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皎皎明月,閑話家常,期盼化身繁星點點,穿梭在宇宙之上,傾醉月光之下,緩了流年,慢了歲月。
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為幫助幼兒了解中秋節的來曆及習俗,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激發幼兒對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中秋節的來曆及習俗。
中秋節
中秋節起源與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衆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中秋的傳說有很多,除了嫦娥奔月,大家還知道哪些呢?
1、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 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随砍随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谪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 “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2、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谕,在即将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将士與民同樂,并将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3、玉兔搗藥
月亮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人們稱為“玉兔”。據說玉兔跪地搗藥,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長生不老。
關于玉兔的來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有三位神仙,化身為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願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濟他們,但兔子沒有食物,它卻告訴老人說:“你們餓了,就來吃我吧。”說完,縱身跳入烈火之中。三位神仙深為感動,于是把兔子的魂靈送到了廣寒宮,便成了玉兔。後來,玉兔就在廣寒宮裡和嫦娥相伴,并為百姓搗制長生不老藥。
還有一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們有4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它踏着祥雲飛到天宮。當它進入南天門時,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兵天将押着嫦娥從身邊走去。嫦娥無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裡,一定非常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女兒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寶貝女兒,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被孤獨地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獨嗎?孩子們,我們可不能隻想到自己呀!”
女兒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讓最小的女兒送去到月宮陪伴嫦娥去了!
中秋節傳統習俗
中秋 賞月
“月是中秋明”,賞月古稱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觀賞更有韻味。
中秋 吃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隻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中秋節 觀潮
在浙江一帶,觀潮可謂又一盛事。
中秋 拜月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向明月寄托對未來的希冀。
中秋 燃燈
花燈懸于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中秋 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
中秋 聽香、偷菜
聽香,又叫拈香,古代還可占蔔。偷菜,台灣有句俗語“偷着蔥,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
中秋 舞火龍
中秋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着明月,聞着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