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良知這東西說有就有

良知這東西說有就有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1-28 10:41:27

良知這東西說有就有(良知與好)1

良知不論如何定義、理解,都涉及“好”的問題。良知的通常理解是“好的認知”,良知由“好”來修飾和限定“知”的範圍和性質,所以,良知主義首先要把涉“好”的問題說清楚。什麼是好,與其對立的是什麼,人類為什麼要選擇“好”,人類擇好有無必要,好與不好如何區别,等等問題看似簡單,看似人人都有所了解,其實不然;越是簡單的問題越容易被人們忽略,良知始終不被人類所重視就在于此。

【好與語言應用】

語言是用于溝通交流、交往、交際和指導、串聯思想行為的工具。許多動物好像天生就會用聲音在同類群體中表達、傳遞信息,用不同的聲音實現成員之間的交流、交往、交際,每個成員都能聽懂并學會這些聲音。所以,在一些語言學家看來,語言具有天然的本能性。但是,天然的本能對應簡單的聲音,而人類複雜的語言符号則突破了這種天然的本能。

美國語言學家E·薩丕爾認為語言是人類獨有的、用任意創造出來的符号系統進行交流思想、感情、願望的非本能方法。這種認為在良知主義看來不能苟同的方面在于到底是任意還是刻意的問題。良知主義認為人類中的語言非天然本能部分一定是刻意而不是任意創造出來的,理由是:

第一,既然語言是人類獨有的,非本能、非天然的,那就一定是有人刻意研究創造并推廣開來的。這裡的“有人”應當就是那些善于鑽研、創新的先驅者或開創者們。這些先驅者、開創者充分開發智慧潛力,熬神費力、精思細想、構思推演、精雕細畫、仔細考量、數次錘煉,将他們發明、創新、創造出來的各種不同的符号推廣開來。可以說,每個語音符号、字符、詞語的發明、發展、确定、精練等過程都不是任意的,都凝聚着開創者的智慧與心血。它不僅要對應事物更準确、貼切,而且要有說理性、适合性,認為好用、适用的部分才可能形成廣為使用的語言。

第二,“創造”這個詞就表明需要創造力,而創造力決不是人類的所有人或絕大多數人都具有的能力,它一定是少數具有鑽研精神、創新意識和智慧頭腦的人才具有的能力。就拿鑽研精神來說,每個字符的發明都不是簡單就來的,符号的比劃設定、形狀的選擇、對應事物所要表達的意思、意思表達是否貼切、字符是否形像等等方面都會在最初的創字(母)或創詞人那裡有過思維上的仔細考量。當創字(母)者或創詞人認為這樣好、這種行,或者斟酌後認為恰當時,就會确定和試運用,就會接下來采用強制和影響兩種方式推廣他所創的字符。當人們廣泛認同“好”或沒意見随奉後,後就會得到更大範圍的應用;當然,也會有其他開創者與前者形成交互或者共同研創的情況,從而選擇更好的字符,也可能會有其他更多的人參與表達意見、看法。這樣,語言與文字交相呼應,逐漸向系統化、明确化邁進。

不同時代的語言文字有所不同,但整體上都是大部分沿用、承襲以往的,不可能是翻天覆地大變化、大翻新。之所以大部分不變,并非改變人們通用的語言習慣很難,而是從前的絕大部分被廣泛認同是好的。同樣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語言文字,也是人們覺得各有各的不同的“好”才推廣、傳播并傳承下來,而那些不好的就會被淘汰、棄用。語言的出現、形成、篩選、确定、沿用,必是無數良知人運用智慧發明創造并在無數良知人參與傳播推廣開來而系統化的。

“好”字和好對應的語言文字,在漢語言中的應用是普遍而寬泛的。“好”字的詞義非常多,可以說是漢語中詞義最多的一個字。它的詞義多達十數個,具體如下:

1、表示優點多的;令人滿意的(與“壞”相對);喜愛的。比如:好人︱好事︱好做法︱好老師︱長相好︱身體好。

2、某方面性質使人滿意;舒服。比如:好聽︱好看︱好吃︱好聞。

3、表示友愛;和睦。比如:好朋友︱友好︱關系好等等。

4、表示健康;痊愈。比如:身體挺好︱你病好了嗎?

5、表示客套;。比如:您走好︱好好看一下︱好好躺着。

6、表示需要達到完善的地步、程度。比如:大家坐好︱準備好了就開始。

7、表示贊成、同意;圓滿結束。比如:好,就這麼辦吧︱好了,你别等我了。

8、反話,表示不滿意。比如:這下可好,麻煩大了︱你好意思來嗎?︱我再好也沒你好!

