”以獲得歸屬感;而被高要求的孩子,則會選擇放棄來“求存”以獲得歸屬感’。

所以,為什麼會出現弟弟打姐姐的普遍行為?這也是其中一個心理因素。

我們能想到的描述老小的特征就是嬌慣。通常,弟弟作為家中老小,不但被父母嬌慣也通常會被哥哥姐姐嬌慣。這使得他們很容易錯誤地認為,他們必須不斷地操縱别人為他服務,才能顯出自己重要。

對于受到驕縱的孩子來說,最大的危險在于隻要他們沒有得到别人的照顧,或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往往認為生活不公平。他們經常感到自己被這種不公平傷害了,并且認為自己有權發脾氣,并為自己感到難過,或者會以一種對别人有破壞性或傷害性的方式來報複,比如打、罵、毀壞東西等等。

所以,上述姐姐,媽媽都會被青春期的弟弟罵或者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父母對他的養育方式出了問題。讓孩子産生了錯誤的生存信念。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5

而作為姐姐,老大這個角色,我們能夠想到的詞語是什麼?幾乎都是諸如負責、領導者、專橫(哪怕他們内心行為别人為了自己做得更好)、完美主義、挑剔(對自己以及對他人)、好勝、獨立、保守、循規蹈矩。因為老大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他們往往錯誤地認為必須成為第一或者最好,才能顯得自己重要。

另外,很多姐姐處于重男輕女的家庭,平時沒有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足夠的愛,所以,她們會形成一種錯誤的信念是,隻要我為父母及弟弟無私奉獻自己的一切,她們就會把愛分給我一點。

這是讓人悲傷的一種選擇,因為,為家人無條件付出,為弟弟付出是很多姐姐們認為是自己靠近父母的唯一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姐姐被說成是“伏地魔”(網絡上專指為弟弟瘋狂付出的姐姐“扶持弟弟狂魔”)的原因。

姐姐們太缺父母的愛了。所以,即便是被弟弟打時心中有委屈和不甘,也很快會質疑自己這樣的信念是否不對。她們從小的生活氛圍,讓她的潛意識裡誤認為自己是不配或者不值得被愛的,唯有為父母為弟弟不斷地付出和奉獻才是她們的天職。

心疼這樣長大的姐姐們啊,她們太缺愛,以至于一生都在用奉獻的方式去追求童年時缺失的那份愛和認同。

三、環境原因:父母的行為,決定孩子的行為。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6

當然,除了以上兩個原因外,家庭環境的因素也決定了孩子的行為特征。

1、如果父母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

你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就是你現在與世界的相處模式。所以,你父母的關系,決定了你與其他人的關系。

一個在充滿尊重、愛與合作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也自然學會了用尊重、愛與合作的方式與他人相處。

而正如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在嚴厲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認為生活就是一場苦難,就會對周圍環境會産生敵對的情緒。”

這些在無愛(嚴厲讓孩子感知不到愛,而感到傷害)環境下成長的兒童,會以看待那些曾傷害過他的人的方式來看待任何人。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孩子在外總是打架鬥毆,打起人來非常狠,毋庸置疑,他在家裡也是這樣被父母家人對待的。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是以被打罵的養育方式成長過來的,那面他就很難學會用除了打罵之外的方式去對待身邊的人。因為,他會天然地認為,打罵就是愛他人的唯一方式,而這會使得他對他人無比苛刻。

我身邊有個朋友曾非常痛苦地告訴我:

“我老公為什麼總是罵我呢?家裡的經濟主要是我在支撐,每天辛辛苦苦下班回家給他們煮飯做菜,他卻總罵我煮的爛,什麼事都幹不好。無論我做什麼好像都是錯的,他看不見我的一點點好。”她非常委屈地告訴我,“當我跟他說每天被罵讓我很委屈的時候,他卻振振有詞說他都是為我好才罵的。”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打罵家人是天經地義了,因為他的錯誤信念是,打你罵你都是為你好。他從哪裡得來的這個信念?是童年時期,從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中學到的呀。

英國魯道夫.謝弗在《兒童心理學》書中說:“男性兒童期的破壞性和制造麻煩的行為,是青少年及成年犯罪的典型征兆。

如果那些早年就開始一直表現出很高水平的攻擊性的男孩,小時候沒能學會抑制自己的情緒沖動,就有可能發展成為成年期的攻擊性。

調查數據顯示,那些不僅喜好攻擊,而且來自不良家庭,目睹沖突,很少受到有效訓練或者監督的兒童,更有可能保持攻擊性。而易攻擊性的父母擁有易攻擊的孩子的傾向,可延續三代。”

