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帝君,先看聊城航拍圖,四面環水,如果是冷兵器時代,你統率多少兵才能攻破?
《水浒傳》有一個橋段,宋江滅掉曾頭市後,要按天王晁蓋遺言,立盧俊義為山寨之主。衆人不服盧俊義,宋江說梁山泊以東有東平府和東昌府,我與盧員外誰先取一城便為梁山之主。宋江抽中東平府,盧俊義抽中東昌府。北宋還真有東平府,就是郓州,州治在今東平縣。不過宋朝是沒有東昌府的,盧俊義實際上攻打了一個寂寞,東昌府就在東平府隔壁的聊城。
聊城位于山東省西部,說到戰略重鎮,大家很可能首先想到江蘇徐州、湖北襄陽、陝西漢中,其實聊城的戰略地位同樣重要。聊城位于京杭大運河之畔,東北接河北省,東南接河南省東北部那個 “箭頭”,東接本省的德州、濟南、泰安三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聊城以東數十公裡就是山東省會濟南,而二市之間是沒有險山要塞的。而且聊城東南不遠處就是雄偉的泰山山脈。古人是這麼評價聊城的,“東昌府地處平原,沒有名山大川相阻隔,各地運輸之重,多以東昌府為南北要道。”
咱們把地圖從一省地勢圖換成全國地勢圖,你就會發現聊城确實有着非同一般的戰略價值。處在河北與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處的華北平原,但這一段的平原相對狹小,因為往東并不遙遠之處就是泰山。在河南的安陽、濮陽與泰山之間,有一處非常明顯的平原走廊,而聊城恰好卡在這條平原走廊的門戶位置。這就是古代戰略家所說的,聊城西控魏州(治今河北省邯鄲市元城縣)與相州(治今河南安陽),堪稱為天下之腹地。而出了聊城以北,華北平原便呈扇形分布,出德州以上是滄州,再過滄州就是京城,可以說聊城是京城在南線防禦的門戶。
宋朝是沒有東昌府的,稱為博州,同時也是博州治所。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初年,博州才改稱東昌路,明朝改稱東昌府。雖然聊城在宋朝并沒有成為相當于副省級城市的府,但宋朝對聊城還是非常重視的,東昌古城,就是聊城輝煌曆史的證明。
由于聊城是軍事重鎮,曆代兵家欲争河北、山東者,必先争聊城。比如隋末逆臣宇文化及殺了隋炀帝楊廣後稱帝,被唐朝大将李神通擊敗,宇文化及就逃到了聊城縣自保。宇文化及和那個唱着反隋首歌《無向遼東浪死歌》的王薄聯合死守聊城,唐軍退後,夏王窦建德引兵攻聊城,攻破聊城殺死宇文化及,并禮敬蕭皇後,這些影響曆史的事件都發生在聊城。
到了北宋統一中原後,聊城的戰略地位并沒有下降多少,但宋廷卻面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黃河水災。聊城就在桀骜不馴的黃河北岸不遠處,隻要黃河決口,聊城就要遭殃。宋太宗趙光義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黃河決口,作為博州治所的聊城被無情的大水給毀掉了,治所就遷到了孝武渡口,也稱為孝武陵。到了宋神宗趙顼熙甯三年(公元1070年),有關方面開始在這裡修建土城。同時,人們還在聊城原有城護河的基礎上,挖了一個湖,就是東昌湖。東昌湖面積4.2平方公裡,深三至五米。東昌古城,就安安靜靜地躺在東昌湖溫暖的懷抱裡。
東昌古城面積約有1平方公裡,大規模修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東昌古城的周長約有3.5公裡,高11.7米,基厚有11.7米,頂寬約有6.7米。東昌古城的外牆用堅硬的磚石砌築而成,然後用三合土夯築内城。東昌古城還有一個美麗的别稱,叫做鳳凰城,因為這座古城的形狀很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
在明朝人的天才設計中,古城設有四個門樓,東門稱春熙、西門稱清遠、南門稱正德三個甕城是扭頭門,南門向東,看上去就像是鳳凰的頭。而西門和東門又向南而建,看上去像是鳳凰的雙翅,北門稱宣武,自然沖着北,像是鳳凰美麗的尾巴,形似鳳凰,故名。
到了明神宗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當時還是一代強相張居正主政時期,就是這麼一個古城,居然又修建了多達2700個垛口以及27座敵樓。四座城門因為被水包圍,所以都建了水門和吊橋,隻要城中糧食足備,城中兵力就可以死守古城,敵兵欲攻難度非常大。對于這座鳳凰城,當地有人驕傲地說:“我們這裡有一座永不陷落的鳳凰城。”
因為聊城的東昌古城設施完備,又兼為京杭大運河的中遊重埠,到了運河經濟發達的清朝,聊城被人們稱之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京杭大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堪稱是江北的揚州。
從航拍圖看,這麼一座城,大家看看,換了你來攻城,要多少兵,怎樣才能攻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