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戰國時期最失敗的計策

戰國時期最失敗的計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19:06:21

中國是禮儀大國,閱兵有威武的軍姿步法,舞蹈有精妙的窈窕步法,即便是一個成語--邯鄲學步,其中都藏着嫡傳的禮法

《莊子·秋水》說,燕國都城武遂的一個貴族少年,聽說趙國人走路姿勢優雅,就到邯鄲去學步。結果沒學會,連原來的走法也忘了,最後隻好爬着回家。

故事寓意很清晰,讓人疑惑的是:邯鄲步哪裡好,燕國少年偏要千裡迢迢來學習?而且還沒學會!

戰國時期最失敗的計策(燕國少年學邯鄲步不成爬回家)1

邯鄲步,嫡傳的貴族禮法

邯鄲曾是周朝的繁華城市,後來成為趙國的都城,周朝的禮法在這裡保留了完整的傳承。

趙人重禮法,言行舉止都嚴格遵循周朝《禮記》的規定。在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細節都體現了周朝遺族的華貴,連走路的姿勢都十分優雅。

因此,身處燕地、齊地等偏遠地域的有錢人都湧來邯鄲,學習正規的貴族步法,以彰顯身份

但是,這些對趙國人習以為常的步法,外地人學起來卻十分困難。

無它,細節太多、規定太嚴,而且技術難度十分高,甚至比普通人表演走鋼絲還要難!

戰國時期最失敗的計策(燕國少年學邯鄲步不成爬回家)2

與長輩随行,規矩最重

《禮記》是一部規範古代貴族行為的禮法,包括了飲食起居、言行舉止等細枝末節。其中《曲禮》篇就規定了許多關于走路的規矩,讓現代人看了都頭皮發麻。

據《曲禮》記載,若你和輩分長的人在一起,"見父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為人子者,行不中道";"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向長者所視"。

古人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部分是“邯鄲步”的總綱,主要講行止的規矩,分三點:

  • 遇到父輩的人,聽他們的吩咐前進後退,而且不得走在道路的中間。
  • 如果和師長一起出行,不得越過他們和别人打招呼。如果和他們在途中遭遇,應小步跑向前,直身拱手,再俯身退到一旁讓路。
  • 若是和德高望重的人一起登高處,不得左顧右盼,視線必須放在他們觀望的方向

這些看起來似乎并不難,要做的主要是順從長輩,練習眼力界。

戰國時期最失敗的計策(燕國少年學邯鄲步不成爬回家)3

去别人家串門,規矩更嚴

如果你去别人家裡做客,"将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屐,方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上于東階則先右足,上于西階則先左足"。

禮法的根本是互相的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獲得尊重的同時提升自我評價和行為舉止約束。因此,《曲禮》第二部分講的是登堂入室的禮節,基本有以下三點:

  • 去别人家做客,登堂之前步子必須發出聲音,讓别人聽到,不可蹑手蹑腳。如果看到門外有兩雙鞋,聽到裡面說話的聲音才可以進去,沒有聲音,說明主人家在談密事,不得進入。
  • 如果你前面有帷幕或簾子式樣的門,不得小跑;在堂上不得小跑,手中持着玉器,更不得小跑。
  • 如果台階在東面,應先擡右足,台階在西面則擡左足

這部分也不是特别難,主要是鍛煉記憶力,不冒犯别人的隐私。

戰國時期最失敗的計策(燕國少年學邯鄲步不成爬回家)4

具體步法,應做到行止有度

不過,上述禮節隻是《曲禮》的一小部分,仍未包括遇到同輩、晚輩、女子和不同等級的官員的禮法,如果再加上祭祀、上朝、拜見等步法,足以逼瘋無數人!

