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那齊桓公,本來是齊國封地世襲罔替的王,姜子牙第12代孫,典型的王孫公子哥。按說哪能體恤百姓之苦?尤其是當了一代盟主後,首次遠征伐北戎,救燕國之難。曆盡戰争之苦還上了逃亡者的當,被引入死路出不來。若不是管仲出主意,找幾匹老馬引領出陷阱死地,恐怕全軍屍骨無存。就這情況,還想着領地百姓冬天沒得蔬菜吃,帶回當地的大蔥,供齊魯大地百姓種植食用,成就山東千年佳話。
本文要說的就是大蔥,山東大蔥,這個神奇的蔬菜落地山東2699年的故事。
一說齊桓公:征戰山戎帶回的戰利品,福澤百姓到如今
齊桓公,姜子牙第12代孫。出生年月不詳,卒于公元前643年9月12日。在位42年(公元前685-643年),春秋五霸之首,當代最厲害的王。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國,都城設在臨淄,如今的淄博市内。齊桓公一生的功績,說三個故事可見一斑:
——當了140個諸侯國的盟主。
繼西周之後的東周王朝(公元前770-前256年),形同虛設,隻是個名義。當時下轄的140個諸侯國,誰也不服誰,不服就幹,亂的很。話說亂世出英雄,齊桓公在管仲輔助下,日益強盛,就要想法揚名立萬,哄着周天子下令,由他出面召集具有代表性的5個諸侯大國,齊、魯、宋、陳、曹,在北杏會盟,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實。
期間宋國半途不辭而别,不聽他的。這是公元前681年的事。第二年,齊桓公帶領盟國以毀約為名,讨伐宋國。兵臨城下,尚未開戰,宋桓公吓得痛哭求饒。于是,齊桓公有了資本,于次年(前679年)在鄄地正式會盟各諸侯國,登上天下霸主地位。
——為了男人的尊嚴,滅了愛妃的娘家國。
《左傳·齊桓公伐楚》裡說了這件事情,緣起:
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
說的是齊桓公和他的愛妃蔡姬在湖上劃船玩,蔡姬玩性大,故意晃動小船吓唬怕水的老公。齊桓公吓個半死,這還得了。為了一報還一報,回來就把蔡姬休了,送她回娘家蔡國,想着吓吓算了,過幾天再接回來。誰知道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卻當成真的,轉身把妹子另嫁他人。這下弄假成真,還不能明說故意逗着玩兒的。玩笑開大了,沒承想丢了老婆,氣的齊桓公要吐血。
這口氣咽不下,結果還是《左傳·齊桓公伐楚》裡說: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
單單一個“侵”字,足見這場戰争不那麼光明正大,隻是洩了私憤。
——北伐山戎,帶回的戰利品造福一方百姓。
作為各國盟主,為其他諸侯國排憂解難,既是責任義務,又有莫大好處。據《史記》載: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
這是齊桓公當上盟主後第一次遠征,應燕國訴求,幫他打跑山戎。這一打不要緊,帶回來了重要的戰利品,當時的管仲在自己的《管子》一書裡寫道:
“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蔥與戎椒,布之天下”。
山東大蔥,就是這樣來的。
二說齊桓公:魯菜名揚天下,始于一個沒有人性的廚子
齊桓公性格有三大特色:好色,好吃,好鬥。為了一個夫妻玩笑,能把老婆娘家給滅了,可謂好色入骨。好鬥就不說了,南征北戰,當了東周列國第一盟主。說道好吃,得力于他手下一個心腹臣子,可惜不是忠臣,是佞臣,叫做易牙,他的禦用廚子。說他三個典型故事。
——易牙,求主恩寵的手段古來第一,至今無人能破此記錄。
易牙是齊國彭城人,就是如今的徐州。這人可稱為史上第一心狠手辣的人,為了邀寵齊桓公,竟然把自己3歲的兒子殺了炖熟給齊桓公吃。說的是好吃的齊桓公,有次飯後說了句玩笑話,老子我吃遍了天下美食,唯有人肉沒吃過,不知道好吃不好吃。易牙聽後跑回家,殺了兒子炖熟,端來給齊桓公吃。直把個老姜感動的無以複加,從此把易牙當親兒子對待。還是這個比親兒子還親的易牙,後來把年邁無力的齊霸主軟禁起來,活活餓死。
——易牙的廚藝古人第一,開創了齊菜系列,奠定魯菜根基。
易牙發明炒菜和藥膳,首行五味調和。王充(公元27-97年)在他的《論衡·譴告》說:
“狄牙(易牙)之調味也,酸則沃(澆)之以水,淡則加之以成,水火相變易,故膳無鹹淡之失也。”
