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五俱意識,同時意識,無十八界,六六和順
佛教對世界的分類,有三套名言系統,這就叫蘊、處、界。
蘊是五蘊,是色受想行識;
處,十二處,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
加上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
界,就是六根接觸六塵産生了六識。
六根六塵六識,加起來就是十八界。
六根是認識的功能,
六塵是認識的對象,
六識是生起的感受與觀念。
六識
根塵相接的時候,中間就生起了六識:
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當我們根塵相接的時候,
六根、六塵加上六識,就是十八界。
這六根,屬于生理的範疇,
六塵,屬于物理的範疇,
而六識,屬于心理的範疇。
六根在裡面,屬于能識;
六塵在外面,屬于所識;
六識在中間,是六種識别的本身。
生理的構造和心理的意根形成六根;
六根接觸到的環境和對象叫做六塵;
根塵接觸産生的心理反映叫六識。
内六根、外六塵、中六識,
是佛學描繪出的每個人的生存的模型。
無十八界
十八界中,開頭的是眼界。
最後的一個界,是意識界。
《心經》“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是抓住了十八界的開頭和結尾,
中間的名相用“乃至”一筆帶過了。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法相。
空是法性。在法性之中,
是沒有這些法相的。
為什麼《心經》說無根、塵、識?
首先,是由于因緣假合的緣故。
其次,是不起妄念分别,故“無”。
内不執着于我,就“無”了六根;
外不執着于境,就“無”了六塵;
中間不執着于識,就“無”了六識。
悟到了緣起,悟到了空性的時候,
這内六根就會六根清淨,
這外六塵就會一塵不染,
這中六識就會念念自在。
六六和順
無六根,六根不再執着六塵;
無六塵,六塵不再污染六根;
無六識,六識不再去颠倒夢想。
内六根,外六塵,中六識,
都和諧順意,就叫六六和順,
這是整個佛學裡一個最大秘密。
無眼耳鼻舌身意,一塵不染;
如夢幻泡影露電,萬法皆空!
小結
《心經》說無十八界。
“無”,并不是客體的沒有,
而是指我們要證入到空性當中,
在空性中不要再去執着它了。
不執着,你就超越了十八界了。
十八界是一切苦厄的原因。
《心經》裡面,特别強調“無”,
就是要我們超越十八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