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準備的門道?【專家學思】作者:趙玉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文稿準備的門道?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專家學思】
作者:趙玉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書業盡管沒有像旅遊、餐飲、影院等行業受到的沖擊嚴重,但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各個環節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出版社缺少了和作者面對面的溝通,缺少了線下的走訪調研,也就缺少了發現好選題和内容的機會。新書好不容易出版了,但很多城市因為印廠封控、物流受阻、書店閉門,也就很難進入市場渠道,無法到達讀者手中。傳統書業仍然是人力密集的“手工活”,每一個詞語、每一段句子、每一本圖書都需要編輯認真閱讀,小心修改。設計印刷,書評推薦、流程和細節大部分都需要細細打磨、耐心對待。
疫情初發,有人認為居家辦公可能會有更多的讀書人回歸紙書閱讀,編輯省去通勤奔波,居家工作效率可能會更高。但實際上,書業上下遊的影響直接導緻了很多出版社也進入了半停擺的狀态。“疫情對出版行業的影響”調查問卷顯示了選題、編輯加工、印刷複制、物流發行、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受到疫情嚴重的影響,行業從業者的焦慮感非常普遍。
全世界出版業也都在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2021年10月,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在第70屆法蘭克福書展上,組織了一場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出版業影響的在線讨論。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認為,盡管出版業沒有像其他一些行業經曆需求崩潰,但危機對該行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除了疫情加速了數字化分銷和數字化消費的走勢外,更重要的是,大多數國家新出版的著作總數是在持續下降,其中有的是大幅度下降。
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社交媒體信息過載、疫情影響雪上加霜,三重沖擊,對于傳統書業不可不謂局面嚴峻。書業相對新聞報紙、廣播電視、大衆雜志等與讀者近距離、即時性産生連接的“熱媒介”而言,其以專業性、深度性和長時效的“冷媒介”特點,尚存優勢。但無論是“熱”媒介還是“冷”媒介,在社交媒體迅速崛起的時代,讀者紛紛“離場”轉向“屏讀”,卻是不争的事實。閱讀離開了書房、離開了書本、離開了安靜的沉思和油墨的清香……
面對讀者“轉場”,傳統的書業并沒有做好準備和預案,他們習慣于堅守為他人作嫁衣、習慣于堅守“工匠”價值觀、習慣于與喧嚣的表演和秀場保持距離,他們守候書業就是在守候自己的責任和信條。面對外部環境的巨變,他們更多堅持的是“候場”的期待,希望疫情盡快消除,希望浮躁之後歸于平靜,碎片化閱讀之後大家回歸書桌,希望精心打磨的好書繼續能給人帶來希望、力量和前行的勇氣。
當新東方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轉型時,董宇輝的直播帶貨成為社會熱點,特别是主播出口成章、引經據典、化石成金的賣書案例,竟然引發了社會對于讀書價值的讨論,人們普遍認為董宇輝的“出圈”根本原因是他讀了太多的書,人們很快形成了“你在讀書上花的時間都會在未來某一個時刻給你回報”的共識,他的直播話術更是超越了靠顔值和拼價帶貨的粗放階段,成了直播帶貨的“天花闆”。除了社會大衆紛紛點贊,董宇輝也得到了書業專業人士的認可,認為董宇輝的直播賣書,才是真正的“讀書人”賣書,似乎也讓這些人看到了書業的希望和未來。
從當前來看,新東方“轉場”的經驗對書業來講也尤為寶貴,簡單來看至少提供了三重價值:首先,面對變革要做出科學精準的判斷,勇敢擁抱新趨勢,采取果斷的措施追随受衆做出改變,敢于破舊革新,要有“離場”的勇氣;其次,直播帶貨已經成為社交媒介時代服務業的重要方式,主播講書和紙質閱讀一樣可以促進知識傳播,載體和渠道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分,選擇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接受知識傳播,書業要有“轉場”的智慧;最後,優質的内容永遠是稀缺資源,傳播知識是嚴肅的事情,書業要繼續長期堅守高質量和穩定的内容供給的價值觀,要有“候場”的堅定信念,這必将等來讀者的點贊和喝彩。
(光明日報記者陳雪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05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