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看懂對聯的平仄

如何看懂對聯的平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00:31:36

對聯和造句的根本區别,就在于對聯需要講究平仄、對仗。

要創作出一幅工整的對聯,其實并不複雜,首先做到這三點就OK了:一是平仄相對;二是詞性适應;三是對法合理。

現在,我們就先解決“如何快速掌握平仄并确保正确使用”問題。

一、怎樣快速掌握“平仄”

“平仄”是什麼?它是根據每個漢字的讀音聲調,劃分的兩種音律。具體說就是,中國的漢字,每個字都有它的讀音聲調,把不同的讀音聲調劃分成兩類,就有了“平”、“仄”之分。

現代漢語拼音的讀音聲調,分為四種聲調: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去聲(四聲)。這四種聲調劃分“平仄”的方法就是: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古人對對聯,使用的是“平水韻”,一直延續至今。平水韻是根據中古音的特點編定的, 中古音有“平、上、去、入” 四種基本聲調,又各分陰陽,共八種聲調類别。平水韻劃分“平仄”的方法是:把平聲字(包括陰平和陽平)劃分為“平”,把“上、去、入”三種讀音的字劃分為“仄”。

就我們每個人說話的口音和習慣來說,不用說中古音的“平水韻”,就是現代漢語普通話,每個人也不能保證自己的讀音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對對聯,無論是用新韻還是平水韻,對那些拿不準聲調的字,還是要查一查放心。

我覺得,對對聯是用新韻好還是用平水韻好,這樣的争論其實毫無意義。是用新韻還是平水韻來确定平仄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對聯的平仄格式古今都是一樣的。最關鍵的是,你要弄明白兩點:一是“平仄”究竟是怎麼來的,究竟哪些字屬于“平” 哪些字屬于“仄”;二是,在一幅對聯中,新韻和平水韻是不能混用、混對的。明白這兩點就足夠了。

二、怎樣确保出聯和對聯在“平仄”上不出問題

介紹對聯的文章,很多長篇大論,複雜難懂。但初學者最困惑的就是,怎樣才能保證對聯的出聯和對聯在“平仄”上不出問題呢?了解以下知識,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如何簡明扼要地掌握對聯的“平仄”規則呢?現在就教你個小妙招。

對聯來源于格律詩的對仗句,但自身又有發展變化。但其平仄的基本規律是不變的。格律詩以七言律詩字數最多,其平仄格式也就包含了對聯平仄的所有形式。我們把七言的字數再擴大一倍,延長到14個字,用“馬蹄韻”的形式标注出來。以對聯的上聯為例,因為上聯必須仄收尾,說到底,上聯的格式不外乎下面這兩種:

1.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2.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你先牢記這兩種14字的格式,出上聯的規則就是:從上面這兩種格式中任選一種,從最後那個“仄”字開始,出幾個字的上聯,就往前數幾個字,這樣選出的平仄格式,保證你的上聯平仄絕對是完美的,肯定完全符合規則。至于對下聯,隻要上聯是規範的,那麼,所對的下聯平仄和上聯正好相反就完全搞定了。

你看,這種方法是不是特别簡單?做到了這一點,在對聯的基本“平仄”規則上就不會出現問題了。

三、對對聯中的“平仄”問題必須有個正确的認識

1.和格律詩一樣,“平仄”對于對聯來說,是非常重要而不是無關緊要。因為,失去了“平仄”做支撐,對聯就已經不是對聯了,再反過來談“平仄”重要不重要就失去了意義。

2.對聯用新韻和平水韻來出對和對對都可以,沒有什麼優劣之分。有人說,平水韻是古人的東西,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抱着舊的東西不放,影響了對聯的發展創新,這些話是未經思考的淺薄之言。試想,即使是現代的普通話,你就能保證你的讀音和分辨“平仄”完全正确?新韻和平水韻就是創作對聯的一種工具,你拿不準查一查就行了,哪有跟不上時代發展那樣的大帽子可戴?對平水韻的抵觸,源于你對平水韻的誤解,其實,掌握新韻的“平仄”并不比掌握平水韻的“平仄”容易多少。

3.學習一些對聯常識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常聽有人說,我就是喜歡對聯,随便玩玩,尋個開心,管那麼多規則幹什麼?這話聽着就矛盾,你既然喜歡對聯,又不講究對聯規則,那你喜歡的東西還是對聯嗎?你對的東西和别人的對聯根本就不是一條道上跑的車,那有什麼可開心的?還有人說,我是為了意境才“平仄”不對的,對聯“平仄”是皮毛,意境才重要,這是在為自己掌握的詞彙量少,選不到合适的詞找“遮羞布”呢,就因為你用的這個詞不符合平仄要求就提升了意境,這種情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平仄”不難學,關鍵應該對“平仄”有個正确的認識。學好了“平仄”并能正确使用,玩對聯才會更開心。

如何看懂對聯的平仄(對聯常識如何快速掌握)1

如何看懂對聯的平仄(對聯常識如何快速掌握)2

如何看懂對聯的平仄(對聯常識如何快速掌握)3

(備注:本賬号所有内容均為原創,嚴禁抄襲或侵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