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麻黃科小灌木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基。主産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以秋季割取的嫩枝入藥。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表,平喘,利尿。
【應用】1.用于風寒表實無汗證。
本品辛溫升散,長于開洩腠理、透發毛竅,以外散侵襲肌表的風寒邪氣,故較常用于風寒表證。在發散風寒藥中,其發汗作用最為明顯,宜用于風寒外郁,腠理閉密無汗的外感風寒表實證。治療此證,麻黃與桂枝相須為用,更能增強發汗解表、溫通郁滞之力。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對風寒表實而有喘逆咳嗽者,尤為适宜,如《傷寒論》麻黃湯。本品亦常與其他發散風寒藥同用,如《和劑局方》十神湯,其與紫蘇等藥配伍。
2.用于肺氣郁閉的喘咳證。
本品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外開皮毛的郁閉,以使肺氣宣暢;内降上逆之氣,以複肺司肅降之常,故善能平喘,為主治肺氣壅遏所緻喘咳的要藥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藥為輔助。對于風寒外束,肺失宣降之喘急咳逆,最宜使用本品,其發散風寒與平喘的功效,能全面針對該證的病機,如《和劑局方》三拗湯,本品與杏仁、甘草同用。對肺熱壅盛而肺氣上逆之喘咳,本品仍可宣降肺氣以收平喘之效,但須配伍清瀉肺熱之藥以治本,并制約其溫散發汗之性,使全方成為清肺平喘之劑,如《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其與清肺之石膏配伍。本品長于平喘,無明顯祛痰作用,故喘咳而痰多者,常須配伍化痰之藥、如《攝生衆妙方》定喘湯,其與款冬花、半夏、蘇子等同用。
3.用于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利尿退腫,可用于水腫小便不利之證,尤宜于風水初起有表證者:因其上宣肺氣、發汗解表,可使肌膚的水濕從毛竅外散、,并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水腫初起,而有表證者。如《金匮要略》越婢加術湯,其與生姜、白術等同用。
此外,本品發散風寒的作用,還可以治療風寒所緻瘡疹、皮膚瘙癢,鼻淵等鼻病之鼻塞不通或流涕不止。其散寒通滞之效,尚可用于風寒痹痛及陰疽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等證。
【用法用量】
煎服。本品生用發汗力較強,宜用于外有風寒之證;蜜炙麻黃長于平喘,尤宜用于喘咳而不宜發汗之證。
【使用注意】虛喘多由肺氣不足、腎失納氣所緻,治宜補益肺腎,麻黃辛散耗氣,故虛喘不宜。又麻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興奮作用,并可使血壓上升,失眠及高血壓患者慎用。
【參考資料】1.本草文獻《神農本草經》:“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名醫别錄》:“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本草正》:“麻黃……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祛除寒毒。”
2.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本品主要含生物、揮發油及黃酮、多糖、鞣質、有機酸等成分,具有解熱、平喘、鎮咳、抑菌、抗病毒、消炎、抗過敏、利尿、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擴張血管、松弛平滑肌等藥理作用。
3.其他古方用麻黃常有“去節”的要求,現代研究認為其節與節間部分的化學成分、作用均無質的差異,加之節所占比例甚小,故不再強調去節入藥。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獲,歡迎點贊、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内容,歡迎關注我 @梅小護科普,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健康知識,如需了解具體運用,可關注@古今醫案研讀,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