說的是易牙做菜善于調味,味重了加水,味輕了加料,火候得當,做出來的食物鹹淡适宜,好吃美味。孔子、孟子也都有對他廚藝的贊美。
——易牙是第一個開飯店的廚子。
管仲死後,齊桓公聽了他的話,棄用了易牙。可是後來受不了又把他召回去,結果被他餓死。然後設法躲過追究,回到老家彭城,開了一家飯館,一直幹到老死。
他的廚藝,被後來曆代廚師們發展演繹,不僅成就了魯菜,還對蘇菜、豫菜和淮揚菜産生重大影響,至今徐州還保留有易牙食療古菜系。他的廚藝和菜品,被我國飲食文化定格為齊菜,後來的魯菜就是在齊菜上發展而來。彭城坊間流傳有首詩歌:
“雍巫善味祖彭铿(雍巫:即易牙,彭铿:即彭祖),三坊求師古彭城。九會諸侯任司庖(九會諸侯:指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庖:廚房,司庖,即管飲食的官),八盤五簋宴王公(簋:盛食物的容器)。”
三說齊桓公:大蔥成百姓口糧,入馔魯菜為靈魂齊桓公的曆史貢獻,至今唯有大蔥還在以自己的方式紀念他。自從2000多年前作為戰利品帶回齊國,大蔥如臨福地,見風就長,陪伴齊魯百姓到如今。成了山東的一張耀眼的名片。簡述三個事實。
——大蔥填補了蔬菜空檔。
别看當今的山東有着世界“三大菜園”之稱,從遠古時期到上個世紀,山東的蔬菜品種其實很少,特别是在明清以前,史載不過20來種。營養上能單獨搭配主食,冬天的蔬菜,也就大蔥了。就是說,在當時物産條件下,大蔥在百姓生活中,具有高粱玉米等主糧的同等地位。可以沒有菜,不可斷了蔥。所以,從引進起,受到當地曆代政府的重視。
成書于公元80年的《漢書·龔遂傳》有載:
“遂為渤海太守,勸農務農桑,令口種五十本蔥”。
說的就是龔遂在渤海太守任上,用行政手段,給農民下達種蔥的任務,每人種蔥50棵。
唐太宗時代梁思廉撰寫的《梁書·呂僧珍傳》裡,記載有山東大蔥交易痕迹:
“僧珍授使持節平北将軍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親。戚從父兄子宏以販蔥為業,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事分,豈可妄求叨越,但當速返蔥肆耳。”
到了宋代,大蔥的種植技術已經現代化了,冬天都有了溫室。《爾雅翼》:
“漢,大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蕪,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
——女郎山的美麗傳說,彰顯大蔥品性。
女郎山位于章丘古城北邊,傳說章丘大蔥是仙女的化身。王母娘娘花園裡,各種花卉都以仙女形象示人。其中的大蔥姑娘一次發現人間正發生瘟疫,當即揮動衣袖,吹蔥香到大地,趕走了瘟婆,救助了百姓。也因此違反了天條,貶到人間做了大蔥。
看大蔥亭亭玉立,頗有仙女風韻。就是後來的李時珍都忍不住描述一番,在他的《本草綱目》的說道:
“蔥從囪。外直中空,有囪通之象也。芤者,草中有孔也,故字從孔,芤脈象之。蔥初生曰蔥針,葉曰蔥青,衣曰蔥袍,莖曰蔥白,葉中涕曰蔥苒。諸物皆宜,故雲菜伯、和事。”
翻遍史書,李時珍這段話應該是對大蔥最客觀評價。重複一遍:“諸物皆宜,故雲菜伯、和事”。所以我們做菜,不論會與不會,無論葷素,隻管放蔥,不會有錯。就是這個“諸物皆宜”,所以尊稱蔥為“菜伯”、“和事”。漫說對蔬菜,就是對人,這樣評價也是很尊重的啊。
——大蔥伴随着魯菜一路走上中餐巅峰。
還是《本草綱目》說的:
“中國菜的烹饪之事,無論生食熟食,雖用量不多,但有其味則特佳。”
蔥香,是魯菜的經典味道之一,尤其是用于海鮮食材,膠東半島主打食材,大蔥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可以想象,大蔥燒海參沒了大蔥怎麼樣,或者換成香蔥又會是怎樣。我們看下這道正宗的魯菜,蔥燒海參的下料有什麼不同:
●海參100克;
●大蔥200克;
●蔥油25克。
就這個菜譜,您說是蔥燒海參呢,還是海參燒蔥?魯菜就是這麼做,不服您試試。
魯菜的發展軌迹,前面已有提及。在我國飲食文化史上,魯菜有三個顯著特點:
●是第一個自成體系的地方菜,始于齊魯,成于秦漢,盛于唐宋,尊貴于明清,為皇家禦菜标志;
●覆蓋面也最廣,包括京津冀和東北地區;
●影響最深遠,各家菜系均有其基因,名副其實的八大菜系之首。
用宋代詩人陸文圭的《蔥絕句》結束本文:
丹葩信不類蘋蒿,雨後常抽綠玉條。
此草豈宜棄調食,瘦莖欲比沈郎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