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在國家植物園啟動。新京報記者從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獲悉,北京現存有4萬餘株古樹名木,是全世界古樹最多的城市。明年,北京計劃再推出20處古樹保護試點,每個區建設一處以上古樹保護小區、古樹社區或古樹鄉村。
關注1:全國和北京各有多少古樹名木?
最新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範圍内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萬株,分布在鄉村的有483.53萬株。
北京現存有4萬餘株古樹名木,是全世界古樹最多的城市。北京古樹名木共有74種,主要集中在側柏、油松、桧柏、國槐等十類常見鄉土樹種,占全市古樹名木總數的90%以上。其中,常綠樹種最多的是側柏,落葉樹種最多的是北京的市樹——國槐。
遊客在國家植物園(北園)參觀“中國古樹名木保護圖片展”。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
古樹名木保存了彌足珍貴的種質資源,孕育了絕美的生态奇觀,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文化、生态、科學價值,是“活的文物”。
關注2:北京采取哪些措施保護古樹?還有哪些計劃?
近年來,北京市将古樹名木及其生長環境統籌考量,在關注古樹名木自身生長狀況的同時,對古樹名木生長區域的生态環境進行整體保護,改善根系土壤環境、擴大根系營養面積、改善生物環境、優化伴生植物,形成良性的下層植物群落,同時強化控制人為幹擾、自然破壞、環境污染等要素的影響。
記者從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2021年開始,全市建設了20處古樹公園、古樹小區、古樹社區等一批保護試點。
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義務植樹處二級調研員曲宏舉例說,密雲區以九摟十八杈古柏為核心,建設古樹主題公園,通過“護樹、移路、建園”,從根本上解決古柏長勢衰弱問題,實現了全市最老“樹王”及其生境的整體保護和提升。海澱區在八裡莊街道世紀新景園小區37株古樹得到充分保護的前提下,将其林下空間開辟成居民活動場所,建設古樹社區,探索古樹與居民和諧共生的新模式。
全市還建立了古樹名木巡查機制,将古樹名木納入林長制進行檢查考核,實現了“株株有檔案,棵棵有人管”。對全市在冊古樹名木開展日常巡查檢查,并聯合市城管執法局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專項行動。今年首都将繼續推進古樹名木保護試點建設。
明年,北京計劃再推出20處古樹保護試點,每個區建設一處以上古樹保護小區、古樹社區或古樹鄉村,目前各區正在積極申報。
2020年10月28日,遊客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五塔寺)觀賞六百歲樹齡的古銀杏樹。圖/IC photo
關注3:古樹名木衰弱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搶救複壯?
古樹指生長百年以上的老樹,如何在不破壞樹體的情況下了解樹齡?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古樹與樹木健康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巢陽說,一些古樹會有樹枝折斷的情況,在斷杈處鋸下一個斷片,就可以通過樹枝的年輪測定樹齡。
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古樹與樹木健康研究所首席專家王永格告訴新京報記者,診斷古樹衰弱的原因,不僅要對地上部分的生長進行診斷,還要檢測化驗土壤等情況,再據此進行搶救複壯,實施“一樹一方案”。
她說,古樹衰弱可能與樹齡增長、立地環境改變等因素有關。比如修路或者新建建築打破古樹原有生長環境,不利于古樹正常生長。同時,日常養護關鍵時期或極端天氣下未及時采取管護措施,也會對古樹生長造成影響。
目前,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開發了一整套古樹複壯和保健實用技術。“我們開發了樹木修剪機,可以進行疏果。油松、白皮松都喜歡比較疏松的土壤,我們用樹木通氣機對土壤進行透氣改良,使古樹周圍土壤能達到疏松通透狀态。”王永格說,針對古樹樹洞,科研人員還發明了“補幹不補皮”技術,保留古樹曆史滄桑感,同時不影響樹體的生長,達到了“修舊如舊”的效果。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陳靜 校對 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