所以,為什麼很多暴力家庭出來的孩子,哪怕最後他擁有了極高的學曆和知識,卻依然無法控制自己的家暴行為。因為,對于每個人而言,渴望回到童年時自己熟悉的狀态中會讓人們心裡有安全感,這種對回歸童年的潛在渴望就像毒品一樣讓人難以自拔。

同時,用曾經自己最反感的父親的行為來行事,是很多男人在用難以察覺的方式來表達對父親的認同。因為,讓一個人從内心裡去否定父母是錯誤的,父母不是自己以為的那樣不愛自己,才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

所以,上面的姐姐說,弟弟打我的樣子,像極了父親打母親的樣子。是的,這就是一種模仿和認同,就是他形成的錯誤的信念導緻的行為。

那麼,我們要如何避免男孩子出現暴力傾向,以及形成錯誤認知呢?

6個方法,教你養育出獨立有愛負責任的好男孩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7

1、0-6歲階段:媽媽要多跟孩子說話并鼓勵他,給足兒子百分百的愛。

在這個階段,是求安全感和确認是否值得被愛的時期。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與父母(至少是其中一方)形成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

如果男孩在這個階段由母親來照料,母親就會成為這個孩子心中尋求愛情的第一參照,也會成為他與外界相處方式的第一參照。

母親最好能夠教男孩知識并且樂于與孩子交流,那會很好地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晚上,使得他獲得更多的講話技巧,從而使他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适應社會。同時,也要多鼓勵和贊歎他所做的有趣的事情。父親多陪孩子玩耍打鬧,為他講故事,生病時多溫柔照顧,這會讓小男孩懂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是值得被愛的;男人是善良溫柔的,是會陪伴母親與孩子的;男人同樣會閱讀,有能力撐起這個家。

這是極其重要的一課,學會和照顧他們的人保持親密的關系,信任那個人——能夠感受到溫暖并理解别人的付出和善意。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8

2、6-13歲:父親全情付出,讓孩子學習成為男人。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父親的付出非常多。如果希望孩子變得有愛、獨立、自信和有擔當,而不是易怒暴力與自私,那麼父親就要經常陪伴孩子。每天都有一點時間陪伴孩子,這是底線。

李嘉誠說:“一個人無論他事業上有多成功,都永遠無法彌補他在孩子教育上的失敗。”父親要及時回家,常與孩子一起玩耍嬉鬧,同時教會他很多東西,如:學會體會别人的感受和情緒,教會他尊重女性,重視家庭。而不是表現出,工作永遠比家人孩子更重要的态度。

我有個朋友,他就是一個非常有愛的父親。每天下班回家(18:30-19:00),都會有固定的時間30分鐘用來全情陪伴他的兒子,我們稱之為“地闆時間”。

他陪兒子玩非常低幼的,在成人看來極其無聊的但孩子喜歡的遊戲。如果哪一天他沒法準時回家,都會提前打電話跟兒子“請假”,然後延後當天的“地闆時間”。每天僅僅這樣的30分鐘,他兒子跟他的關系比跟媽媽還要親密。

對爸爸兒子非常信任,所以從來也無需大吼大叫來教導他。進入小學後,這個孩子也一直非常優秀,因為安全感非常足,他就對自己的學業很用心,也很有合作精神,老師對他贊賞有加。

有一陣子,他兒子突然變“壞”了:作業沒有做,上課不專心各種搗亂,這突然的奇怪行為讓老師跌破眼鏡。老師與我朋友溝通後,才驚奇地發現,原來這段時間孩子表現不好,是因為家裡出了狀況。

當時,孩子的爺爺生病住院了一周,每天晚上爸爸都沒有回家而是去醫院陪床,所以,孩子内心不安,無比焦慮進入“求存模式”以追求歸屬感。

他爸爸知道後,立刻跟其他家人調整了陪床的時間,陪伴孩子,孩子沒幾天果然又恢複如初。經此後,他更加堅信,父親對孩子的重要性。

他說:如果你發現一個孩子的行為出現了問題,一定要先從家裡找原因。攘外必先安内,把孩子的心穩下來了,他就有了探索世界(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9

