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而聞名。在中國古代,英明一點的皇帝,其實是需要這樣的一個角色存在,用來表明皇帝善于聽取臣下的意見。剛好魏征碰到了算是比較英明的唐太宗李世民,成就了君臣的一段佳話,成為後世君臣關系的楷模。
魏征是河北人,早年參加瓦崗軍,不得重用,于是投靠唐軍,輔佐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被殺。這個時候魏征的前景就非常黯淡了。
李世民召集魏征,問他問什麼要離間他們兄弟?魏征不慌不忙地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太宗見他說話直爽,沒有隐瞞,就赦免了他。
後來魏征逐漸由于直言敢谏,得到了太宗的信任。其實進谏皇帝,是一個技術活,要揣摩皇帝的心思,并且發現皇帝的弱點,站位要比皇帝本人更高,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絕對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比如說,長孫皇後去世以後,李世民非常思念她,在宮中建起了樓台,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讓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卻裝作沒看見,李世民頓時着急,問“怎麼會沒看見,那是昭陵啊!”魏徵聞言回答說“我以為陛下望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
李世民才醒悟過來,這是在提醒他:不能隻記得妻子,忘記了自己的父親。從這件是就可以看到,魏征對李世民揣摩的非常好,并且委婉提醒他不忘老父親,是絕對占領了道德制高點,太宗也就無話可說了。
貞觀年間,魏征擔任宰相,直言進谏,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征名列第四位。
貞觀十七年魏征去世。太宗親臨痛哭,罷朝五日以示哀悼,并親自撰寫了碑文。魏征陪葬昭陵,是距離昭陵陵山最近的一個陪葬墓,距離九嵕山直線距離隻有3公裡。并且享受到了依山為陵的最高待遇。
關于魏征,唐太宗有有一個比喻,“以銅鏡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魏征就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能夠阻止自己犯錯。
魏征去世,唐太宗很惆怅,認為自己少了一面鏡子。
但是幾個月後,因為魏征推薦的兩個人謀反,唐太宗一怒之下,派人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今天喜歡探訪曆史的朋友,一定很想知道,魏征墓在那裡,如何找?
魏征墓不是很容易尋訪。在鹹陽市禮泉縣有個魏陵村,沿着鳳凰大道走到盡頭,再徒步一個小山,可以找到魏征墓。但是奇怪的是,文物部門用的是“魏征陵”,不知道有沒有根據。
鳳凰大道盡頭,是一個三無戶人的小村莊。從這裡開始徒步上山,五六分鐘就可以找到墓碑。這塊墓碑也是無字碑,據說一開始碑文是唐太宗親自撰寫的。但是由于幾個月後生魏征的氣,下令把墓碑推到,磨平了。從這件事情來看,太宗皇帝也有不理智的時候。
遠處那個就是墓碑。魏征後人集資搭了一個架子,把墓碑保護了起來。
我是成英文,一個大學老師,倡導有文化、有深度的旅遊方式。近期我航拍了唐十八陵,給大家持續進行分享,歡迎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