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了解我的讀者,知道我曾是一名血癌患者(現在已移植2年7個月),這樣的經曆讓我對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能夠健康地活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一定要好好活着,不負此生。
同時,正因為遭遇大不幸,我對同理心也有了深層的理解。
以前,我認為感同身受很容易,就是學會換位思考,但在生病的那段時間,親人朋友對我的安慰,有時我會有種莫名的落寞感和距離感,比如,有朋友勸慰我說"想開點兒,不要想那麼多了"、"其實你沒必要這麼想的"等等,我知道他們都是出于好心,但在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甚至感到孤獨,看來,學會換位思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當我去安慰其他戰友(病友)時,也會覺得無力,經常努力換位思考,但還是不太明白對方的心理和反應。
正是這些困擾,讓我對同理心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今天的文章,我就來說說,如何培養同理心。
有時,我們對親友說出自己内心的不快樂、悲傷、難過,得不到相應的安慰和滿足,其實是因為他們看似鼓勵的話語背後,有種"否定"的意味。
比如,我和一個朋友說起自己患病的痛苦經曆,她和我說"你不要那麼擔心,我認識一個阿姨,和你一樣的病,現在好好的",這麼一番話,應該是在鼓勵我,但我内心有種距離感,因為我覺得她不懂我。
我需要的是她能夠感受到我的恐懼,而她卻在否定我的感受,覺得我不該擔心和害怕。
現實情況是,生了這麼大的病,誰能不憂慮呢?有時連我們自己也認為,自己不該想不開,不該那麼焦慮不安,可問題就在這裡,因為這些都是在否定自己的真實感受。
被否定,然後我們選擇壓抑這種情緒,而這就是一種強迫,于是我們感覺到不被理解,有種距離感。
說到底就是,我們無法走進他人(包括自己)的心裡,即沒有同理心。
走進他人的内心,自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為那意味着"我懂得了他",我們之間的關系就會微妙地親近起來,但這是一種技能,不是誰都會的。
培養同理心,需要記住這兩句話:
第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是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自己不希望的事情,推己及人,也不要強加在他人身上。比如,我們不喜歡别人言而無信,那麼自己就要做到言而有信;我們不喜歡被否定,也不要輕易否定别人。
第二句話: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強加給别人,這個很好理解,但我們還要明白,人和人是不同的,我們喜歡的東西,别人未必喜歡,所以培養同理心,還要做到"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就像我朋友對我安慰的那番話,她可能沒有想過如果自己遇到這樣的事情,會有怎樣的感受,亦或即使自己也遭遇過不幸,會覺得自己能夠"積極"應對,别人也"應該"如此應對,而這就是沒有理解上述兩句話的内涵。
同理心,不僅是想象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借此了解對方的感受和看法,還是用來發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進而走進對方的心,拉近彼此心的距離。
前面說了,培養同理心,我們要記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也勿施于人"這兩句話,但在現實生活中好像還是很難做到,怎麼辦呢?
叢非從老師把其歸結為一句話,即态度大于内容。
态度是針對人的情感部分,一個好的态度,會讓人在情緒情感上感覺到舒服,體驗流暢積極,這個體驗就會反過來影響人的理性思考;内容則是人的大腦所處理的信息部分,經過邏輯判斷、權衡、抉擇等過程,做出理性思考。
比如,買衣服的時候,我們認為,衣服質量是關鍵,不會在意服務員的态度,這就是理性思考,而當我們真正去買的時候,如果遇到态度好的服務員,衣服質量也很好,自然會再次購買,反之,就極有可能不再購買,而這就是好态度對理性思考的影響,即态度大于内容。
我們在與他人談話時,同時是在兩個層面上發生着互動,包括内容信息層面和情緒情感層面。
如果想要走進對方的心裡,就要注重情緒情感層面,即不能忽視對方的情緒和感受,這樣交流才會暢通,那麼我們該怎樣識别對方的情緒情感呢?
首先,我們要有這個意識,即在聽對方說話時,能夠分出一部分精力去感受對方可能隐藏的情緒情感;
其次,把對方當作我們自己,想想自己如果在對方的境遇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簡單來說就是把對方當成自己去感受,而不是僅僅把對方當成一個和自己對話的人。
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那取決于我們自己是否有感受自己的能力。
再次,少講故事,多談感受。
多談感受,不僅可以增強自己感受自己的能力,還會更好地共情他人,而這就是在培養同理心。
以我自己的經曆來說,那些能夠讓我敞開心扉的人,都在關注我的情緒情感,他們會設身處地地為我着想,而我們之間的關系自然更加親切;對于戰友,我會告訴自己多聽,因為傾聽也是在培養同理心。
更重要的是,談感受,會容易讓對方有種被理解的感覺,如果一味談理性,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就有種好為人師的感覺,要知道,我們用什麼樣的态度去回應對方,遠遠重要于我們具體回應了些什麼。
同理心,是一種令人感到關愛和溫暖的情感,每個人都該擁有。
它讓我們從他人的眼光看待世界,進而超越自我局限,從而有助于從嶄新的角度檢視自己的人生。
另外,同理心的未來并不局限于我們如何借此改變自己的人生,還有可能激起社會變革,因為它會大幅改變文化,讓大衆習慣用他人眼光看待世界,就像我們習慣在過馬路時左右查看那樣,他人的經驗和感受對自己是有益的。
同理心研究專家羅曼•克茲納裡奇在《同理心》一書中介紹的高同理心人士的6個習慣,值得我們借鑒:
習慣1 打開你的同理心開關
• 你的童年與青少年經曆如何影響到你發揮同理心的能力?
• 你認為從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将心比心的關鍵是什麼?原因為何?
習慣2 進行想象的跳躍
• 回想你确實試着為他人設身處地考慮的一段經驗。你因此發生什麼改變?
• 你對哪種人難以拿出同理心,原因又是什麼?你該如何靠同理心跨越你們之間的鴻溝?
習慣3 探索與實踐同理心
• 你打算如何善用假期,好好接觸來自不同文化或社會經曆背景的他人?
• 想一下哪個人的政治或宗教立場與你截然相左,你該展開何種實驗型冒險好讓自己更理解那個人的觀點?
習慣4 鍛煉對話藝術
• 你跟陌生人的哪次談話最出乎意料與發人深省?
• 你家中最大的壓力與誤解來源是什麼?你該怎麼促成談話,讓彼此更了解對方的感受與需求?
習慣5 坐着椅子旅行
• 哪部電影、小說或其他作品特别激發了你的同理心,改變了你為人處世的方式?
• 數字文化如何影響到你的心境、個性與人際關系?減少上網時間會讓你更能發揮同理心,還是适得其反?
習慣6 激起同理心革命
• 想出一個你非常關心的社會或政治議題,思考該如何訴諸同理心,喚起更多民衆關注那個議題并采取實際行動。
• 你該對生活做出哪一種改變,借以加深你對自然界的同理心?
最後一個問題:
• 你未來最可能培養這6個習慣之中的哪一個,而在接下來的48小時以内,你會如何踏出第一步?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