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空山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溫習已經學過了的内容,并能夠從中領悟出新知,這樣就可以做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因古知今,溫故知新也是為師之質。
對于“溫故而知新”這句話國人盡知,對于“可以為師矣”的解讀小有分歧,但細思這分歧,大方向還是一緻的。如果片面的理解從學習過的知識中領悟出新知,就可以當老師了,那麼當老師的資格和标準未免太low。一個孩子學習了3 3=6,就會推知4 4=8,這也是溫故而知新,能當老師嗎?所以,此文中的“故”和“新”的内涵很重要,不應該僅僅指古人稱之為“記問之學” 的“知識”。
“故”和“新”都應該有很豐富的内涵。孔老師不會平白無故地就突然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一定還有前言和後語。文中的“故”應該指向孔子時代之前的曆史、文化、經驗、教訓、“先王之道”。故,有經驗,也有教訓。總結經驗,可以成為日後的工作流程,總結教訓,是為了今後不會再掉“坑”裡。提醒後人繞過“坑”,或者填平那個“坑”。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們都喜歡傳授經驗,很少教學教訓,注定了教育效果不理想。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有經驗就會有教訓,有成功就會有失敗,家長、老師們喜歡走捷徑,隻教經驗和成功,不談教訓和失敗。因此造成經驗和成功沒有對立面的支撐,不會形成深度體驗和高階認知。善教者,是不斷地給學生挖一個接一個的“坑”,當學生連滾帶爬地走出這些“坑”,他就自己總結出了經驗,走向成功了。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新文化都是舊文化的繼承、批判與發展;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曆史的教訓更應該引以為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溫故而知新”不僅僅是“舉一反三”的知識的領悟,應該與“告諸往而知來者”的意蘊所在。二者的區别是“告諸往而知來者”是在老師的告知情況下而“知新”,而“溫故而知新”是君子自己“溫習”領悟的“新知”,後者更是自主學習者的素養。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給我今天教育教學的啟示仍感深刻。教師要成為終生學習者,最可怕的是教師不讀書,卻教導孩子們讀書;家長不修身,卻教育孩子養德。教師必須“溫故而知新”。
課堂教學不應該是簡單的照本宣科,不應該是簡單的知識搬運,至少需要教育者對前人的思想、結論、成果有所領悟與心得。《學記》說,學和教是一件事,能學方能教,能教必能學,教學相長,可以為師。沒經過教師再創造的“記問之學”雖然“博學”,未經過“審問”、“慎思”、“明辨”的學問,不是心得,不是真學問。因此以“記問之學”教書,隻能教出“死讀書”的學生。差等課堂教“死知識”,中等課堂教“活方法”,上等課堂教“新思想”。
教師溫故而知新,學生才可能溫故而知新。顧憲成說:“忘則冷,助則熱,惟溫字乃是一團和氣,千紅萬紫都向此中醞釀而出,所謂新也。”“溫”即是不冷不熱,就是常态,就是時時刻刻的堅持,就是小火慢炖。
教育教學不能再“涼拌拼盤”和“煎炒烹炸”,教育教學是一種“溫火慢炖”的藝術和功夫。就像砂鍋炖土雞,急火不行,急火會造成外焦内不熟。“溫火慢炖”,不是不要高效課堂,而是深耕細作的深度體悟的學習;““溫火慢炖”不是不要博學和效率,而是厚積薄發的高階思維培養;“溫火慢炖”不是不要考試分數,而是尊重教育規律發展生命。
“快”的時代,催生了“快餐”、“快手”、“快遞”,“快餐文化”、“快捷拷貝”。教育不能走的太快,要等一等孩子們的生命成長周期和過程。經驗和教訓同等重要,把一則教育故事分享給你,自己品味。有個漁人有着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這麼好,我的兒子們為什麼這麼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将捕魚技術傳授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最好,怎樣劃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最容易捕捉到魚。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
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說後,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是的,為了讓他們得到一流的捕魚技術,我教得很仔細很耐心。”路人說:“這樣說來,你的錯誤就很明顯了。你隻傳授給了他們技術,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對于增長才幹來說,沒有教訓與沒有經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啟示:
“漁王”教捕魚技術的過程,與當今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相類似。他們都出于好心,希望能夠讓孩子“走捷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曲折,因此會不斷将生活的經驗傳授給孩子,指導他們應該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但結果就是,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的好奇心,也不能真的明白“這樣做而非那樣做”的緣由。這對于他們而言,是沒有成長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