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混動和純電的區别哪個更實用

混動和純電的區别哪個更實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6 22:14:14

混動和純電的區别哪個更實用?按照眼下的預熱節奏,備受關注的小鵬 G9 應該會在秋季正式揭開它的全貌,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混動和純電的區别哪個更實用?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混動和純電的區别哪個更實用(純電能不能淘汰混動)1

混動和純電的區别哪個更實用

按照眼下的預熱節奏,備受關注的小鵬 G9 應該會在秋季正式揭開它的全貌。

搶在 G9 正式發布之前,小鵬汽車在 8 月 15 日下午舉行了一場「超級補能發布會」。小鵬汽車 CEO 何小鵬與我們分享了小鵬超級補能體系的新進展,并正式發布了「S4 超快充」480kW 快充樁。

對了,剛好 8 月 15 日這一天,是小鵬 8 周歲的生日。

純電動和混動,誰是新能源汽車的未來?

這是何小鵬聊到的第一個議題。

畢竟,補能這個話題,不但是純電新能源汽車當下被讨論得最多的熱點,也是純電車型面對混動車型,尤其是增程式車型時,最明顯的軟肋。

何小鵬認為:

10 萬元-20 萬元的汽車市場中,燃油正被混動、純電車型沖擊,其中混動表現更突出;而 20 萬元以上,純電車型則可以憑借超快充和高續航更強。絕大多數使用場景中,純電已經可以滿足用戶需求。

何小鵬将整體乘用車市場情況大緻分為了三個闆塊去看待:

  • 10 萬元以下:燃油車被純電車型快速取代;

  • 10-20 萬元:混動表現更突出;

  • 20 萬元以上:超快充 長續航讓純電車型更強。

    看起來,新能源車型取代燃油車型既成事實,接下來要開啟的是純電和混動的「黨派之争」。

    聽完何小鵬最新的觀點之後,讓我們也借此機會回顧一下其他車企老闆對增程和混動技術的看法吧。

    持不同于何小鵬觀點的理想汽車 CEO 李想 在 Q2 業績會上表示:

    長期而言,增程對于 SUV 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增程式是電動車,加了增程器;PHEV 是輛燃油車,加了塊電池,這是有本質區别的,如果這都搞不明白,我不相信他們能做好産品。

    發布了問界 M7 車型之後,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 餘承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說增程式不夠先進的純屬胡扯,它比燃油車效率更高。充電樁的完善和普及還需要時間,增程模式是目前最适合的新能源車模式。

    而與何小鵬想法相似的,是同樣在持續推出純電車型的特斯拉 CEO 埃隆·馬斯克。

    馬斯克在評論區贊同了特斯拉播客節目 Tesla Daily 的主持人的觀點,并且表示:

    混動汽車隻是汽車發展的一個短暫階段,現在是時候放棄混動汽車了。

    還有魏牌(長城汽車旗下)CEO 李瑞峰在微博針對餘承東的言論直言:

    打鐵還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後是行業共識,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詞。

    占據新能源車型大多數的純電派,還有一個痛點

    有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滲透率從 2018 年的 4.3% 上漲到今年的 22.7%,相當于每 10 個買車的人有 2 個買了新能源汽車

    而将目光放到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上時,今年上半年純電車型銷售了 164 萬台,而混動車型銷售了 46 萬台。按這個趨勢,預計今年新能源銷售總量會超過 500 萬台,其中純電車型有望超過 400 萬,相當于平均每 10 個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人,會有 8 個純電車型的車主

    純電車型以絕對的銷量數字來證明了自身的新能源主流地位。

    按董車會此前了解到的,大多數新能源車主選擇純電而不選擇混動的原因主要是幾個:

  • 可選的混動車型遠沒有純電車型多

  • 混動車型的純電續航較短,用燃油增程填補續航會大幅增加出行成本

  • 混動車型饋電的情況下 NVH 和駕駛體驗會大幅下降……

    相反地,大多數選擇混動(尤其是增程式)而不選擇純電的車主們的态度會堅定許多,其中提及得最多的關鍵痛點就隻有:續航焦慮與充電。

    首先是早期對純電車型的續航不夠滿意的刻闆印象,讓他們覺得純電車型沒法滿足中長距離的出行需求。不過現在新款主流車型的滿電續航普遍在 400km 以上之後,這樣的「續航焦慮」已經被大幅減輕了。

    但歸根到底,這樣的「續航焦慮」不單單是純電車型自身,焦慮感更多是來自于充電補能的問題上。

    混動車型沒電可以加油,純電車型沒電就隻能趴窩了。在續航裡程下降到兩位數的時候,純電車型就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距離下一個充電樁還有多遠」這樣的事情上。

    無論是找充電樁,還是排隊等候充電樁,以及充電時的進一步等待,都在消磨着純電車主的耐心。減少時間成本

    所以,我們關注新能源車企,也關注不同車企對補能網絡的思考與搭建。

    理所當然地,面對「如何淘汰混動」這個問題,小鵬給出的答案也沒有太出人意料:

