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人愛養鳥,很多人認為提籠架鳥之人多是類似八旗纨绔子弟這般遊手好閑之徒。再形象點說,就是貝勒手中三件寶——扳指、核桃和籠中鳥。但細想來,養鳥人當是最勤奮的人,因為他們是每天起得最早的一撥人。幾十年前,晨起時的公園,當是遛鳥的人居多。遛鳥有很多講究,鳥有自己的時間點,路程走得多遠,鳥心裡有數。遛鳥人若步數走得少了,鳥兒就不叫。如畫眉鳥,更是要每次走的距離遞增,才會開口叫。遛鳥人的辛苦是常人看得見的,這部分群體也成為京城市井生活裡特别而有趣的群體,成為“老北京味兒”的形象代言。
“看”鳥和“聽”鳥
養鳥并非易事,其中有很多學問。比如有的人養鳥重在“看”,鳥的毛色、姿态、身形、歡蹦勁兒是挑選鳥的重要幾點,如紅綠鹦鹉、虎皮鹦鹉、芙蓉鳥、倒挂鳥、珍珠鳥等,多是用來“看”的;有的人側重“聽”,叫聲清亮優美的鳥兒自然受到買主的青睐,如畫眉、百靈、紅藍靛颏、字字紅、字字黑等,便是用來“聽”的。在舊京的畫本上,抑或描述老北京生活的小說裡,常會有茶館檐下挂鳥籠的情形。什麼鳥進得了茶館,什麼鳥不能進茶館,是有說法的。通常茶館的桌子上隻能放黃巧兒和靛颏兩種鳥,畫眉鳥要挂在外面廊子上,百靈鳥則挂在茶館屋裡。凡是屬于雜鳥的都不讓進館子,因為怕鳥互相學叫,髒了口兒。據說那時有的茶館專為養鳥人開,養鳥人坐在茶館裡喝茶聽鳥鳴,若是誰的百靈學會十三套大口,在衆人面前便是極露臉的一件事,會豔煞旁人。
這樣的養鳥人也就在四九城出了名,“鳥人”姓氏的前面也會加上“百靈”二字,如百靈王、百靈張。虛心求教的人會拎着鳥籠登門給鳥找個師傅,向這些養鳥人求教學習技藝。鳥兒有了師徒關系, 鳥主人也成了師徒關系。逢年過節,徒弟還要規規矩矩拎些東西看望老師,且心裡很是樂呵,因為給自己的鳥找到了“壓音兒”的主。“壓音兒”又是何意呢?如今玩鳥的人想讓百靈學十三套,不會再提着鳥籠到郊外去尋山喜鵲、蝈蝈、鷹,而是在市場買張錄有十三套的盤回去給自家鳥兒反複聽,讓鳥兒學,這便叫壓音兒。在舊京時期,玩鳥的人要想壓音兒,就得找練好十三套的百靈鳥,這會省去很多進出城的時間成本和很多麻煩。所以,久而久之,便也有了鳥兒拜師求教,主人自成師徒關系的傳統。
練得絕活的百靈鳥
百靈鳥可練得十三套大口的絕活,自然也比尋常鳥更難伺候。通常鳥籠裡多有“沙杠”,即籠中橫着的一根木棍,鳥停在上面。百靈鳥的鳥籠卻與衆不同,需在籠底部鋪上沙子。究其原因是百靈鳥是沙漠裡的鳥,沙漠沒有樹,百靈鳥便沒有爪子抓樹枝的習性,更是抓不住籠子裡的“沙杠”。所以,人們要在籠子裡鋪上沙子,以模仿它在自然界的生活環境。籠底部的中間有一個小圓台,是玩鳥人極為關注的一點。在玩鳥人看來,百靈鳥唱得再好,唯有上了圓台才叫“角兒”,稱其為台上露臉兒。若是不上小圓台,隻能算是“票友”。
養百靈鳥的人,最怕百靈鳥髒口。因此日常做好防髒口,是極其重要的事情。通常出門遛鳥時,會為鳥籠罩上藍布,光線變暗了,鳥會安靜下來,不去學四周亂七八糟的聲音;如此做,百靈鳥也不會在光線昏暗的情況下刨沙子。回家後,講究的玩鳥人會将鳥籠放到空水缸裡,蓋上缸蓋,使百靈鳥聽不到絲毫的聲音,也就更學不到什麼雜七雜八的聲音了。
