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一些“心理障礙”。
這些“心理障礙”,輕則會影響到我們與他人的相處與合作,重則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前途和生活。
正如“木桶效應”所說的那樣,一個木桶所盛裝的水有多少,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闆。而一個人,能不能獲得更大的成就,也取決于他自身有沒有限制自己的“短闆”。
如果你是一個自卑的人,那麼這個“心理障礙”,就會導緻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無法發揮自己應有的潛力,陷入“失敗”的負面循環當中。
所以,找到自己身上的“人性弱點”,然後有意識去克服,才是正确的做法。
那有哪些“人性弱點”,會比較嚴重地影響到我們呢?
對人生無望的消極思維
希臘某哲學家曾經說過一句話:“使人不安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通過這件事做出的結論。”
這個說法,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ABC理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激發事件A,隻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産生的信念B。
正是由于我們自身持有一些不好、消極的信念,導緻我們在看待某些事情時,就會以這些消極的信念出發進行解讀。
例如你是一個持有積極信念的人,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認為這是一項挑戰,隻要熬過去,自己就會獲得進步。
但如果你是一個持有消極信念的人,當遇到困難時,你就會認為這是你悲凄命運的體現,覺得做什麼事都是這麼倒黴。
這種消極的思維,對于人際交往和自我奮鬥這些方面,會産生很不好的影響。
消極的思維,大概有以下幾種:
1,思考極端化;
這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認為有好事發生,就覺得自己很厲害,而一旦做不成,就覺得人生沒希望。永遠看不到這個世界存在着各種的“灰色緩沖地帶”。
2,選擇性過濾;
一件事情的發生,從來隻看到不好的一面,而往往會忽略那些值得肯定,有價值的地方,最終導緻自己越想越灰暗。
3,災難化判定;
有這種思想的人, 一旦認定這件事不好,就會把事情的後果放大到如同是災難一般。例如有些女生,對感情很敏感,一旦男朋友跟異性聊幾句,就覺得男朋友不愛她,希望其他人。
4,受情感支配;
很少能夠運用理性去分析事情,動不動就被情感支付,覺得這樣不好就是不好,這樣做不行就是不行,而不會認真思考,為什麼不好,為什麼不行,然後去改變。
5,泛化思維;
這是一種普遍的認知扭曲,即通過某一次的意外或随機事件推出一個普遍适用的結論,但這種推論是缺乏證據且極度不可靠的。發展到後期,當一件壞事發生時,他們甚至會期待這件事一遍又一遍的發生。
那怎麼做才能克服這種消極思維呢?
建議一,用理性的思維取代情感思維。
當事情發生時,我們每個人的反應,肯定是情感先于理性。這沒問題。
但當你意識到,你的情感思維已經開始“變質”,朝着不好的方面演變時,你就需要介入理智,思考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産生這種消極的思考?你能不能找到呢?
很多時候,我們會無緣無故就悲觀、消極起來的,所以我們就需要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這樣子。
如果确實找不到,停止消極的判斷,想辦法讓自己開懷起來,這才是理智思維的做法。
建議二,轉移自己對當前事件的注意力。
如果我們對事情越陷越深,我們的消極思維就會變得越來越大。而停止的方法,就是将自己從中抽離出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管是你跟愛人吵架之後,還是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你都需要盡快遠離“源頭”,然後找一些能讓自己心情改變的事情去做。
建議三,敢于走出消極思維的舒适區。
當我們待在一個不好的環境,時常接觸一些不好的事情,也很容易讓我們産生消極的思維。最快的改變方式,就是離開當前的環境,前往一個能夠讓你感到輕松的地方。
但停留在不好的環境,同樣也會受到舒适心理的影響,而不敢行動,所以你一定要敢于邁出第一步,讓自己變得不同。
這樣才有改變的可能。
嫉妒和猜疑的心理
嫉妒和猜疑,是心理障礙的“雙胞胎”。
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在一定的環境中,如果得知某些人的才學、收入、能力、人緣等方面高于自己,就會由此産生出一種由羨慕轉為憤怒甚至嫉妒的情緒。
當這種情緒出現之後,這種人就會試圖以種種方式中傷、诋毀他人,以維持心理平衡。通常表現方式,都是用一些“陰陽怪氣”的語調,去嘲諷、取笑、鄙視他人。
我們跟這樣的人相處,會無形中感到很大壓力,因為做什麼,這種人都“不當回事”,然後就開始自己的批判行為,如同“智者”般,對我們指指點點。
某程度上,嫉妒是因為自身不自信,卻又自尊心強的後果。這種“強大”自尊心,是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心理,就是内心深處還存有的自卑感。
如果我們有這種心理,不僅會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系,而且在各種嫉妒行為當中,會讓自己陷入在不良心境的痛苦旋渦中掙紮。
想要防治嫉妒心理,首先要認識到嫉妒對我們身心的危害,盡量開闊自己的心胸,糾正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明白到人外有人,也知道每個人都有厲害的人,包括自己。
隻要了解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就不會事事與人對比,也可以由此改正自己的缺點,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因為一般來說,虛榮心強、好出風頭的更容易産生嫉妒心理;狹隘自私、敏感多疑的人,也容易産生嫉妒心理。至于軟弱、依賴、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缺點,同樣也是滋生嫉妒心理的溫床。
所以,嫉妒者一定要善于化嫉妒為積極進取的動力,當發現自己嫉妒某些人時,要了解到自己為何會嫉妒,然後正視自己和他人,努力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說到底,就是敢于承認自己的好和不好,保持自己的平常心态。
