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經常在節日祝福或慶賀的時候,說道“龍馬精神”,用來形容人們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那“龍馬精神”怎麼來的呢?
“龍馬”二字如果連起來,是一種像龍又像馬的生物,是吉祥的象征。根據《五雜俎》中的記載:龍這種動物最好色,跟豬一起,生出來的叫大象;跟馬一起,生出來的就是龍馬了。因為有龍的血統,自然和普通的生物不一樣了。而在《龍馬記》中記載說道,龍馬這種生物,是天地的精華所變化形成的,馬的外貌,但是身上覆了一層龍鱗,所以叫做龍馬。
龍馬對于華夏文化最大的貢獻,就是“龍馬負圖”。相傳伏羲為創文字,觀察日月飛禽,山石走獸,時時刻刻都在苦思冥想。一日,他正在畫卦台上瞭望,忽見黃河水翻滾不止,不多時有匹背上有花斑的龍馬從水中一躍而出,身披霞光,神采奕奕,三兩下便跳上了岸,在河邊撒歡奔跑,歡騰跳躍。伏羲看到龍馬身上背負的圖案。不覺心中一動,受到啟發,根據龍馬背上的圖案畫出了“河圖”。根據“河圖”,創造了伏羲八卦,而伏羲八卦又演變為了《周易》,《周易》同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統稱為《易經》,《易經》在中國文化地位的重要程度,被列為了諸經之首。由此可見,負圖的龍馬在華夏文化發展的重要程度。而龍馬負圖出黃河時的神采奕奕,精神抖擻的樣子,便被稱為“龍馬精神”。
“龍馬精神”這個詞真正出現是在唐代的李郢《上裴晉公》詩中:“四朝憂國鬓成絲,龍馬精神海鶴姿“,這句詩誇唐人裴度為官曆任四朝,憂國憂民,年紀雖老,但仍然精神矍铄。自此以後,“龍馬精神”開始演變成一句成語,形容一個人像龍馬一樣精神抖擻。
龍馬這個生物,畢竟是傳說中的,誰也沒有見過,相對于龍馬這種生物,更多人願意接受像龍和馬一樣精神抖擻,畢竟馬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而用像龍和馬一樣精神抖擻來解釋“龍馬精神”,也并不是沒有道理的。首先來說龍和馬既然不是同一物種了,為什麼要放一起來說呢?在《周禮》上有這樣的說法,馬八尺以上即為龍。意思是馬長到了八尺以上,就可以變化為龍。《山海經》裡也講到:“馬實龍精”,就是說,馬其實是龍的精魄所化。由此可見,馬和龍其實是來回變化的,有點像輪回的意思。而人人皆知的《西遊記》中的白龍馬,原本就是一條龍,因為受罰化為馬,最後修成正果,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後在化龍池化為真身,變成纏繞在雷音寺柱子上的龍雕。由此可見,龍和馬隻是變換了不同的形态而已。
《易經·說卦傳》中有“乾為馬”的說法,“乾”即為天。《周易·乾卦》更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意思是說:天的運行康泰良好,君子應該效仿天而自強不息。而馬作為一種圖騰式的文化符号,代表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因此便将“龍馬精神”用來指人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精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