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晨起來頓感溫度降了不少,吹在臉上感到絲絲涼意,路上的行人有些也換了個冬裝,但空氣感覺格外清新,才真正體會到冬天來了,春天也就不遠了。
成都浣花南路,前幾日晨練經過此地,很多銀杏樹仍綠意盎然,今日感覺仿佛是一夜之間換了新裝,銀杏葉蛻變成了黃中帶綠、甚至是金黃閃閃,美景有時候也是“可遇不可求”,既然遇到了就趕緊用手機記錄下來這精彩時刻。
我今天要去的目的地是位于成都草堂東路的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蜀錦及織繡為主的博物館,全面展示了蜀錦蜀繡的曆史和技術。現為全國唯一收藏全套蜀錦傳統手工制作工藝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最大的蜀錦傳統技藝傳承研發基地。“蜀錦織造技藝”、“蜀繡制作技藝”均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是在有五十多年曆史的成都蜀錦廠的舊址上修建而成,并于2009年開始對外開放。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主要分五大部分:
一是中國蜀繡的起源;二是蜀錦的曆代經典樣;三是蜀繡曆史介紹與代表作品;四是中國古代服飾~重點是明清服飾;五是紡織機具的沿革及蜀錦、蜀繡的活态演示。
蜀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蠶絲業的發祥地之一,桑蠶絲綢是古蜀文明興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古稱“蠶從古國”。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古蜀的蜀山氏、蠶從氏等部落,即以養蠶著稱,至軒轅皇帝時代黃帝元妃~西陵氏嫘祖發明了馴養家蠶和抽絲編絹之術,而民間關于馬頭娘的傳說,其凄美的故事反映出蜀地蠶桑業的悠久曆史。
據四川三星堆相關出土文物考證,蜀地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有成熟的絲織刺繡。秦滅六國後,“移秦民萬戶入蜀”,大批織錦工匠遷入蜀地,從而促進了蜀錦的長足發展。
漢王朝在成都設置“錦官”負責管理官營織錦生産,由于官營工場規模巨大,為了加強管理和保護,在工場外築城設防。時人謂之“錦官城”、又稱“錦城”。古人們利用流經成都的江水濯錦,當時濯錦之人沿江連綿不絕,緻使江水五光十色,豔麗似錦,故此“錦江”得名;買賣蜀錦的集市稱為“錦市”;織錦工匠居住的地方就叫“錦裡”。 漢代蜀錦以“經線彩條起彩,彩條經線顯花”為其主要特征。一些學者将這一時期的蜀錦稱為“漢式錦”或者“漢錦”。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成都絲綢業發達,蜀錦是蜀漢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諸葛亮就有“軍中之需,全籍于錦”的論述。南北朝時期,成都不僅僅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和重要商埠,也是“北方絲綢之路”河南道的起點。蜀錦通過古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銷往全國,也走向了世界各地,大大的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蜀錦也吸收了很多西方外來的文化元素。
唐朝時期蜀錦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蜀錦主要産地在益州和綿州,織造中心在成都。蜀錦織造技藝從多綜提花過度到束綜提花,蜀錦也由經錦逐步發展為緯錦。“陵陽公樣”彰顯盛唐文明,代表唐代織錦最高水平,并且作為國禮贈送給鄰邦日本,蜀錦是日本國寶級傳統工藝品“京都西陣織”的前身,現在日本正倉院、法隆寺還藏有大量公元7~8世紀中國的經錦,被日本稱為“蜀江錦”。
宋元時期,成都成為與當時蘇杭齊名的中國三大絲織中心之一。蜀錦織造技術也由緯錦向緯浮顯花,花、地、緯分立的組織轉變。元代織錦除了繼承宋代的風格,融入了蒙古和遊牧民族的特色,結合蜀地金箔技術之優勢,織錦之中開始大量加入金線,出現了用金線顯示花紋的織金錦。這類織錦特征明顯,被稱為“納石失”或“金搭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