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漁業科技入戶項目工程已實施多年,在各級專家、技術指導員的指導下,養殖戶的管理水平、養殖技術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螃蟹養殖,養殖産量、品質、品相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都離不開這幾年極力推廣的生态養殖技術,技術核心就是種草養殖。
俗話說:“養蟹先養草”,蟹池種草不僅可為河蟹提供植物性飼料,淨化水質,增加溶氧、遮蔭降溫、而且可為螃蟹安全蛻殼提供适宜的生态環境,這對提高河蟹的商品規格、品質、産量、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以武進區嘉澤鎮士橋村蟹池中水草栽培的主要品種—伊樂藻為例,簡要介紹這一技術。
一、栽培前的準備。
伊樂藻原産于美洲,與我國的苦草、輪葉黑藻同屬于水鼈科,是一種優質、速生、高産的沉水植物,被稱為沉水植物驕子。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從日本引進,主要用于草食性魚類的常規養殖,應用于河蟹養殖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由于它具有速生高産、四季常青、營養豐富、不污染水質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養殖戶所使用。
該草的栽培,在成蟹捕撈結束後即可進行。方法是排幹池水,每畝用生石灰150-200千克化水全池潑灑,清除野雜魚,殺滅病菌,并讓池底充分凍曬一段時間,同時做好池塘的修複整理工作。栽培前5-7天,注水30厘米左右,進水口用40目篩絹進行過濾,再根據池水肥瘦情況,每畝施腐熟糞肥300-500千克,作為栽培伊樂藻的基肥。
二、栽培時間。
與其它水草(如苦草、輪葉黑藻等)相比,伊樂藻極耐低溫,在水溫5℃左右還能正常生長,對環境有較強的适應性和很高的營養繁殖能力。據觀測,在平均水溫5-32℃時伊樂藻都處于正常的營養生長狀态,選擇合适的栽培時間應根據蟹池狀況及蟹種投放作合理的安排。一般情況下,為适應河蟹生長需求,保持蟹池良好的生态環境,栽培時間宜在12月至次年1—2月底前後。
三、栽培方法。
伊樂藻生命力較強,在池塘中種株着泥即可成活。目前有2種栽培方法:一是沉栽法,每畝用20千克左右的伊樂藻種株,将其切成15-20厘米長的小段,每3-5段為1束,在每束種株的基部粘上淤泥,撒播于池中,使種株自動下沉着底,便于快速紮根于泥中。
二是插栽法,每畝用上述數量的伊樂藻種株,同樣切成段,紮成束,按株行距50×50厘米象插秧一樣進行人工栽插。
四、栽培後的日常管理
1、水位調節。
伊樂藻不宜栽種在水位較深處,應保持充分的光照,好讓植株行光合作用。一般栽種後10天就能生出新根和嫩芽,4月底前就能形成優勢種群,約占水面的40%左右。平時,可按照水位逐漸增加的方法加深池水,至盛夏加至最深處。一般情況下,可按照河蟹生産管理的要求進行水位調節,主要是堅持春淺、夏滿,秋适中的原則進行。
2、投施肥料。
在施好基肥的前提下,還應根據池塘的肥力差異及河蟹需求狀況,适時追施肥料,以保持伊樂藻的生長優勢,千萬不要在伊樂藻枯竭時再采取措施。為了确保伊樂藻正常生長的營養需求,可在生長旺季的4-9月份,追施尿素或進口複合肥,用量為每畝1.0-3.0千克,化水後全池均勻潑灑即可。
五、注意事項
1.伊樂藻耐寒而不耐熱,高溫天氣就會斷根死亡,後期必須控制水溫,以免死亡導緻大面積水體污染。
2.河蟹作為一種雜食性水生動物,食物組成具有多樣性,池塘養蟹若需水草移植,還需移入輪葉黑藻、苦草、麥黃草、馬來眼子菜等螃蟹喜食品種。
在嘉澤鎮漁業科技入戶工程實施過程中,也推廣了其他水草品種,如輪葉黑藻、苦草、黃草、金魚藻等,但長勢都不理想,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螃蟹養殖戶伊樂藻栽種技術基本都已掌握,栽種面積也最多,對螃蟹生長、覓食、脫殼隐蔽、降低水溫、改善池塘内水環境作用很大。(文章來源:武進區嘉澤鎮漁業技術指導員 蔣燕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