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統編教材小學語文課文主要體裁

統編教材小學語文課文主要體裁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5-23 18:08:34

統編教材小學語文課文主要體裁(從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1

統編語文教材小學一年級上冊的第一個“語文園地”裡收錄了一首古詩,這應該算是小學生在語文課本裡學習的第一首古詩了:

一片兩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無數片,

飛入水中都不見。

詩歌很簡單,由一到十的數字構成,非常巧妙,且全詩的情與景皆有,算是一首很不錯的打油詩。可是在語文教材中,這首詩既沒有詩名,也沒有作者的署名,更像是一謎語。

熟悉這首詩的家長朋友們,會提出疑問:這不是鄭闆橋的《詠雪》詩嗎?的确,現在網上一查,馬上就能看到這首詩的作者是鄭闆橋,之前很多兒童詩歌選本中,也都是把這首詩署名為清代詩人與畫家鄭燮(闆橋)的。

不過,現在的語文教材中無題也無名,其實是體現了教材更嚴謹的态度。這首詩其實有很多版本,而每種版本,傳說中的作者還都不一樣。比如:

流傳中鄭闆橋的《詠雪》,其實最後一句并不是“飛入水中都不見”,而是“飛入梅花都不見”;

還有據說是乾隆皇帝寫的《飛雪》,最後一句是“飛入蘆花都不見”;

又說是紀曉岚寫的,最後一句是“飛入草叢都不見”等等。

在不同的民間傳說中,作者還可能是清代的劉墉、沈德潛等。

而且前面幾句詩,如果細讀起來,會發現各種版本也有不少差異,如: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無數片……”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從這些詩句的不同情況看來,這首詩很可能是屬于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隻是為了傳播的方便,人們故意把詩歌安放到不同的名人身上而已。

《北大閱讀課·領讀者手冊》中,也收錄了一首《雪梅》:

一片兩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無數片,

飛入梅中都不見。

這是不是和語文教材中的很像啊?其中隻有一個“水”與“梅”字的不同。在《北大閱讀課·領讀者手冊》中,這首詩署名為北宋代詩人林逋(和靖),不過編者其實也表示了不确定。有人說《林和靖先生詩集》收錄了此詩,這依然隻是傳說,查今存《四庫全書·林和靖詩總目》,其中并無此詩。隻不過,此詩的署名的确已經從清代上溯到北宋了,端的是流傳太廣,影響太遠。

統編教材小學語文課文主要體裁(從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2

《北大閱讀課》一年級上冊的學生用書裡,有一個以數字入詩的專題單元。其中收錄的古詩也與“一片兩片三四片”相類似,如明代倫文叙的《百鳥歸巢圖題詩》:

天生一隻又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石。

詩的标題為什麼說是“百鳥歸巢”呢?倫文叙是來自明代南海縣的狀元郎,做過翰林院編修。所以民間有許多關于他的傳說故事,這首詩的傳說就是其中之一。據說有富人得宋代蘇轼的真迹《百鳥歸巢圖》,請這位狀元題詩。狀元也不推辭,提筆寫了頭兩句。那富人一看,以為是口水話糟蹋了名畫,腸子都悔青了,待狀元寫完了全詩,那人才一掃愁雲,喜出望外。

據說詩中還藏有一種算法:第一句“一隻又一隻”加起來就是2隻。第二句“三四”是12隻,“五六”是30隻,“七八”是56隻。所以這詩的開頭兩句,全部加起來(2 12 30 56=100)正好就是百鳥。當然這是後人有趣的附會。這首詩中,作者以鳥來暗指沒有才學但卻身居高位的人,用鳳凰來比喻真才實學的人才或賢人。“鳳凰何少鳥何多”是作者感歎那時的官場有真才實學的人很少,無能之輩卻非常多,而這些無能之輩占據着重要崗位,“啄盡人間千萬石”他們把糧食都吃完了。

其實,這首詩的作者仍然也是沒有定論,比如也有人說是清代乾隆皇帝寫的。可傳說中乾隆帝寫的不是百鳥,而是題寫的《百雞圖》:

飛來一隻又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爾何多,

啄盡人間千萬石。

與前面署名倫文叙的詩也稍有差異,即第一三句略有不同。相傳乾隆皇帝一生寫了4萬多首詩歌,如果每天寫一首的話,寫4萬首詩大約要花費一百多年呢,這也太誇張了吧!所以,如果後人把乾隆皇帝抄寫過的所有詩,全算成是他自己寫的,這恐怕才解釋得過去。

與此詩相類似的,還有傳說是宋代王安石諷刺朝廷貪官的《麻雀》:

一窩二窩三四窩,

五窩六窩七八窩,

食盡皇家千鐘粟,

鳳凰何少爾何多。

同樣,這首詩的作者依然也有不同的說法,比如說是明代徐文長寫的,或清代李調元寫的,統統都是在民間具有良好口碑的才子。這樣看起來,這些數字入詩的詩歌,大多隻是民間廣泛流傳的作品,作者也是被人有意安放在不同時代的名人頭上。

這樣的情況其實古已有之,中外皆然。許多詩文我們今天已經知道作者是後人托僞,但為了流傳的方便,我們仍然保留這些署名。就正如我們今天寬容地對待孔子語錄的署名,伊索寓言的署名,托爾斯泰俄羅斯民間故事的署名,等等。

不過在《北大閱讀課》中的數字入詩的專題單元裡,有一首數字詩的作者是确定的。那就是鄭闆橋的《詠竹》

一二三枝竹竿,

四五六片竹葉。

自然淡淡疏疏,

何必重重疊疊。

和“一片兩片三四片”或者“飛來一隻又一隻”相類似,本詩的開頭兩句也是仿佛在數數,但其所寫并非真有一二三根竹竿,和四五六片竹葉,而是表示數數是數不清楚,有很多很多的意思。“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疊疊”,說竹子本來就疏密有緻,何必非要重重疊疊擠在一起。這後面兩句連用疊字,一樣的别出心裁。全詩僅用簡簡單單的幾個數字和疊字,就寫盡了竹子的神韻和風姿。

《北大閱讀課》“數字詩”單元的“補充閱讀”裡,還收入了更為大家所熟悉的、北宋哲學家邵雍的這首五言詩——

一去二三裡,

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統編教材小學語文課文主要體裁(從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3

此詩也是将“一”到“十”的數字嵌入詩中,組合成一幅靜美如畫的山村風景圖,令人耳目一新。由于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連成一詩,特别适合幼兒學習,所以被稱為“蒙學詩”。這首詩曾以《山村詠懷》為詩名,多次被收入各種版本的語文教科書。

最新的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沒有再收入這首詩了,想必是與“一片兩片三四片”太相近吧,也或者是因為需要解釋的内涵太多,不再适合一年級的孩子學習吧。

最後,我再送給大家一首唐代詩人羅隐的一首數字開頭的詩,來結束本文吧。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羅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

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

近水遊魚迸冰出。

統編教材小學語文課文主要體裁(從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4


統編教材小學語文課文主要體裁(從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5

關注一起悅讀頭條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