至于猜疑,則是跟嫉妒是相互依存的。有嫉妒心理的人,其猜疑心理也會存在。
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對很多事情都會感到神經過敏,喜歡什麼都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
聽到朋友的事業做得很好,先是嫉妒,然後就猜疑對方是不是靠父輩菜混到這個地步。也就是說,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喜歡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的看待外界的事物。
不管你做什麼事,這種人都覺得你的能力壓根不會做到,做到也是因為事情很容易,而不是你的本事使然。
通常導緻猜疑的原因,通常有兩個:
1,有些人認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但自尊心又過強,因此總是因為别人在議論自己、算計自己、鄙視自己。
别人說一句“我參加比賽得獎”,有猜疑心理的人就會認為對方說這話是在看不起他。越想越不憤,越想越難受。
2,由于自身比較輕信他人,經常受到巨大的挫敗,從而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自我防禦心理,于是不再這麼容易就相信别人,遇到什麼事都要再三懷疑。
猜疑心理,不僅會讓自己痛苦,同時也會讓相處的人也會感到很痛苦。
那怎麼克服呢?
方法一,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不做無端的猜測。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出現猜疑心理時,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應該停下來,思考:我這樣想有什麼證據?理由是什麼?
在做決定之前,多問幾個為什麼,可以讓自己更加冷靜地進行思考。
方法二,挖掘自身的優點,增強自信心。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所以,不要受到自身缺點的影響,而去嫉妒和猜疑别人,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優點,找到自己的“價值點”。
當你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在自己的領域也可以發揮出自己的能力,那麼别人在他的領域發揮出能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這樣就能夠保持平常心了。
方法三,勇于溝通,化解疑惑。
有些猜疑,往往是來自于自身對對方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如果情況允許的話,可以通過适當的溝通,彼此坐下來交流,獲得更清晰的信息。
當你知道對方的成功,其背後是付出了很多之後,你就會明白,對方是值得這個結果。明白對方的想法,彼此才能夠消除誤會。
總之,我們必須要做到實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讓自己從嫉妒和猜疑心理中解脫出來。
自傲的偏見心理
很多人對于某些事情的看法,有一種“蜜汁”的自信,就算是道聽途說也好,也覺得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這就是偏見了。
偏見是由于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缺乏事實根據,然後偏執于某一極端的、不符合事實的認知而産生的結果。
偏見的特征,就是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來源為基礎,因而對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的。
有偏見的人,看人看事很容易走極端,往往是“抓住一點,死咬不放”。如果說某個人很好,就覺得對方做什麼都不會錯;如果說某個人不好,就是一無是處。
這種人,對人對事的看法都會非常固執,自己認為是對的才是對的,别人說的都是錯的,隻有自己才是最聰明最厲害。
他們懶于思索問題、拒絕接受新的觀點,使人難以得出正确的判斷和結論,從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無知和愚昧。
那怎麼才能夠克服這種不良心理呢?
第一,判斷要懂得避免先入為主;
人的大腦,往往很容易受到“先入為主”的影響。第一次接觸到的東西所留給自己的感覺,就會影響到其後面接觸到的同類事物。
其實,這并不一定是事實,或許隻是個體的想象結果而已。如果有些人平時在人際關系中,總是喜歡道聽途說,靠感覺、靠印象做出判斷,就很容易陷入“先入為主”的泥潭中。
所以,不要被先來的事物影響到自己的判斷,延遲自己做判斷的時間。
第二,避免“循環證實”;
有些人對他人的偏見十分強烈,而且這種偏見一旦形成之後,就很難消除了,還自認為有很多“理由”,就其原因,隻是受到“循環證實”的影響。
所謂“循環證實”,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互動”效應,就是你對某個人有不滿,你就會對對方做出不滿的行為,而對方因為你的不滿,也會對你做出不滿的行為。
于是,你下意識就會去尋找,對方這些不滿的行為,從而印證自己的當初的想法,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确的。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首先主動理智低改變偏執的态度和行為,切斷偏見的“循環論證”。
第三,提高自己的知識修養水平;
可以說,偏見就是無知和愚昧的産物。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修養越高,對外界的認知越是客觀,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就會越強,偏見也就會有意識地控制,減少。
想改變偏見,知識和修養缺一不可。單有知識,我們就會對知識産生偏見;單有修養,我們就沒有足夠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掌握更多的知識,然後通過人生的閱曆去增長自己的修養,我們對人對事的看法,才能夠更加客觀。
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被這些不良的心理,影響自己的進步。
版權聲明:圖文無關,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