在掌握了敬長、敬客、敬人的禮節之後,就進入了技能訓練的自我提升環節:步法學習

具體走路的方法在《周禮》中無明确的記載,《曲禮》中也隻明确了站立要“立如齋”,“立必方正”,“立毋跛”

  • 即站立要像祭祀時端莊持敬,挺直端正,雙腳立定踏實,不能像瘸子一樣身體傾斜。
  • 雖然這部分要求似乎散佚,但總的規律是“行止有度”,即不同時期,遇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對步距、腹部、手的擺動頻率、頭部的動作都有相應的要求。

這些也不是特别難,隻需長期鍛煉即可,真正難的還在下面!

戰國時期最失敗的計策(燕國少年學邯鄲步不成爬回家)5

佩玉行走,是貴族的标配

在古代,玉是貴族的品質、身份标志。

因此,作為一個貴族,必須時刻把玉佩戴在身上,并結合上述步法,在行走中讓玉佩有規律地撞擊,發出好聽、不同節奏的聲音。這就是“君子鳴玉”。

據《禮記·玉藻》記載,古人出行前,"既服,習容,觀玉聲乃出"。

意思是,當貴族穿好衣服後,仍須對着銅鏡複查一遍容貌,聽一聽佩玉發出的聲音,符合要求後,然後才能邁出家門。

禮法中還進一步明确玉的音質,"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

這裡要求貴族左右兩側的玉佩音質必須不同,右邊須是低沉音質的,左邊須是激越音質的。

戰國時期最失敗的計策(燕國少年學邯鄲步不成爬回家)6

不會鳴玉,“邯鄲步”就學廢了

準備妥當後,就要開始學習鳴玉了。這最後一步才是真正難的!

據《禮記·玉藻》的要求:“趨以《采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锵鳴也。”

《禮記》要求鳴玉和步法必須互相配合,協調一緻。也即是說,隻要處于運動狀态,玉佩必須演奏出規定的樂曲。

  • 首先,貴族小跑和行走時須分别演奏出《采齊》和《肆夏》這兩首詩的配樂。
  • 其次,小步走必須走方步,快步走須走圓步。
  • 再次,向前行應微俯身,向後退應小仰身子,手臂和肩膀須随之擺動不同角度。
  • 最後,所有這些運動過程中,玉佩必須伴奏出不同的音律。

估計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懵了:走路的時候讓玉發出音樂,不搖晃怎麼可能?可走路搖搖晃晃,又不尊重人,這怎麼可能呢?

戰國時期最失敗的計策(燕國少年學邯鄲步不成爬回家)7

邯鄲步難倒了燕國少年

估計說到這裡,大家都明白那個燕國少年為什麼學不會了!

隻是走路就有十幾種步法,且在行走、小跑、俯仰、揮舉之間讓玉佩發出不同的聲響,這必須鍛煉局部肌肉的運動。否則,隻能一搖三晃。可那是祭祀的步法,日常這樣走路,肯定不尊重生者!

試問,現代社會最難的模特步、閱兵步在難度上能否與之媲美?

但是,這都是貴族的标志性舉止。如果不會,就會被看作假冒貴族身份的騙子,被扭去官府問罪

正是因為邯鄲步的步法太難學,那個偏僻燕國來的貴族少年才沒學會。為了避免被人嗤笑他不是貴族,甚至被扭送官府,這個燕國少年也隻好匍匐着身子爬回家了!

戰國時期最失敗的計策(燕國少年學邯鄲步不成爬回家)8

結束語

“邯鄲學步”不是虛構,而是莊子和“詭辯學”的祖師公孫龍辯論時引用的故事。如果這個故事是莊子編造的,公孫龍肯定不會放過反駁的機會。

從這個典故中,我們可以一窺周朝《禮記》的繁複密麗,激發曆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

古人以“禮”治國,孔聖複述之,其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人人都是君子,人人懂得恭謙禮讓。但是,從實用角度來說,這種禮法推高了形式的地位,而忽略了内涵的修養,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生産和發展,阻礙文明的進步。

形式雖美,但不注重實效,這應該就是絕大部分周禮湮滅的真正原因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