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蒙山遊玩日記

蒙山遊玩日記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22:50:38

太原西山共有九大峪,号稱“西山九峪”,分别為:自南而北依次是南峪、黃蘆峪、柳子峪,馬坊峪、明仙峪、風峪、開化峪、冶峪、西峪。所為峪,即為山谷,而今從衛星地圖上看去,莽莽西山上好像張開的九張大嘴,對着繁華的城市中心訴說着久遠的滄桑,隐藏着未知的曆史。它們是西山文化的核心所在,藏着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太山勝境、蒙山大佛……一系列太原曆史文化精髓。

蒙山遊玩日記(我在蒙山的一日遊)1

叔叔家住開化村,也就在“西山九峪”之開化峪之谷口。那是背靠西山、面臨汾河,處于繁華與偏遠、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交界處的一個甯靜的小村。每逢假期或周末,我常去到那裡,吃一頓飯,拂拭一下心靈,再帶點兒山果回到市裡。叔叔告訴我,開化峪裡藏着一尊高61米,鑿于北齊年間的一尊大佛。

蒙山遊玩日記(我在蒙山的一日遊)2

這兩年,随着開發的進度加快,蒙山景區與前些年完全不同。開化峪的峪口修建了雄偉壯觀的四柱三門牌樓式山門和富麗堂皇的遊客接待中心,58路公交車也從長風停車場出發,直通景區,為這裡輸送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進入景區後,頻繁來往的電瓶車會載着旅客直接進峪,直到蒙山山腳。周邊村落的居民們,也自發地在山門、景區裡賣點兒山貨、涼皮、玩具及紀念品,一派熱鬧的景象,似乎有絕地反擊與樂山大佛一較高下的雄心。還有一大好消息,就是景區尚未開始收取門票。于是借着父親來太原辦事,順便看看親人的機會,我和父親、叔叔三人一起決定也瞻仰一下此等佛光。

蒙山遊玩日記(我在蒙山的一日遊)3

進山門,沿着從開化峪裡流出的小河而上,未走幾步便現出一座漢白玉雕欄拱橋,據傳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騎馬拜佛而過,因而得名禦駕橋。李唐王朝興于太原而尊佛禮道,在太原留下了許多足迹,此便為其一。一側山體上,浮雕着當年鑿刻蒙山大佛的恢弘場面。雖然古迹修建一新,但作為初入山門後的前奏,卻也讓我相當滿意——至少證明,這幾年的開發,政府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而父親和叔叔卻對此并不太熱心,一個勁地回憶着當年在這條溝裡開山劈石,倒騰石灰的往事!

蒙山遊玩日記(我在蒙山的一日遊)4

再往裡走,便來到了開化峪中的寺底村。所為“寺底”,大概是取其位于開化寺底下的意思吧!幾排石砌的窯洞,原先是村民們生活起居的地方,現在則改為遊客集散中心。我們穿窯孔而過,拾級而上,兩邊漫山遍野的銀杏樹、槐樹為我們撐起一片涼蔭,一派黃土高原鄉村甯靜的風光。石階的盡頭,有兩顆雄偉茂密的大槐樹,樹上挂滿了一條條的紅繩,随風搖曳,把慕名而來的遊客的美好祝願都飄散在這片幽深而充滿靈氣的山谷裡。越走到盡頭,整座山散發出來的渾厚而飄渺的力量越把我的俗世思緒排除得越遠。這就是登山的樂趣——就像盤古開天辟地時清而輕者上浮、重而濁者下沉一樣,越往上走越有一種漂浮而清輕的體悟。

蒙山遊玩日記(我在蒙山的一日遊)5

走到石階的盡頭,眼前豁然開朗。 兩座寺院矗立山腰,寺前為一片寬廣的平地,供香客和遊人參拜遊玩。寺南并立兩座飽含曆史風霜的舍利古塔,被稱為連理塔,走近一看導視牌,說是建于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算來至今已經一千餘年了,這讓我這等“好古”之人瞬間興奮起來。但事後才發現,這竟然是整座山上建築年代最年輕的建築。

二塔并立,兩座塔基座相連,上層并立,一座刻“化身佛舍利塔”,一座刻“定光佛舍利塔”,後人稱之為連理塔。對這個名字,我頗有微詞,連理象征着夫妻恩愛,用來描述兩座以看破紅塵為得道的佛教舍利塔,這命名的人到底是咋想的?我還是應該追本溯源一下的。可是不追不知道,一追吓一跳。淳化乃宋太宗趙匡義(也叫趙炅)的年号,此人堪稱“北宋崇佛第一人”,可以說是他奠定了北宋皇族崇佛的“祖宗之制”。如此,在他在位的時候,在各地佛家勝地修廟建塔,也合情合理了。但太原不一樣,太原人和趙匡義有仇,趙匡義也和太原人有仇!而且是深仇大恨。太原人的彪悍頑強,讓這個充滿統一全國野心的帝王屢屢受挫,而這個沖動暴躁的皇帝也一怒之下火燒水灌晉陽城,讓太原百姓屍橫遍野。如此深仇大恨,太原人怎麼就同意讓他在此地随便完成他的崇佛大業?而他一邊毀,一邊建又居心何在?唯一的解釋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人家是皇上,想怎麼“害”(山西方言,折騰的意思)就怎麼“害”喽!

