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守護karrie
用筆來演繹人生的精彩,用字來填補生命的空白
《知音》是《文心雕龍》的第四十八篇,論述如何進行文學批評,是我國古代第一篇比較系統的文學批評論。
不管是哪一個領域的創作者,音樂領域,繪畫領域,還是文學領域,其實都希望有一位知音能懂自己通過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味。但千裡馬難尋,而作為知音的伯樂也是難尋。
一、“知實難逢”
所謂“知實難逢”是指對文學作品能作正确理解和評論的人很難遇到,哪怕一千年也不過一兩人。從《知音》篇中可以得見,這是有三個原因的。
其一就是貴古賤今,劉勰舉出韓非子和司馬相如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了秦始皇和漢武帝對他們的輕視,未曾見到的時候是十分欣賞他們的,見到之後的最終結果卻是一個下獄,一個被冷落。
這其實和今時所說的仇富心理非常相似,有人認為,仇富是理所應當,仇視一切富人,認為富有必定和腐敗扯上聯系,隻會覺得憑什麼别人生活得比我好。但其實,若是富有的人已經去世,我們未必就會仇富,仇富的對象通常是與我們自己生活在同一個時空的。
其二是崇己抑人,意思就是崇尚自己,認為自己優秀,而排斥他人,看上對方。這是一種文人相輕的現象,文人相輕是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想來也甚少人知道,曹植也是輕視文人中的一個。曹植評論作家時,也貶低陳琳,而丁廙請他修改文章,他反倒就稱贊丁廙說話得體。這種原因最根本體現的就是一種驕傲之意,傲慢之意。
其三是信僞迷真,是指人喜歡相信假的消息,而不信真實的。劉勰用樓護的例子來例證,樓護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評論文章,說什麼司馬遷曾請教于東方朔,于是桓譚等人都來嘲笑樓護。而在現今社會,這種現象也是最常見的,被輿論牽引着走,在這個時代,往往最真實的卻沒有人相信。
這三種原因,都說明了,知音難求,能像俞伯牙一樣找到鐘子期這樣的知音,實在是難于上青天。能有識人之智的“伯樂”已實屬難得,而兼有賞人之心态、容人之雅量的就更加難得了,這第一種原因,說的便是這樣的情況,秦始皇和漢武帝是有識人之智的,卻無容人之雅量,更别提其他兩種原因下的例子,既無識人之智,更無賞人之心态和容人之雅量。
古往今來,能得一個知音,是人生之幸,然,難啊。
二、“音實難知”“音實難知”在文學批評的理論上,可以解釋為要做好文學批評,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難,這可以分為主觀上和客觀上的原因。
從客觀上看,文學作品本身比較抽象而複雜多變,文學體裁和題材都種類繁多并且内容與形式交織而多樣化。中國曆史上下五千年,流傳至今的詩歌、散文和小說不僅種類奇多,每一種風格都各有特點。體裁風格大緻可分為八種,僅僅是大概的八種,也足夠後人研究許久了,這也就是其難處之一。
更何況,作品中的情感思想,每個人解析都不盡有大半的相同,做到理解出一定的主題,也是不容易的。例如對于《荷塘月色》的解讀,有人認為這是作者的寄情山水之作,表達的是一種山水情懷;而有的人卻認為這是借景抒情之作,抒發作者的凄涼之意。
從主觀上看,評論家又見識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難于做得恰當地評論。同一部文學作品,每個文學評論家都會因為閱曆的不同和見識經曆差異,導緻每個人的解說都不一樣。
比如,一生都是儒家倫理的信奉者梁實秋對文學批評的看法是這樣的:“文學批評根本不是事實的歸納,而是倫理的選擇,不是統計的研究,而是價值的否定。”。正所謂:一千個觀衆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知音》中也說到,若是性情慷慨的人遇見激昂的聲調就打起拍子來,而喜歡含蓄的人讀到細密的作品就會跟着走。
作品的種類繁多且複雜多變,并非是主要的原因。劉勰更加傾向于告誡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學無止境。隻有博學多聞,見識多了,即使文學作品再怎麼複雜,也能多少讀懂一些。要學會自省,為何自己不去努力讀懂文學作品,而不是埋怨作品本身的晦澀難懂。
三、結語《知音》篇裡有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也是後人所推崇的道理,即: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簡單來說,就是要進行廣泛的觀察和學習,從微小的細節裡見到深刻的意味。
在見多識廣,提高鑒别能力之後,可能會開闊其視野,突破其原來的狹小天地,因而減少或改變一些偏見。所以說,視野狹隘的人看不到太大的天地,也理解不了艱澀作品的意思。
真正的知音,是博見廣聞的,是能見微知深的,并且百年難一遇的。然而,我們仍要繼續開闊視野,繼續學習下去,因為學無止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