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的國都有哪些?西周滅商後,實行分封制,最初分封的諸侯,大約有八百多個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諸侯之間的兼并戰争興起,到戰國時期,隻剩下十多個諸侯國,其中以齊楚秦燕趙魏韓最為強大,是為戰國七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戰國七雄的國都有哪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西周滅商後,實行分封制,最初分封的諸侯,大約有八百多個。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諸侯之間的兼并戰争興起,到戰國時期,隻剩下十多個諸侯國,其中以齊楚秦燕趙魏韓最為強大,是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的都城都在哪兒呢?這其實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因為曆史上各國都曾經曆多次遷都,有多個都城,比如秦國便有九個都城。下面,就為大家詳細說說戰國七雄的都城變更史。
齊國:秦始皇滅齊時,都城為臨淄。
齊國最初的都城是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周武王紛紛姜子牙為齊侯時,便是以營丘為都城。公元前866年,齊胡公曾遷都到薄姑(今臨淄北桓台一帶),7年後齊獻公複都營丘,并以營丘臨靠淄水而改名“臨淄”,直到齊國滅亡。
楚國:秦始皇滅楚時,都城為壽春。
楚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古老的諸侯國,在其八百年曆史中,一共經曆過六次遷都。楚國最初的都城在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楚文王時期(前7世紀),将都城遷徙到了郢都(今湖北江陵)。郢都是楚國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使用時間長達400年,也是楚國最有名的都城,楚莊王稱霸天下時,楚國的都城便是郢都。
大約在公元5世紀左右,随着實力的衰減,楚國不得不将都城南移,以避北方諸侯國的鋒芒,于是在楚昭王和楚惠王時期,先後将國都遷到鄀都(今湖北宜城東南)和鄢都(今湖北宜城)。
還是在楚惠王時期,楚國又将國都遷回郢都,大概是想恢複楚國昔日的輝煌。可惜楚國始終沒有複興莊王霸業,反倒有江河日下之勢,公元前278年,白起大破楚軍,攻入郢都,楚頃襄王狼狽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
其後,為了避秦國鋒芒,楚考烈王時期,楚國又遷都到矩陽(今安徽阜陽),之後又遷都到壽春(今安徽壽縣),直到楚國滅亡。
燕國:秦始皇滅燕時,都城為薊城。
燕國也是老牌諸侯王,西周建立後,将召公奭封在薊地(今北京),建立燕國。燕國最初的都城是燕城,在今北京房山區一帶;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并薊國後,建都薊;還是在公元前7世紀,山戎先後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燕桓侯時被迫遷都臨易(今河北容城),以躲避山戎的侵擾。
公元前657年,燕襄公将都城遷回薊城;春秋晚期,北方的戎狄各部又逐漸強大,迫使燕國又一次徙都到易。燕王哙時期(公元前4世紀初),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平定叛亂後,燕昭王在易水高築武陽城,是為燕下都。
此時,由于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房山區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直到燕國滅亡。
趙國:秦始皇滅趙時,都城為邯鄲。
趙國最有名的都城為邯鄲,很多人以為,邯鄲一直都是趙國的都城。其實,在定都邯鄲前,趙國最初的都城是晉陽(今山西太原);公元前425年,趙恒子遷都于中牟(今河南鶴壁);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與邯鄲,直到趙國滅亡。期間,公元前372年。趙成侯曾立邢為信都(今河北邢台),作為趙國的别都
魏國:秦始皇滅魏時,都城為大梁。
在戰國七雄中,魏國的遷都次數是最少的,最初的都城是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都城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一說遷都于前354年,當年商鞅領兵大破魏軍,魏惠王被迫遷都大梁避其鋒芒),從此大梁一直作為魏國的都城,直到魏國滅亡。因都城為大梁,魏國又稱梁國,魏惠王也被稱為梁惠王。
韓國:秦始皇滅韓時,都城為新鄭。
韓國最初的都城是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後來,為了向中原擴張,韓國将國都遷往了宜陽(今河南宜陽)。公元前423年,韓武子為了吞并鄭國,又将國都遷往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将國都遷至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直到韓國滅亡。
秦國:秦始皇統一天下時,都城為鹹陽。
秦國的始祖是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治都于秦邑(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東北),号曰“秦嬴。
秦莊公時期,擊敗西戎,莊公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以西犬丘為都(今甘肅天水禮縣大堡子山附近)。
秦襄公時期,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秦國正式成為諸侯王,秦襄公于是遷都于“汧”(今陝西隴西縣東南)。
秦文公時期,公元前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東獵,從“陳倉渭水道”東進,次年“至汧渭之會……即營邑之” ,定新都于“汧渭之會”(今陝西寶雞市魏家崖)。
秦憲公時期,公元前714年,秦國為了實行向東擴展的戰略,将秦國國都由汧渭之會遷至平陽(陝西寶雞陳倉區)。
秦德公時期,由于平陽地方局促,地處盆地,地勢“居下臨高”,不利于戰略防守,而雍城地勢遼闊,土地肥沃,西、北面有靈山、君坡山,東、南面有橫水、渭水,易守難攻,于是遷都于雍城。雍城是秦國著名都城之一,秦穆公當年稱霸西戎時,秦國的都城就是雍城。雍城一共有19位國君在此居住,直到秦王嬴政即位後,雍城依然作為陪都而存在。
秦靈公時期,秦靈公為與魏國争奪河西之地,曾遷都于泾陽(今陝西泾陽西北)。
秦獻公時期,公元前383年,秦獻公為了奪回被魏國攻占的河西之地,遂遷都于栎陽(今陝西臨潼縣武家屯東北)。栎陽有兩位秦國國君居住,除了秦獻公,另外一位就是他的兒子大名鼎鼎的秦孝公。秦孝公以栎陽為都,重用商鞅變法,為秦國的一統天下奠基。
秦孝公時期,商鞅的第一次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後,秦孝公清醒地意識到,栎陽的位置相對局促,且偏于東北方向,以此為都,雖然便于指揮河西争奪戰,但不是秦國東出的最佳地理位置。而且,栎陽的守舊派實力強大,變法規模若想進一步擴大,勢必要遠離守舊派的老巢。經過慎重思考、精挑細選,秦孝公選擇了交通便利、沃野千裡的鹹陽,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正式定都鹹陽。
戰國時期,鹹陽一共居住過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和秦始皇六位君主,見證了秦國的崛起、複興、統一,當然,也見證了秦國一統天下後的沒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仍舊以鹹陽為都城。鹹陽作為新王朝的都城直到秦朝滅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