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重
體重為各器官、組織及體液的總重量。體重測量簡單精确,能較好地反應兒童生長及營養狀況,也是兒科臨床計算藥量、輸液量等的重要依據。新生兒出生體重與胎次、胎齡、性别(男較女重)及宮内狀況有關。男孩出生體重平均為3.3±0.4kg,女孩為3.2±0.4kg,平均為3kg。出生後第1周内由于攝入不足、水分喪失及排出胎糞,體重可暫時性下降3%~9%(生理性體重下降),在出生後3~4日達到最低點,以後逐漸回升,常于7~10 日後恢複到出生時的水平。小兒年齡越小,體重增長越快。出生後第1個月可增長1~1.5kg;3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6kg),1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9kg),2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4倍(12kg),2歲後到青春前期體重每年穩步增長約2kg。
具體的體重計算公式為:
1~6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 月齡x0.7
7~12個月:體重(kg)=6(kg) 月齡x0.25
2歲以上:體重(kg)=8(kg) 年齡x2
(二)身長(高)
身高(長)是指從頭頂到足底的全身長度,是反映骨骼發育的重要指标之一。3歲以下兒童采用仰卧位測量,稱為身長,3歲以上兒童采用立位測量,稱為身高。身高增長與種族、遺傳、體質、營養、運動、疾病等因素有關,短期疾病與營養波動一般不會影響身長(高)。身高的增長規律與體重相似,年齡越小增長越快,但身長的個體差異更大。嬰兒期和青春期是身高的兩個生長高峰。足月新生兒出生時平均身長 50cm。第一年增長約 25cm,第二年增長約10cm,2歲後至青春期增長平穩,每年為5~7cm;青春期後增長較快,可達每年7~9cm,持續 2~3年。
2~12歲兒童身高(cm)=70 7x年齡。
(三)頭圍
眉弓上方、枕後結節繞頭一周的長度稱為頭圍,反映了腦和顱骨的發育程度。新生兒頭圍平均約 34cm。在出生後最初半年增長約8cm,後半年增長約4cm,1歲時達到46cm,2歲時為48cm,5歲時為50cm,15歲時為54~58cm(接近成人頭圍)。頭圍測量在2歲前最有價值。頭圍增長過速多見于腦積水,過小則提示腦發育不良。
(四)囟門
囟門分前囟和後囟,囟門直接反映小兒顱骨間隙閉合情況。
前囟為頂骨和額骨邊緣形成的菱形間隙。其對邊中點連線長度在出生時為1.5~2.0cm,後随顱骨發育而增大,6個月後逐漸骨化而變小,1~1.5歲時閉合。前囟早閉、頭圍明顯小于正常為小頭畸形;前囟遲閉或過大見于解顱、佝偻病,或腦積水等;前囟飽滿常表示顱内壓增高,見于腦炎、腦膜炎、腦腫瘤、腦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則見于極度消瘦或脫水者。
後囟為頂骨與枕骨邊緣形成的三角形間隙,出生時很小或已閉合,最遲于出生後 6~8 周閉合。
(五)牙齒
人一生有兩副牙齒,即乳牙(20 顆)和恒牙(32 顆)。乳牙于 4~10 個月開始生長,出牙順序是先下後上,自前向後依次萌出(尖牙例外),最晚30個月出齊20 顆乳牙。恒牙于6歲左右出第1顆;7~8歲開始,乳牙按萌出先後逐個脫落,代之以恒牙;最後一顆恒牙(第三顆磨牙)在20~30歲時出,也有終生不出者。
2歲内乳牙顆數=月齡-4(或6)
出牙為生理現象,但個别小兒可有低熱、流涎、睡眠不安、煩躁等反應。出牙時間推遲或出牙順序混亂,常見于佝偻病、呆小病、營養不良等。
(六)語言、運動發育
一睡二擡三翻四撐五抓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周會走
1.語言發育 新生兒隻會哇哇大哭,沒有其他發音;2個月能發出和諧喉音;3個月發出喃喃之音;4個月能發出笑聲;5~6個月會發出單調音節;7~8個月會發複音,如“媽媽”“爸爸”等。1歲以後能說簡單的生活用語,如睡、吃、走等;1歲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如吃飯等;2歲後能簡單交談;5歲後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2.運動發育 運動發育與中樞神經系統和大腦的發育有密切關系。發育順序是由上到下,由不協調到協調,由粗到細地進行。随着年齡的增長而能登梯、跳躍,動作也逐漸有力、精細和準确。
(1)粗大運動:1個月小兒在睡醒後常做伸懶腰動作;2個月俯卧時開始擡起頭來;3~4個月俯卧時能擡起前半身;6個月能翻身;7個月會獨坐;8個月會爬;10個月會扶走;12個月後能獨立行走。
(2)精細動作:兒童精細動作的發育表現在握物的方式上。新生兒兩手握拳很緊;2個月時握拳姿勢逐漸松開;3~4個月時握持反射消失,開始有意識地取物;6~7個月時能獨自搖擺或玩弄小物體,出現換手與捏、敲等探索性動作;9~10個月時可用拇、食指取物;12~15個月時學會用匙,亂塗畫,能幾頁、幾頁地翻書;18個月時能疊2~3 塊方積木;2 歲時可疊6~7塊積木,能握杯喝水;3歲時在别人的幫助下會穿衣服;4歲時基本上能自己脫、穿簡單衣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