此塔頗有古韻,基座完好但塔尖已經坍圮,零落裸露的磚痕,代表着滄桑。代表着一千餘年的風雨摧殘和戰火洗禮後的從容。上有殘存部分壁畫,漫漶不清,似帶異域風情。在此地留戀片刻,便轉到旁邊的鐵佛寺。

蒙山遊玩日記(我在蒙山的一日遊)6

鐵佛寺單檐歇山頂,粗壯的梁柱和雄偉的獸脊,炫耀着大唐王朝的恢弘氣度。原構早已毀于兵火,但寺内巨大的鐵佛仍然得以保留,其大殿為近年新修。對于好古之人而言,自然是直接進殿,瞻仰佛容。鐵佛渾身鏽迹斑斑,呈棕褐色,但其面容及飾物均清晰可見。這個文物至少能代表一個時代,代表唐代繁榮的冶鐵業。但凡世上之佛容,石佛、木佛、瓷佛、鐵佛,不同的材質代表着不同的時代。

據考證,唐王朝在山西設冶署令,允許私人開礦冶鑄,官收其稅,所以礦冶業比較發達,臨汾鐵佛寺的鐵佛頭、太原蒙山鐵佛、交城玄中寺的鐵彌勒佛、盂縣高神山的大鐵鐘,均為唐代文物。曆代鹽鐵官營,好比今天的石油、電力、鐵路全部國營一樣,允許私人開礦鑄鐵,這就代表了一個王朝的氣度和對山西故土的信任。

鐵佛寺一旁是開化寺前院,開化寺的曆史就要更早了,和蒙山大佛幾乎同時創立。北齊天寶二年(公元551年)。站在開化寺前院,兩進重樓,背山而居,修繕一新,其體式雄偉壯麗,色彩濃重華美,令人心向往之。叔叔早年學過木匠,查看一番過後,卻很鄙夷地說:“他們新修的這規矩和過去傳下來的相差太遠了,細節的地方處理太草率了。”好吧,再過些年,後人一定能從這些粗糙的建築背後看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浮躁來的。說不定,世易時移,浮躁也能成為一種美學特征。

蒙山遊玩日記(我在蒙山的一日遊)7

站在開化寺前院,便可遙望北面巍峨雄偉的蒙山大佛隐藏在周遭高樹碧草的山崖之上,煞是壯觀。據古籍記載,當年修造大佛之後,又在大佛上修“佛閣”,為防大佛遭風吹雨淋之苦。鑿佛建寺,是為開化寺後院。我們現在所在的前院,是因大佛過高,近觀難睹全身而特地開辟的遠瞻之處。一寺而有兩院,海内難得一見了。

開化寺建成後,瞬時成為晉陽一大景觀。唐高祖李淵親來禮佛,當夜回家後就夢到自己化身為佛,滿室祥光萬丈;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也來開化寺禮佛。開化寺以其恢弘的規模吸引着來自皇朝的頂禮膜拜,一時盛況空前,為晉陽城帶來了莫大的榮耀。

至唐武宗李炎大行滅佛,蒙山大佛頓遭冷落,無人再敢問津,宏大的佛閣逐漸傾塌。至唐乾甯二年(公元895年),任河東節度使的李克用,曾因在戰争中中箭傷而被五台山僧人誠惠所救,故而對誠惠及佛教十分尊崇。不止賜誠惠為國師,更在其死後葬于五台山麓。所以,當他看到曾經盛極一時,恢弘壯闊的開化寺人煙稀少,香火難續,殘垣斷壁之時,立即決定重修。李克用用工30萬,耗時五年重修了佛閣,改名“莊嚴閣”。蒙山大佛在衰敗過後終于得以重振往日雄風。

但五代十國的戰亂,讓百姓流離失所,官家疲于應付,無力維持,佛閣很快又遭傾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北平王劉知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于内。開化寺達到了最大規模。其後,北漢英武帝劉繼元在蒙山南峰修建避暑宮,宋朝又在大佛之後的北峰修建杭州天目山祖師峰徹禅師塔,其塔距大佛僅200餘米,高大巍峨,稱“雁塔峰台”。

蒙山的毀滅性遭遇在元朝。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兵火燃至蒙山,佛閣寺院一時盡毀,塔倒佛頭壞,仿佛天将異災,雄偉矗立數百年的佛家勝地就這樣被野蠻和暴力破壞殆盡。失去佛頭的蒙山大佛,也逐漸在無人理會的寂寞中,藏身于日益繁茂的草莽之中,難覓其蹤了。二十年後,天下歸明。朱元璋第三子朱棡被封為晉王進駐太原,但他已找不到當年的大佛了,所以,隻修了開化寺前院,而後院則從此隐入時間中。讓一代代來到這裡的人感慨着“到了開化寺,見寺不見佛”。感慨完了,搖頭歎息,失望而歸。而今,我站在前院,遙瞻大佛身姿和滿山蔥茏,一溝涼風,怕總也對過去遊人的失落體會不深!