3、盡量放手,孩子的事讓他自己做。

不要嬌慣孩子,訓練孩子的生活技能,盡量讓孩子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認為隻要學習,其它都不重要,也無需實踐。生活并不隻有學習這唯一一件事,生活是複雜而多面的,如果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而包辦一切,孩子就會喪失生活的勇氣。

到了青春期,無法獨立自理的孩子會有更強的無力感和恐懼感,因為他感受到了自己想獨立卻缺乏獨立能力的無能,他會認為自己的生命是被媽媽“吞沒”了,這在心理學中叫做“吞沒創傷”。他害怕自己在生活中已經離不開媽媽的幫助,即便隻是一個小嬰兒,也會渴望獨立生存,依賴他人是一件讓人無助的感受,何況是個擁有成人身體的少年。

這樣的孩子,就會突然變得憤怒,暴躁,具有極強的攻擊性,因為他的無助無處發洩,他就會将暴力的矛頭轉向溺愛他的人。

就像那個衆所周知的新聞事件,一個最後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在被執行槍決前,說我想最後吃一口媽媽的奶,媽媽答應了。誰知,這孩子居然狠狠地把媽媽的奶頭咬斷,他絕望地說:“我恨她,是她毀了我的一生!”

還有那些殺了自己母親的少年犯,都是源于這種可怕的信念,慈母多敗兒,希望這樣的悲劇越來越少。

4、給孩子貢獻的機會,真誠向孩子緻謝。

個體心理學認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而當孩子們有機會為他人做出貢獻時,他們就會感受到歸屬感(情感連接)和價值感(有能力)。

特别是十幾歲的男孩總是熱衷于自己的想法,他們的道德标準隻服從于自己的興趣,從不考慮别人的感受。所以我們要提供給孩子做貢獻的機會,父母的任務是讓孩子加入為他人服務的行列——他們可以幫助老人、幫助家人分擔家務,他們能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體會到滿足感,同時也能因為收獲感謝而建立自尊。

父母要想出一些孩子能替你分擔的所有事情,然後把任務分配給孩子。如:請他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遇到沖突或問題,不要替孩子解決,而應邀請孩子解決,“孩子,我們現在出現了一個問題,我需要你們的幫助解決這個挑戰。”

如果孩子幫你解決了問題,一定要用語言表達感激他們的貢獻,如:“謝謝你做了XX事,我不需要再為這事情着急了。”或者“寶貝,我想要因為你昨天幫助我收衣服向你緻謝。”等等。

我們不要認為謝謝是一種疏離和客氣,家人們更需要我們表達感謝,而不是感覺理所應當。由此,孩子也會從中學會了如何去為他人做貢獻而非索取,學會了如何去關注别人做了什麼或者他們怎樣幫助了别人,而不是他們穿戴了什麼,擁有什麼物質之類的事情,同時,還能夠教會孩子如何去感謝别人。

人與人相處最好的方式,是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家人,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客人。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10

5、媽媽要有對孩子說“不”的勇氣

現在很多育兒理念,都在強調“和善而堅定”、“溫柔有力量”地對待孩子。什麼是和善?和善就是尊重孩子,用尊重而非羞辱和責罵的口氣與孩子說話;

什麼是堅定?堅定就是父母也要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并不是什麼事都要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才是愛。

舉個例子,提前約定好幾點要做作業。到了做作業的時間,而孩子還想看電視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和善而堅定地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看電視,同時又到了做作業的時間。”然後,堅定地關掉電視。

孩子可能會因此跟你讨價還價,或者為此會跟你大吼大叫,大哭大鬧,記住,理解他的情緒,因為被拒絕的确會激發人類強烈的不滿情緒,特别是前面幾次的堅定,他們可能會對我們充滿怒氣。我們要尊重他表達怒氣的權利,也必須尊重自己說“不”的權利,言出必行。

這時候,我們也要堅定地對孩子平靜地說:“不!”“不!”

父母要學會維護規則,讓孩子知道你是有底限且能堅持到底的人。不是他大吼大叫發脾氣,或者哭哭啼啼讨價還價就可以操作的。

如果孩子對你大吼大叫,你要尊重自己,這樣對孩子說然後離開:

“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人的說法。”

“我很在乎你,會等到我們能互相尊重時再繼續談。”

“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當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我愛你,願意和你在一起,因此,當你覺得你能夠做到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的怒氣的其他辦法。”

想讓孩子高興是我們的天性,我們會很自然地想要滿足孩子的願望。然而,如果我們通過犧牲規則來換取孩子的高興,或者處于害怕而對孩子妥協,這時就需要提高警覺了。我們并不是要随意拒絕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當孩子的欲望,要求和規則相抵觸時,或者不符合當前的形勢需求時,我們必須有說“不”的勇氣。