9、表示很容易。比如:這個事很好解決︱這個問題好回答。

10、表示方便、便于。比如:把黑闆擦幹淨好上課︱桌子收拾一下好吃飯。

11、表示行;可行;可以。比如:好的,你來吧︱這衣服我穿着還好︱好不好跟你一起去啊?

12、表示更加多、長或程度更加久、遠、深等。比如:好多菜︱好幾個人︱好半天︱好生氣︱好冷︱好苦︱好難受︱好遠。

13、形容很正常。比如:好端端︱大家都好就行。

14、表示有利或有利于。比如:對身體有好處。

15、表示勇敢、堅強。比如:好漢︱好男兒當自強。

16表示技藝精;能力強。比如:好手︱好手藝。

以上是“好”在讀音讀“hǎo”時常見的詞義,其它詞義還有許多。在“好”讀“hào”時還有“熱愛(與‘惡’相對)”、“喜歡”、“容易”、“樂于”、“感興趣”、“崇尚”等詞義。

“好”字,可以說在人們的思想言行、為人處事中無時、無處不在。可能有人說,人們在思想言行中不涉及用到“好”字的時候也非常多,而用“是”、“對”、“行”、“可以”的時候也不少。但是,如果稍微動腦想一下就知道,不用“好”字表達而用其它詞語表達的時候,應當是在心裡衡量為“好”的情況下,對應不同的語境和表達不同的态度而選擇了不同的替代性詞彙,即 “好”字可以替代“是”、“對”、“行”、“可以”等詞語。比如,一個人回答問題正确時,可以用“對”來贊成,也可以用“好”來贊許;在肯定他人想法準确時,可以用“是”來肯定,也可以用“好”來評價;“是”、“對”、“正确”是在确定為“好”基礎上更加确定、肯定了,而“行”、“可以”則表示支持或不反對的态度,這些詞彙總歸屬于“好”的範疇。

好,是漢語中用意最寬泛、用法最廣、用處最多的詞語之一,不僅在漢語裡有多種釋義,而且既可以作為形容詞、副詞使用,又可以作為連詞、名詞使用。其中,形容詞用法最普遍。“好”在漢語中的近義詞也極多,不僅有形容詞方面的“良”、“佳”、“優”、“妙”等,還有作為副詞方面的“真”、“多”、“多麼”等,以及作為副詞的“以便”。可見,“好”在漢語中是時時處處都能用到的詞彙,幾乎每個人每說一句話都能體現好與不好的意思,都能用“好”字來衡量。

孬,在漢語中雖然應用少,但它可以包含一切“好”之外的方面,包含“孬”語意的詞彙并不少見甚至相對于“好”來說更多,“壞”、“差”、“糟”、“鬼”、“歹”、“爛”等都是它的近義詞。通常來說,“好”的反義詞應當是“孬”,但是,從古至今的人們習慣以“壞”作為“好”的反義詞。為什麼習慣以“壞”作為“好”的反義詞呢?其實就是由社會良知決定的。因為“壞”與“好”更對立,更能反映人的良知程度差别巨大,更能體現人的愛憎觀表現得是否更強烈、更分明,更能體現人的情感關注度與取向面。

漢語對“好”的基本釋義為優點多的,或者令人滿意、喜愛的。作為“好”的反面,“孬” 包含所有除了“好”之外的不好,即優點少的,缺點多的,令人不滿意、不喜愛的,或者令人讨厭、憎惡的。

在漢語中,形容人、事、物直接表達出好的意思或者蘊含着“好”的意思或語境的用詞用語非常多,比如優、美、佳、妙、真、實、益、正、義、禮、福、是、理、仁、和、淨、利、友、溫飽、有用、有益、正确、恰當、合格、幸福、完整、珍貴、偉大、進步、正直、堅韌、積極、文明、節約、吉祥、美滿、文明、善良、健康、和諧、發展、聰明、智慧、明覺、寬廣、強大、暢通、有意義、可圈可點、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滿園春色等等。孬,作為“好”的對立面、反義詞,同樣有大量蘊含這一語義或語境的詞彙,諸如壞、歹、鬼、差、惡、邪、醜、病、亂、爛、濫、髒、非、錯、假、虛、僞、詐、害、廢、敵、潰、敗、毀、糟、糠、賴、腐、臭、誤、弊、毒辣、兇狠、殘暴、粗魯、野蠻、放蕩、欺詐、醜陋、邪惡、變态、敗道、失敗、錯誤、盲目、僵化、争鬥、退化、變質、停滞、倒退、愚笨、呆傻、卑鄙、下流、龌龊、奢侈、糜爛、堕落、浪費、無知、腐朽、穢暗、混亂、毫無意義、無所事事、花天酒地、唯我獨尊、驕奢淫逸、嚣張跋扈等等。