蒙山遊玩日記(我在蒙山的一日遊)8

沿着石砌山徑繼續向北,準備近瞻大佛尊榮的半路,又被一坡林立的舍利石塔吸引。登坡而上,滿目大大小小的石塔不下百座,号稱“塔林”,基座和塔尖為新修,塔心為古存,上刻文字密密麻麻,皆已漫漶不清。這是開化寺曆代主持圓寂後存放舍利子之處,随着戰亂兵火和時間揉搓,塔毀而塔心皆入土深藏,後世發掘而重修。漫步其間,開化寺千年曆史就這樣被定格此處。一代代的主持們在這裡梵呗聲聲,努力維持,死後仍以千載忠魂守護着這片淨土,令人頓生無限感慨。這些不知姓名的先賢們,就這樣歸于塵土,而塵土卻終難留住他們,隻因它們的靈魂畢竟屬于天際。

走下塔林,便聽到流水潺潺,松風陣陣,涼意鋪面而至。泉水在山谷裡成溪成潭,成空谷回音,成四季精靈。我們緊走幾步,鑽入其間,休憩、拍照、納涼、吸氧,一時竟忘記了對面山上久等我們的大佛。

蒙山遊玩日記(我在蒙山的一日遊)2

倒嚼甘蔗漸入佳境我們在前面那麼多的鋪墊之下,終于來到大佛腳下。佛高六十餘米,人至其下,頓覺天大地大而個人渺不可見。據說當年北齊高緯耗時二十年鑿山而成,“夜則以火照作,寒則以湯為泥,百工窮困,無時休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内……窮極工巧,運石填泉,勞費億計。人牛死者,不可勝記。  ”一代昏主,卻對崇佛禮佛之事有着常人難以理解的偏執,為修大佛而荼毒百姓如此,令人不禁唏噓。也許人類的任何一項偉大的物質或精神遺産,其背後都有着白骨累累的慘痛代價,不論是大佛,還是金字塔、長城、兵馬俑。站在此地,崇佛之情益淡而殇民之心尤切,新砌的石台階,分明也是難靠機械,隻能靠人力運輸的,又不知耗掉多少的财力人力。今日與昔日營造的唯一區别是,今天的修造皆為有償性勞動,勞動者可借此辛勞而賺取生活費用,而當年卻隻能義務出力,甚至累死當場。所謂的佛度萬民,在如此的破費之下,更像是帝王一個人的奢侈,萬民何曾被佑?  瞻罷大佛,沿谷下山,林木茂密,流水淙淙,兩岸有鄉民在此經營小本生意,沿坡有野營着紮着帳篷,熱鬧非凡。然而此等熱鬧又似乎與我無關了!再往前走出谷口,便是平地成湖,湖心立一假山,山上書“蒙山曉月”,亦為太原古十景之一。古時此地沿谷而望,天朗氣清,曉月出雲,高懸中天,兩面夾山,背倚巨佛,天地人交彙一處,别是一番震懾靈魂的體驗。可惜我們來的時候正值中午,無以體會此等際遇,隻能遐想一番,以待以後有機會再來。

出谷,來到遊客集散中心,傍有一觀音殿,左右鐘鼓樓,不大,進去溜達一圈,匆匆出來,便急急趕回去慰勞我們的辘辘饑腸去了!

蒙山遊罷,幾天後,晚上下班我因為一時迷糊坐錯了公交車,隻好下來騎了輛公共自行車回家。夜色籠罩之下,便哼小調騎行,倒也自在。路過太原南中環橋時,兩彎曉月般的橋翼上黃澄澄的燈光全亮了起來,遠看仿佛中天懸月,近攬好似成仙飛升,一個人的夜晚,在内心的甯靜中欣賞着這兩彎“月亮”,身心又一次回到蒙山了。據說,“中環曉月”的設計靈感,就來自“蒙山曉月”,沒想到歪打正着,竟然在此地重逢了。

月色如洗的碧空下,獨自茫茫然騎着單車回家的感覺,想來也就是蒙山能夠給人的最精髓的點化。不論是大佛、或是茂林、或是曉月、或是清溪,或是塔林、或是石階,給人的最大啟發不過都是:在甯靜中,迷失了的人在努力尋找回家的路!回到溫暖的家,回到靈魂的休憩之處,回到自我生命的最深最遠之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