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和爸爸去金山寺拜佛的時候。佛寺裡面都會免費贈的一些食物相克和孝順父母的字畫。拿來以後我們都貼在牆上以示警告,例如相克的食物有哪些?還有12孝圖和三字經。那麼我們來說一下食物相克的說法成立嗎?
“食物相克”在營養學和食品安全理論中,并不存在。雖然營養學界很多同仁就這些誤區進行過糾正,我也在很多場合和文章中多次強調 這是不科學的。但是,相關言論總是時不時甚嚣塵上,還不斷推陳出新、 裹挾着所謂的“科學依據”混淆視聽。
“以形補形”“食物相克”這些飲食誤區,一再地誤導人們,流傳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很多人家的廚房、餐桌旁甚至某些公共就餐場所, 也挂着“相克食物”的圖譜。
所謂的“科學證據”不科學
營養拮抗作用不能說明“食物相克”
“食物相克”總會千方百計為自己找存在的依據,營養拮抗作用被利用得很徹底,不懂這方面知識的人很容易會被這個理由說服。營養拮抗作用指某一營養元素(或離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營養元素(或離子) 的吸收。
“豆漿不能與雞蛋一起吃”是人們很熟悉的一個食物相克的例子,從“營養拮抗作用”的角度說,豆漿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夠抑制雞蛋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大大降低營養價值。
然而事實是,胰蛋白酶抑制物會随着豆漿的加熱而失活,不再具有抑制消化蛋白質的能力,隻要人們喝的豆漿是煮熟的,這個搭配沒有任何問題。
人們每天要吃那麼多食物,攝入各種各樣的營養成分,如果擔心營養拮抗作用的不良後果,那很多東西都不能好好吃了。
提倡膳食多樣化,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是經過科學檢驗的。
食物中的營養素之間可能會有營養拮抗作用,但是也會有營養協同作用。
就算偶爾發生營養拮抗,其作用也是微弱的,因為食物中、不同食物之間,營養元素的含量和比例不一定合适發生拮抗反應的比例。即使因為拮抗反應損失一點營養,也遠遠不及我們吃各種食物所補充進去的營養。
化學反應不能解釋“食物相克”
營養拮抗作用,也許很多人沒聽說過,但是化學反應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從這個角度來說,“食物相克”就是兩種食物中含有的化學物質發生了化學反應,産生了不利于人體健康的物質或毒素。
“海鮮 橙汁 = 砒霜”“蝦和水果相克”就是這個意思,水果中的維生素C和海鮮中的五價砷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所以兩種食物會引起中毒。
而實際情況是,砒霜的中毒劑量是50毫克,根據轉化系數計算,即使蝦裡面砷含量達到最高限量(我國食品安全标準對海産品中砷含量有限制),并且有足夠的維生素C與之發生充分的反應
一個人至少也需要吃40千克的蝦,才能夠達到中毒劑量,産生毒害作用;要吃進“足夠的維生素 C”也是不可能,大概要一次吃掉50個中等大小的蘋果,或者30個梨,或者10個橙子。
所以,食用正規渠道購買的海鮮和水果、果汁,不會發生中毒反應。
科學驗證:“食物相克”之說不成立
國外并沒有“食物相克”的說法,也不存在這類的研究。我國一些營養學家曾對所謂“相克”的食物進行過多項研究,均表明此說法不成立。
研究者對“大蔥 蜂蜜、紅薯 香蕉、綠豆 狗肉、海帶 豬血、柿子 螃蟹”等十幾組“相克”食物,進行過小鼠、猴子、狗的喂食研究,其中也包括人體食用反應研究,均沒有觀察到任何異常反應。
另一項對 100 名健康志願者進行的所謂“相克”食物研究
連續觀察一周當下流行的“相克”食物組合的食用後反應,也沒有發現任何異常表現。
此後諸多研究皆進一步表明,“食物相克”的說法不成立。
“食物相克”可能是食物中毒、過敏等
既然沒有“食物相克”一說,營養拮抗作用和化學反應也都很微弱,那麼人們進食某些食物之後的不适感怎麼解釋呢?媒體時不時曝出的食物緻病緻死的報道,究竟是什麼原因?老祖宗的經驗又從何而來?
其實,很多“相克”的食物組合,隻是因為某種食物食用不當和身體對食物過敏造成的,而人們把這種個案漸漸上升到了普遍規律的層面,進而産生了大量錯誤的“食物相克”的認知。
食物食用不當很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
如果食物沒有清洗幹淨、烹調時加熱不徹底都會使人體攝入病菌或因刺激而産生腹痛、腹瀉等問題。而且有些食物,比如發芽變綠的土豆,本身就含有有毒物質,不宜再食用。
食物過敏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從理論上來說,隻要是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都有可能造成過敏。對于亞洲人而言,科學研究發現,雞蛋、乳制品、腰豆、香蕉和芝麻這5種食物,很容易引起過敏。
有些人喝牛奶會腹瀉,也是一種食物過敏,是因為人體對牛奶中的乳糖“過敏”,發生乳糖不 耐受反應。盡量多樣化膳食,不必擔心“食物相克” 。
别再盲目相信所謂的“食物相克”而影響了對食物的選擇,隻要是安全衛生的食物,大可以安心地食用,而且要盡量多樣化。
我們看了這篇文章以後,知道了食物相克的說法是不成立的。雖然說不成立,但是這幾種菜也不能經常搭配在一起,因為它不利于營養的吸收,但至于有毒還是沒那麼嚴重的。例如我們經常說的菠菜和豆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