除了百靈鳥,四川的畫眉鳥亦是京城人的鐘愛,它可以學很多種叫聲,天上地下、河上漂的草裡蹦的,它都能學來。其鳴聲婉轉悠揚、激越高亢,且可以不停歇地唱很長時間,很是讨人喜歡。不同于畫眉和百靈,紅子當是京城鳥文化中的特色。一些養紅子人是專為聽叫聲,其叫聲如名伶吟唱,悅耳動聽。還有些人養紅子是為給黃雀壓口。紅子籠通常極為講究,因為紅子性情淘氣,嘴爪喜愛剝剔,易損籠子,所以需為紅子特制籠子。說到黃雀,因其好養愛叫,還能學口,也博得很多尋常玩鳥人的喜愛。《燕京雜記》中記載“京師人多養雀”,此雀所指也必然包含黃雀了。鹦鹉也是京城養鳥人鐘情的,但要說最鐘情的當提及慈禧。傳說慈禧太後養鳥極為精心,将五隻鹦鹉置于甯壽宮,有四個太監輪流照顧其日常吃喝。
鳥的外貌性情和做派有如此多不同,玩鳥之人又是如何選鳥呢?京城人玩鳥大緻分兩種,一種文玩、一種武玩。從字面上也不難理解,喜舞文弄墨之人多是文玩,會養類似黃鳥、百靈、靛颏這樣的鳥,也就是更喜歡“聽”鳥;喜舞槍弄棒練活的人多是武玩,喜歡養畫眉這種品性好鬥的鳥,更中意“看”鳥。
有關鳥籠的講究
談到鳥籠, 也可以說是充分展示了京城頑主的本性。玩鳥人對鳥籠極其講究, 在此贅述一二。鳥籠有南北派别之分,北派鳥籠以平頂圓形居多,用四角抓鈎固定鳥籠,确保其不能轉動。南派鳥籠圓頂為主,外形方正,挂鈎可轉動。若是按材質分,可說有木竹鳥籠、金石鳥籠,還有雕工極好的各種鳥籠。
鳥籠裡通常都置有架、圈、門、抓、鈎、鳥食罐、水罐、蓋闆兒等。其中的每個物件又極為講究,如鈎有文鈎和武鈎之分,鳥食罐又有瓷、木器、玉質、景泰藍等。鳥籠蓋布也有很多不同,粗制鳥籠多用有圖案類似牡丹花粗枝大葉大花紋的黑色緞面蓋布。紅子鳥籠蓋布,多用薄鐵片,上刻有花紋或凸雕的字畫,打磨得锃亮。鐵質蓋布頂棚有花紋的極少,多為王府中的玩鳥人才有。再講籠抓,指的是籠頂的一個抓鈎和籠底的四個抓腿。抓鈎和抓腿需是一個材質,唯一不同的是畫眉籠上為金屬抓鈎,籠底為竹制抓腿。玩鳥之人通認精品“抓”為清乾隆時期内務府造辦處内所造的鐵抓,如今此物極為難得。據傳,清乾隆時期玩鳥可謂達到鼎盛時期,内務府造辦處還為此組織全國的能工巧匠專門為宮中制作鳥籠,這些鳥籠的藝術品質極高。
除了鐵抓,抓的材質還有白銅、黃銅、紅銅和鋼抓。即便是籠中的鳥杠,也是頗為講究。鳥杠是籠中的“橫木”,有單杠和雙杠之分。鳥杠材質不一,價值不一,最貴的當是“紫藤紅”。此類鳥杠經得起鳥兒利嘴的剝啄,不易受損。尋常人家鳥杠多買些桃木和花椒木,或者用堅實的樹根來做鳥杠,倒是極像“紫藤紅”。鳥籠中的物件最亮眼的是鳥罐,自然鳥罐的講究更多些。籠内通常放置“五罐一堂”,包含兩個食罐、兩個水罐和一個吃軟食的“抹兒”。罐通常為瓷制小罐,口小腹粗,後有兩鼻可便于卡在籠上。罐的瓷質和畫片,可以由玩鳥人出樣定燒,如花卉翎毛、山水人物和詩篇等内容皆可以。還可買來現成的名罐,如“桃花雪洞罐”“紅藍魚罐”“胭脂水罐”等。
一張好的鳥籠,必是價值不菲,非尋常百姓可以輕易買得起。無論想買什麼樣的鳥籠,在舊京時期的隆福寺廟會、白塔寺廟會皆可随處見。若是想給用于觀毛羽顔色的鹦鹉、芙蓉、玉鳥、碧玉、沉香等買鳥籠,則要到宣武門天順籠子鋪、隆福寺寶興籠子鋪,在這些專做精緻鳥籠子的鋪面定能挑選到心儀的鳥籠。時至今日,喜歡茶館聊天、聽鳥哨的玩鳥人少了許多,但因為他們的存在,使人與鳥的奇緣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存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文|梵雁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