好,不僅可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好人、好事、好東西、好風氣、好現象、好品德、好習慣等等,還可以呈現出其他各種各樣的用法,比如喝彩的叫好、問好、捎好等等,即它可以用在一切事物上。相比之下,“孬”的運用不常見,這主要是因為人們沒有習慣運用它,而是習慣用“不好”、“壞”、“差”等詞語替代。

對于“孬”來說,它通常含兩個語境:一是就指壞、差、爛等。壞、差、爛等詞語具有肯定性強、語氣重的語意和語境,因為表達者可能自身性情懦弱或善良,可能受表達注重委婉度,也可能因為要顧及對象的情面、聽者的感受,從而用“孬”或“不好”來替代。二是指不好,但也談不上或夠不上壞、差、糟等詞語,即介于好與壞、差、爛等詞意之間。人們習慣說事物不好時,但又往往不認為是壞的、差的、惡的,往往僅限于不認為好而已,在漢語中出現大量的“中性”詞可能就基于人們的這種認知習慣。

如果把某事物分成“好中壞”三檔,那麼“中”通常被民衆認為介于好與壞之間,即中性的、不好不壞的。中,這部分往往會分成偏好、居中、偏壞(或差、爛等)三種不同的語意、語境或意思。其中,偏向好時,常常以合格、及格、達标、還行、可以等詞語來表達;居中時,常常以一般、普通、平常等詞語表達;偏向壞(或差、爛等)時,則常常以湊合、将就、說不上、就那樣、差不離等詞語來表達。從嚴謹、挑剔角度,“中”應屬于不好,即難被喜愛、難以滿意,但因為這部分有可能占比過大,也是最不好衡量、判斷的,從團結大多數、客觀看待等角度,“中”又常常被寬容地劃歸為好的那一面。

“好”和“孬”都是語意柔和、貼近中性的詞彙;二者的對立意境不明顯、不強烈,這是相比“優”、“佳”等好與“壞”、“差”等孬而言的。因此,它們在語言應用中常常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在詞前加副詞以确定語意、語境,比如前綴表示程度的副詞“很”、“非常”、“十分”等詞,比如前綴表示範圍的副詞“都”、“全”、“統統”等,比如前綴表示時間的副詞“正”、“剛”、“快”等,比如前綴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副詞“不”、“确實”、“的确”、“必然”等,比如前綴表示語氣的副詞“也許”、“偏偏”、“難道”等,比如前綴表示情形的副詞“漸漸”、“常常”、“忽然”等。二是用各自相關的近義詞替換以在語意、語意上表達得更恰當、更強烈。比如用“優”、“佳”等替代“好”,用“壞”、“差”等替代“孬”、用“優秀”、“傑出”替代“非常好”、“特别好”等等。正因以上情況,好與孬包含的語意、語境非常廣。拿“好”與“優”來說,“優”不是跟“好”毫無關系,而應是從“好”中篩選或選拔出來的,自然地,“優”的肯定性、褒義性就相對明顯,但是,“好”包括“優”,而“優”則不能包括“好”;一切的“優”都屬于“好”,一切的“好”不一定“優”。同樣,拿“孬”與“壞”來說,“壞”的判定是從“孬”(不好)中篩選或強化出來的,自然“壞”的肯定性、貶義性更加明顯,這也是為什麼“孬”(不好)包含“壞”的原因;一切的“壞”都屬于孬,一切的孬不一定壞。

“孬”在漢語中并不常用,就在于它有兩種語境和語意相對柔和,因為人們對于不好的事物通常有強烈的憎惡、讨厭情緒,所以人們通常把“壞”、“差”視為“好”的反義詞,反而把“好”的真正反義詞——“孬”淡漠了。

好與孬的語境、語義是人對事物的期待在主觀上行使從喜歡到厭惡的層次分别。這個層次包含人的感性與理性共同作用的分析、判斷、綜合、衡量等多種思維,最終用好與孬所包括的多種詞彙去概念化。

在漢語中,存在大量中性詞和隻有正義詞、褒義詞卻沒有對應的反義詞、貶義詞的情況,其主要原因在于人類的好孬觀并沒有得到全面而系統的規範和被廣泛重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境遇則更多地選擇沉默、隐忍、無奈、失望、憤懑,寄望于神靈或神明之人拯救他們的委屈、煩惱、痛苦,甯肯要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肯付出實際行動求進步、發展;許多人連好孬的基本概念、區别都不清楚,沒有展現應有的向好、求好、擇好的意願,這是阻礙人類文明、進步、發展中最根本的問題。

基于“孬”及其涉及的諸多方面提與不提人們都會自然地遵從“好”和可能聯想到“孬”的那一面,以下篇章中凡是提及“好”而未提“孬”的論述都可理解為省略而不是忽略、遺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