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行業正在經曆陣痛。就上市險企年報和全行業數據看,過去這一年,不僅保險難賣,保險公司以往依仗的“千萬銷售”團隊也正在削減。
過去一年 保險股全線萎靡
過去一年,保險股持續萎靡。
截至一季度末,中國太保、中國平安近一年股價跌幅均超過30%;新華保險、中國人保股價跌幅則都超過20%;中國人壽近一年累計跌幅也超過15%。
2021年3月底,A股這5大上市險企總市值約2.89萬億元,到了2022年3月底,減少到2.16萬億元。一年下來市值“蒸發”7300億元,超過海南GDP總量。
3月15日,更是出現一個罕見時刻:5大上市險企裡,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和中國人保4家破淨。所謂“破淨”,指的是上市公司股價跌破每股淨資産。當某一行業破淨股集體出現之時,往往被視為市場觸底信号。
股價反映了基本面。在萬聯證券西安營業部投顧屈放看來,保險股低迷與四原因有關:一是保費增速縮窄,影響市場預期;二是疫情對保險闆塊沖擊;三是傳統保險營銷和投資模式來到瓶頸期;四是低利率環境對險企利潤及價值體系均産生不利影響。
二級市場表現不如人意,機構對保險股熱情也降到冰點。據Wind數據顯示,自2021年以來,5大上市險企均未曾獲得過機構調研。A股以保險為主業上市公司裡,隻有天茂集團在2021年5月曾經獲得機構調研。
同時,保險股遭到公募基金“用腳投票”。據浙商證券統計,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對保險股的重倉持股占市值比例降至0.88%,處于曆史低位。
截至4月8日,上市險企中,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天茂集團等仍破淨。
“踩雷”房地産 “保險一哥”中國平安業績再降
股價跌跌不休背後,保險公司業績不再光鮮。
2021年年報顯示,中國太保淨利潤同比增長9.15%,這已是5大險企裡增速最快的一家。中國人保、新華保險、中國人壽業績增速分别為 7.82%、4.57%和1.32%。“行業一哥”中國平安實現淨利潤1016.18億元,相比2020年下降28.99%。
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5大險企業績增速曾達到兩位數,甚至三位數。2020年上市險企業績集體負增長。2021年雖有恢複,但難與之前的高速增長相提并論。
尤其是中國平安,業績已連降兩年且降幅擴大。對此,中國平安稱,2021年淨利潤下降近三成,主要受公司對華夏幸福相關投資資産進行減值計提等調整影響。
曾幾何時,房地産可謂是險企對外投資的心頭好,中國平安也不外如是。
不過,樓市急轉直下,融資收緊加上部分房企違約讓行業風聲鶴唳。近兩年深陷債務危機的華夏幸福,更是拖累大股東中國平安。去年9月,因華夏幸福控股股東華夏控股的持股被強制執行,導緻持股比例下降,“平安系”被動成為華夏幸福第一大股東。
據中國平安測算,2021年對華夏幸福相關投資資産進行減值計提、估值調整及權益法損益調整金額合計為432億元,對(中國平安)稅後淨利潤影響金額為243億元。
投資收益下滑,讓昔日的“香饽饽”——房企股權,遭到保險巨頭抛售。
Wind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人壽減持了萬科A、招商蛇口。此外,富德生命人壽、大家人壽等非上市險企,減持金地集團。
費率下降 中國人保财險車險保費同比減少
投資“踩雷”導緻減值計提,隻是影響險企業績原因之一。
以中國平安為例,作為國内知名綜合金融集團,業務涉及保險、銀行、資産管理、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智慧城市等。當然,保險業務是平安基本盤。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平安的保險業務2021年表現不佳。年報顯示,其壽險及健康險規模保費5672.81億元,同比2020年下降5.36%。其中,個人業務保費減少288.17億元,新業務、續期業務保費收入均不及2020年。
财險業務在2021年也遭遇了車險綜改、天氣災害及供應鍊重塑等挑戰。
以中國人保為例,由于費率下降,車均保費同比減少,人保财險機動車輛險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2,552.75億元,同比減少3.9%。
對于今年的車險市場,中國人保在近期的業績發布會表示,預計2022年車險費用率穩中略降,将通過多種方式穩定和提振股價。
另外,華商報記者注意到,人保财險泰州市分公司因财務數據不真實等案由被罰。據銀保監會江蘇監管局日前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中國人民财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市分公司因财務數據不真實、虛構保險中介業務套取費用、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利益、委托未取得合法資格的機構從事保險銷售活動、跨區域經營車險業務,被警告并處罰款人民币49萬元。