而當我們能夠勇敢對孩子說“不”,孩子也能從中學到,對不合理請求說“不”的勇氣;能夠從中學到,尊重規則,尊重他人的說話方式,以及當不被尊重時候自己應當如何自處。

他不會再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對抗規則。

6、注重榜樣的力量

父母們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和行為,卻期待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而腦科學告訴我們,我們腦海中的“鏡像神經元”,就是會忍不住對自己經常看到的他人的言行進行模仿,這也是榜樣力量之所以有效的原因。

如果家長自己動不動就暴怒,打罵家人或打罵孩子,孩子也就學會了如何處理沖突和問題。是頭腦風暴來解決,還是直接用發脾氣、用打罵的方式來解決。

所以,當你注意到自己被激怒時,學會深呼吸(默默數到10,把手放在心口),或者離開去冷靜一會兒再回來處理。如果不小心發了脾氣,要及時跟孩子道歉,矯正自己的錯誤做法,重新與孩子用尊重的方式解決問題。

當然,以上的養育方式,對女孩子同樣有效。那麼,對于開頭我們說的被弟弟打的姐姐,我也同樣給出兩個建議。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11

2個方法教你超越原生家庭的影響

美國羅納德.理查森博士在他的著作《超越原生家庭》裡指出:“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從心理和感情上擺脫早期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再重複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與之截然相反的事情。”

方法一:接納自己以及自己的處境,告訴自己,情況确實就是這樣。

告訴自己,是的,情況就是這樣,這就是我的家庭,父母沒有我期待的那樣愛我,這很讓人痛苦,很讓人難以接受,但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平等的愛孩子。因為他們的經曆、認知水平以及所學習到的信念,就是男孩是重要的,女孩是用來奉獻的。但我不認為這是我的錯。

學會理解自己的痛苦,允許自己傷心,同時勇敢地對家人說“不”。

當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坦誠地告訴爸爸媽媽:“當你做xx事情、說XX話的時候,我感到很傷心很委屈,因為我希望你也能夠考慮我的感受,像愛弟弟一樣愛我。”

同時,也要接受客觀存在的事情,那就是當你表達了你的需求和感受後,可能依然得不到你期待的父母的情感回應,這沒關系,至少,你已經邁出了為自己發聲,保護自己的第一步。這為你之後從心理上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來說,極其重要。

小男孩對姐姐說我隻有你了(弟弟還小你應該讓着他)12

方法二:每天寫成功日記,學會欣賞自己,告訴自己我值得被愛。

每天寫自己的成功日記,哪怕隻是非常微小的一件事,比如:“今天,我勇敢地跟媽媽說出了我的真實想法。”“今天我感到難過的時候,還是堅持閱讀”等等。你會發現,當你每天寫下成功日記之後,在你感到沮喪,傷心的時候翻起來看看,你會對自己以及未來的生活更加充滿希望和勇氣。

要學會為自己尋找目标,而不是為改善與家人的關系而尋找目标。

如果你希望自己優秀,而不是為父母學習,那就去努力。即便成績沒有進步很多,工作沒有賺很多錢,依然為自己點贊,因為你為自己的目标又做出了努力。不為了讨好他人而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也是一種脫離原生家庭影響的方式。

要學會欣賞自己,愛自己。

寫下自己的優勢,或者說優點,看到自己的價值。

要正确地愛自己。

你心裡期待父母怎麼對待你,雖然他們做不到,但請你就用這些你期待的方式來對待自己。

比如:你希望父母關心你的身體,那你就關心自己的身體;

你希望父母關心你的心情,那你就在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給自己買個喜歡的東西,鼓勵自己,放一首喜歡的歌給自己聽等等。

想一想,我是我自己,我終會獨立生活。即便父母不愛我,但我可以愛我自己,我可以依靠自己幸福的生活。

是的,我們要理解,全世界的人都想要個理想的媽媽。希望她提供給我們我們所需要的全部關愛、包容和安全感。但你終會明白,人生而孤獨。我們要學會給愛,而不是期待被愛。如果期待被愛,那就自己做自己的理想母親來愛自己。

《拆掉思維裡的牆》書中說:“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為你的不堅持,卻讓别人進來布置。但是你不要忘記了,在裡面住一輩子的還是你啊。”

父母,也無權來布置你的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