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太陽系内除地球外人類潛在的目的地時,我們必然會重點關注火星,這不僅僅因為這顆火紅色的星球是地球的近鄰,而且在自然環境、天氣條件、堅實的地面這些必需的宜居環境中,火星的确屬于太陽系地外行星的首選。
火星是除地球外人類最有希望到達的行星
大家知道,地球的另外一個近鄰金星,它太熱了,而且還擁有以二氧化碳為主、濃烈和有毒的大氣層;水星距離最近,溫度不但很高,太陽輻射強度也首屈一指;土星和木星是氣态行星,沒有可供登陸的地面,大氣層非常厚而且有毒,進入其中身體肯定會被壓垮;天王星和海王星雖然有堅實的冰質地面可供行走,但是溫度非常低,在上面勢必會被凍成“冰坨”。
所以,太陽系内就剩下火星,是地球以外唯一可能讓我們登陸、且位于宜居帶内的行星了。半個世紀以前,人類已經在月球上行走。而且還發射了以旅行者号為代表的,飛越冥王星甚至飛離太陽系的探測器。幾十年來,我們已經在火星上發射了衆多軌道探測器和着陸器,現在仍然在火星上運行的探測器也有一些,比如早前的洞察号,以及今年登陸的美國毅力号、我國的祝融号火星車,這些火星車定時會給我們傳回照片和其它有價值的數據信息。
之所以現在我們人類還沒有登陸上火星,關鍵的原因就是有很多障礙還需要完美地破解,既包括載人遠航的技術創新,同時也有人體在星際航行過程中的适應性、對火星自然環境的适應性等因素。歸結起來,最關鍵的三大障礙,分别是漫長的航程、人體在長時間微重力下的适應以及在火星上的艱難生活。
漫長的航程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有5500萬公裡,是地球和月球距離的140多倍。而火星和地球間的距離并非一成不變,由于分别在不同的軌道上以不同的速度圍繞太陽運行,當二者處在太陽的兩側時,距離達到最大值,約為4億公裡。所以,要想到達火星,最理想的時機就是尋找到距離最近的時刻,來規劃最理想的旅行周期。
經測算,從地球到火星的火箭發射容器,大約每26個月才開啟一次。最近的一次窗口期是2020年7月,當時地球上的人類共向火星發射了三顆無人探測器(美國毅力号、我國天問一号、阿聯酋希望号探測器),都經曆了長達6個月的飛行,才在理想的條件下抵達火星。
而且,每26個月的時間窗口,并不會在各個方面都完全一緻,從地球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或者載人飛船,也都有利有弊,而最有利的時間窗口,則每15年發生一次,這也就意味着,從穩妥和成功率來看,我們可能15年才有一次機會。
除此之外,在漫長的星際航行過程中,以現有技術體系來看,火箭推進器的效率發揮着重要作用。從目前來看,我們在火箭發射時,都是依靠化學燃料來推動的,長距離航行必須需要更多的燃料,也就占用了大量空間,這樣的話其實不是最佳選擇。如果要将人類送往火星,航天器還需要搭載必需的生命支持系統,同時也需要預留一定的人類活動空間,這樣的話對于長時間旅行不是最佳的選擇。
今後如果要實施載人登陸火星,要想提高效率、速度更快、頻次更高,必須改變現有的火箭推進模式,比如核能推進模式,遠期以可控核聚變模式等。
人類自身的問題在技術層面以外,長時間的星際航行,人體也将會面臨極大的考驗。因為人類在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已經非常适應地球引力作用下的地面生活。在漫長的星際旅行中,如何安全地适應微重力環境是個大問題。
如果長期處在微重力環境中,不僅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将不得不随之改變,而且還會誘發骨質疏松、心腦血管疾病、肌肉萎縮等問題,如果沒有系統性的、有針對性地訓練,這些問題在長時間的星際航行中,肯定會持續放大,從而極不利于宇航員的身體健康。
好在,在國際空間站以及我國的天宮空間站中,都将宇航員适應微重力作為重點課題進行研究。另外,NASA等國家,也已經在地球上開展火星模拟實驗,通過再現長期星際航行、火星表面環境等狀态,來訓練宇航員們的身體承受能力、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這些,都可以為今後人類登陸火星奠定堅實的基礎。
火星嚴酷的環境除了地球之外,雖然火星是太陽系内潛在的最适于人類生活的行星,但與地球相比,火星的自然環境仍然是十分嚴酷的。在登陸火星之前,成功降落是到達火星軌道後需要首先要面臨的挑戰。
載人航天器降落火星,不像無人探測器登陸,必須要有更為安全、更為平穩的着陸方式。因此,在登陸器降落到地面之前,需要輔助一種類似“反向降落傘”的減速裝置,像噴氣機一樣能夠提供一個向上的巨大推力,從而在穿越火星稀薄大氣層時,起到保護和降低下落速度的作用。
在安全着陸以後,另一個潛在的障礙就是火星的沙塵暴。和月球上一樣,火星表面也有大量的塵埃物質,這些物質會在火星氣流的帶動下,時不時卷起大規模的沙塵。由于火星表面大氣稀薄,這些塵埃物質經曆的風化、摩擦作用較小,如果用顯微鏡觀察,這些塵埃一般都具有鋒利的凸起,不但會成為威脅宇航員健康的主要刺激物,而且還會強烈磨損宇航服,對宇航員的生命安全也将造成很大威脅。
火星上的沙塵暴,而且可能比我們預想地還要嚴重。比如2018年,美國機遇号火星車,就是由于一場猛烈的沙塵而“犧牲”了。除了對宇航員和探測器造成損害外,劇烈的火星沙塵暴還會嚴重阻擋太陽光線,從而讓那些依靠太陽能供應能量的儀器設備,在一定時間内很難正常工作,這都是緻命的。
除了以上三個主要障礙以外,要想将人類送往火星,必須事先向火星運送大量的支撐性設施和貨物,來建造可供居住和工作的“基地”,于是新的問題就産生了,大量的物資,得需要很大的航天器來承載運輸,而且還得多次往返,如果建造這樣的巨型航天器、如何在火星上返回都需要更為先進的技術創新。同時,這些物資設備如何在火星上組裝、火星“基地”如何建造等等,都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看,除了美國以外,我國也向世界公開,力争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現在還有不到十年的時間。在宏偉目标的背後,需要科學家們争分奪秒,在各個方面做好相應準備。
困難是用來突破的,人類對未知的向往和追求,一直以來都是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動力,火星在不久的将來,一定會成為人類首先登陸的地外行星,人類更為遠大的目标,将是探索更加遙遠的星辰大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