    超快充 高續航 自營充電站。

    快,充電五分鐘,續航 200 公裡

    回到補能正題,其實這場發布會的主角不是 G9,而是「S4 超快充」。

    小鵬S4超快充樁:

  • 最大輸出功率 480kW,單樁最大輸出電流 670A。

  • 槍線重量下降 36%,輕松單手提槍充電。

  • 液冷充電槍,主動實時溫升監控

  • G9 與 S4 超快充車樁協同,峰值功率可達 400kW

    很顯然,這個充電樁,是為小鵬 G9 及其更新車型而準備的。

    但何小鵬也不經意地透露出了一個關鍵的信息,如果最終沒有大變化的話,應該隻有小鵬 G9 的頂配版本,才會支持這個 800V 的 480kW 的 S4 全速快充。而其他配置的車型,由于電池成本的問題,應該隻會支持到 S3。

    何小鵬補充解釋說:

    要滿足 S4 超快充的條件,除了快充樁設備,還有就是電池電芯的規格也要升級。

    在發布會上,小鵬還用一段長達五分鐘的視頻連線,直接展示小鵬 G9 用「S4 超快充」充電 5 分鐘,可以補能多少。

    第二現場連線的時候,從插上充電槍開始計時,一秒未剪的情況下,800V 超高壓極速充電五分鐘,實測增加裡程 210km。

    也就是說,相比于現有的S2超充樁,小鵬S4超快充樁補能速度提升2倍。當然,這樣的表現在行業裡也是前列的水平。

    小鵬也在 keynote 上将著名的 T 品牌和 P 品牌(英文品牌首字母)的快充樁與 S4 超快充樁進行了一個橫向對比的羅列。

    從 G9 開始,包括小鵬明年的數款車和後面的車,我們都會支持 S4 或者 S3 的超快充體系。

    至于 S4 超快充的電費價格,目前小鵬回複我們說目前是計劃和普通快充的标準保持一緻。加速,不加價。

    推進超快充的原因,何小鵬複述了自身經曆來引入:

    第一次創業的時候我做 UC ,做 UC 就是下載快,把下載數字做得非常快,說實話,快既是一個技術的基礎,又是對于客戶、對于用戶來說都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現在做小鵬充電,也要快。

    不過就手機而言,何小鵬笑着說他覺得有 60W 這樣的一個快充已經很爽很滿足了。

    8 歲的小鵬,自營 1000 座充電站

    小鵬和我們分享了充電網絡的最新情況:截止到 8 月 15 日,小鵬自營充電站已上線 1000 座,其中自營超充站 799 座和自營目的地站 201 座。

    而且,已經覆蓋全國所有 337 座地級行政區和直轄市。在新疆,西藏和青海的部分城市,小鵬超充站是當地極為稀缺的、在城市内能提供 180kW 直流超充服務的充電站。

    面對媒體提出的小鵬充電站建設速度整體下降的問題,何小鵬很坦然地承認了放緩速度的情況,而後接着解釋說超快充會是新能源純電車型補能的未來趨勢,再布局原來的充電樁已經意義不大。尤其是在高速公路這些場景裡,車主都希望減少等待的時間,那隻有新的『超快充』才能滿足。

    當前最核心的,我們希望把所有的力氣用到充電樁體系裡面來。

    而面對超快充的布局情況,何小鵬在誇贊了自家工程師的同時,也透露在今年下半年(下個月開始)會全面布局 S4 超快充的充電樁。

    首批 S4 超快充将在北、上、廣、深四個城市集中建設;年内将會完成 G9 訂單前十名的成都、重慶、武漢、杭州、甯波、蘇州的網絡輻射。

    到 2023 年,小鵬計劃實現全國主要城市和核心高速公路沿線的S4超快充網絡覆蓋。

    2025 年,為車主打造出「常駐地 3km 能源驿站」。

    小鵬汽車充電高級總監高翔告訴愛範兒:

    接下來小鵬會将合适的充電樁,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果大家有什麼好的設站位置,一定要告訴我們。

    對于老車主們來說,提升充電體驗的舒适度也是補能體系裡尤為重要的一環,何小鵬說:

    我們今年年内會推出下一代充電地圖功能,一旦把這個自充地圖做好,将來回老家或者去哪裡,它會告訴你怎麼充,甚至把預約距離、成本問題都計算出來,也就是說,将來使用會非常方便。

    将來比如從廣州出發去多某個地方,你下高速的時候充一次充滿,然後在那裡玩幾百公裡,然後上高速前再充一次幾百公裡,二三十分鐘就充完,這個非常關鍵,遠行一定要無憂。

    用一句可能會令純電新能源車主們熱淚盈眶的話來形容,那就是:「你隻管奔赴遠方,我們保你遠途有樁。」

    至于小鵬對補能體系的目标,也很明确:

    到 2025 年,有望再建設 2000 個小鵬超快充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