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衆心理為什麼會盲從?小時候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一對爺孫,趕着一頭小驢子到小鎮去趕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從衆心理為什麼會盲從?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小時候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一對爺孫,趕着一頭小驢子到小鎮去趕集。
他們走啊走,有個路人看見了,就對他們說:“哎,你們怎麼那麼笨呢,有
驢也不騎,那不是很傻嗎?”爺爺心想:人家說得也對,有驢不騎那不是傻子嘛!于是爺爺就騎上驢子,而讓孫子走路。
剛走了一小段路,有一個中年人看見,就對爺爺說:“你是個大人,這麼健壯,怎麼自己騎驢,反而讓一個小孩子在走路呢?你真不愛自己的孫子。要是我,可舍不得讓我的孫子受一點兒罪。”爺爺心想:這人說得也對,怎麼可以讓自己的小孫子走路,而我騎驢子呢?然後爺爺下來,讓孫子騎上驢子,自己走路。
剛走了一小段路,有一個青年人過來,對孫子說:“你難道不知道尊重老人嗎?讓老人家走路,你年紀輕輕的反而騎驢,這實在太不像話了!”
爺爺聽了,心想自己走路不對,孫子走路也不對,于是就兩人一起坐在驢子上。
這時又有一個人,對着爺孫倆說:“這爺孫真沒慈悲心!看那驢子多可憐!這麼小的一頭驢,卻讓爺孫倆騎,這驢子被你們壓得都喘不過氣了!”爺爺聽完後大怒,讓孫子也下來,便對孫子說:“我騎驢不對,你騎驢也不對,兩人一起騎驢不對,不騎驢又讓人認為我們傻,那我們倆擡着驢子走總可以了吧!"結果,每個人都把爺孫倆當瘋子。這時驢子也很無奈,驢子心想:我怎麼遇到了這樣的主人,他們難道不知道,被人這樣擡看着,我很難受嗎?不過驢子隻能受罪了,因為這爺爺隻知道随大流,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雖然上述的隻是一個小故事,但是它卻深刻反映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習常的一種現象-“從衆效應”。
你可能感覺這隻是一個小故事,并不能證明“從衆效應”的存在。事實上,1952年心理學家阿希做了一個從衆的經典實驗,證明了從衆效應的存在以及它所産生的巨大影響。
在這個實驗中,隻有一個人是真正的被試者,他面臨着來自其他幾個人的壓力。參加實驗的被試者的任務是對線條的長短進行區分。七個人組成一個小組大家圍坐在桌子旁,被試者排在第六位。研究者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報告三條線中哪一條與标準線一樣長。被試者前面的五個人都回答第二條線與标準線一樣長,在第二輪中三條線也很好判斷,但是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在這一組實驗中,線沒有變,但是第一個人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說第一條線與标準線一樣長。而第二個人也給出同樣的答複,這時被試者突然坐直了身子,再次檢查那根線的長度。然而第三、第四、第五人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時,被試者開始懷疑到底是自己瞎了還是其他人瞎了。結果如何?
來看一下阿希最後得出的結果:平均有33%的人的判斷是從衆的,有76%的人至少作了一次從衆的判斷。然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出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實驗的結果雖然讓人感覺失望,但還有一點可以讓人感到欣慰: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衆,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斷來回答。
曾經有這樣一則笑話:有個人,一日閑逛街頭,忽然看見一個長隊排得綿延如龍。因為不知道是什麼事情讓大家甯肯排隊,也要等待,所以他趕緊站到隊後排隊,唯恐錯過什麼購買便宜物品的機會。等到隊伍拐過牆角,他才發現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不禁啞然失笑,自覺丢人,趕緊悄然退出隊伍。這就是盲目從。
“從衆效應”提醒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斷事情,大多數人的選擇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适合自己。#随波逐流##從衆效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