據銀保監會披露,2021年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49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增長4.05%。而在2020年,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長6.1%。
陝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省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1052.37億元,比上年增長4.6%。而在2020年,全省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長6.7%。
據了解,從2021年6月起,國内保險行業彙總數據暫剔除了部分處于風險處置階段的機構。所以,若對比2020、2021年保費收入累計規模,國内多地不增反降。
“千萬銷售”成曆史 代理人去年銳減252.1萬
開源困難或帶來節流——保險業務依仗的代理人正在銳減。
據銀保監會公布的保險公司銷售從業人員執業登記情況,截至2021年底,全國保險公司在系統執業登記的銷售人員為641.9萬人。其中,代理制銷售人員590.7萬人。2020年末登記的代理制銷售人員842.8萬人。一年時間,保險代理人減少252.1萬人。
保險業曾創造的“近千萬保險銷售員”記錄已成為曆史。
2020年6月底,全國保險公司在系統執業登記的保險銷售從業人員達971.2萬人,其中代理制銷售人員910.2萬人。一年半以來,保險代理人減少319.5萬人。
西北大學金融系主任王滿倉表示,保險營銷員資格考試取消降低了行業門檻,保險公司為了快速擴充規模而依賴“人海戰術”,前幾年代理制銷售人員迅速增長。近兩年,保險公司提升考核力度,加大人員清虛,大量産能不高的代理人由此退出。
2021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在談及保險代理人數量下滑時,中國人壽副總裁詹忠曾表示:後疫情時代,就業選擇偏向保守,代理人隊伍規模預計不會再有大幅度增長。
拿走全行業過半保費收入的5大上市險企,代理人減員也成為常态。
截至2021年底,中國人保“大個險”營銷員為18.59萬人,相比2020年減少22.83萬人,減員幅度55.11%。中國平安壽險代理人數量減少到60.03萬,減員幅度為41.4%。中國太保壽險月均保險營銷員為53.5萬人,同比下降29.9%。新華保險個險營銷員38.9萬人,同比減少21.7萬人。中國人壽總銷售人力約89萬人,同比減少56.8萬人。
銷售減員,直接影響是險企新業務價值(相當于新保單等業務所産生的經濟價值)下降。
華泰證券一位分析師稱,由于短期人均産能提升不足以彌補人力下滑,所以對保險公司業績和新增現金流影響不小,預計保險業在今年上半年仍難見複蘇。
保險業破局關鍵 在于重拾公衆信任
近兩年不少行業受疫情影響發展困難,公衆收入不确定因素增多,投保成為一種奢望,保險業難以獨善其身。而在未來一段時期,保險公司還将面臨更多挑戰。
一方面随着政策放寬和取消限制,外資險企加速布局國内保險市場帶來競争。截至2021年11月底,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66家外資保險機構,在華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産達2萬億元。而在2018年時,我國僅有28家外資人身險公司。
另一方面互聯網保險仍在蠶食市場份額。據中金公司預測,2021-2030年國内互聯網保險将實現24%的複合增長率,互聯網保險規模将增長到2.5萬億元。
好消息是,相比飽和的歐美市場,我國保險市場潛力巨大。資料顯示,我國保險密度,隻有發達國家保險市場10%不到,還有較大增長空間。
問題在于,面對這麼一大塊“蛋糕”,險企如何突破當前瓶頸?
一位業内人士表示,在保險購買行為中,不少保險代理人的親友會跟着代理人一起購買,如果代理人離開,那麼不排除相關親友也會退保,這實際是對保險業務模式的拷問。
此外,長期以來保險消費糾紛不斷,監管層施以嚴監管糾偏。
一個直接表現是:剛剛過去的2021年,保險行業罰款又增多了。
據慧保天下統計,2021年銀保監會及派出機構共對保險機構罰款2.81億元,同比增長39.8%,共涉及全國35個銀保監局。其中,壽險公司裡,中國人壽、平安人壽、人保壽險罰金總額較多;财險公司裡,人保财險、平安财險、國壽财險罰金總額較多。除保險機構外,2021年,還有一些銀行因保險業務“牽連”被罰,共計約737萬元。
轉型陣痛之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重新架構産品策略和銷售渠道、健全相關服務,這是保險公司必須要去做的。一個行業想發展得更好,不僅是規模堆積,更關鍵是獲得公衆認可。 華商報記者 李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