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One Lucky Bastard: Tales From Tinseltown作者:Roger Moore出版社:Lyons Press 2014出版年:2014
1953年,英國作家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1908-1964)開始出版以“英國情報局007号諜報員詹姆斯·邦德”為主人公的系列小說。
八年後,兩位制片人不約而同地想到把伊恩·弗萊明的小說搬上銀幕。他們是哈裡·薩爾茲曼Harry Saltzman(1915-1994)和艾伯特·R·布洛柯裡Albert R. Broccoli(1909-1996)。
左起:哈裡·薩爾茲曼、伊恩·弗萊明、艾伯特·R·布洛柯裡
哈裡·薩爾茲曼以5萬美元從作者伊恩·弗萊明那裡得到了在六個月之内的拍攝權(除第一部小說《羅伊爾賭場》之外)。
使他感到意外的是,他竟未能使大公司對此産生興趣。
等到拍攝權僅剩28天時,他聽說隻有獨立制片人艾伯特·R·布洛柯裡有興趣制作“007”片,但要求合作利益均等。
肖恩·康納利在電影《007之諾博士》(1962)中的影像
哈裡·薩爾茲曼想,與其讓拍攝權過期,還不如與艾伯特·R·布洛柯裡合作。
于是不甚情願地同意了艾伯特·R·布洛柯裡的要求。事情就這樣開始了。
計劃中的第一部007系列片是《滾雷》,但由于在《滾雷》的故事主題上與作者發生了分歧,哈裡·薩爾茲曼和艾伯特·R·布洛柯裡不得不改拍《007之諾博士Dr. No》(1962)。
1962年,左起:艾伯特·R·布洛柯裡、肖恩·康納利、伊恩·弗萊明、哈裡·薩爾茲曼
在選擇演員初期,羅傑·摩爾Roger Moore(1927-2017)也在考慮之列。但由于他顯得年輕了一點,更關鍵的是,他帶有孩子氣。而他們則想選一個年齡稍大一點的。
最後,他們選中了外表上看上去很成熟陽剛的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1930-2020),在以後數年中,肖恩·康納利相繼拍攝了《007之俄羅斯之戀From Russia with Love》(1963)、《007之金手指Goldfinger》(1964)等5部007系列片,獲得巨大成功。
肖恩·康納利在電影《007之俄羅斯之戀》(1963)中的影像
就在拍完《007之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1967)後,肖恩·康納利明确表示不再續拍《007之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1969)。
然而當時,007号諜報員詹姆斯·邦德已成為許多電影觀衆崇拜的英雄。
制片人不願意就此罷休,于是開始重新選擇演員飾演詹姆斯·邦德。
電影《七海遊俠破諜網》(1969)劇照,羅傑·摩爾和克勞迪·蘭格Claudie Lange
羅傑·摩爾又一次成為衆多的競選人之一,但他并沒抱十分認真的态度,因為他已經接受了《七海遊俠破諜網Crossplot》(1969)的拍攝。
再說《007之女王密使》的導演彼特·R·亨特Peter R. Hunt(1925-2002)要求盡量找一個外型與肖恩·康納利相象的演員。根據這一原則,他們選中了喬治·拉紮貝George Lazenby。
電影《007之女王密使》(1969)劇照,喬治·拉紮貝
于是,當過轎車推銷員和模特兒的澳大利亞人喬治·拉紮貝當上了“007”,但他僅拍攝了一部電影,因無所建樹而告終。
有趣的是,此時肖恩·康納利又拍攝了一部007系列片——《007之金剛鑽Diamonds Are Forever》(1971),但他發誓說這是他最後一次以邦德形象出現在銀幕上。
羅傑·摩爾在電視劇《俠探西蒙》(1962)中的影像
于是,找尋飾演“007”的演員的工作再次展開。
【他就是007号諜報員】
此時,羅傑·摩爾正好沒有片約,完全有可能接受邦德角色,然而卻發生了其他情況,聯美公司堅持要選美國人來飾演這一角色。
羅傑·摩爾在電視劇《俠探西蒙》(1962)中的影像
羅傑·摩爾由于電視系列片《俠探西蒙The Saint》(1962)已蜚聲美國,但羅傑·摩爾的經紀人之一丹尼斯·塞林格認為電視觀衆過于熟悉羅傑·摩爾是一大不利因素。
丹尼斯·塞林格說:“電影界的人對這些家喻戶曉的電視明星有戒心,使用時極其謹慎。他們認為觀衆太熟悉這些人,結果不會有票房價值。所以當時難以給羅傑·摩爾找到電影中的角色。”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你死我活》(1973)中的影像
然而羅傑·摩爾非常幸運,因為制片人艾伯特·R·布洛柯裡完全相信他是飾演邦德最合适的人選。
在人選最後确定前,人們猜測紛紛。
1972年8月1日,在倫敦道徹斯特旅館的記者招待會上,留着長發,叼着雪茄的羅傑·摩爾笑吟吟地手拿一杯伏特加雞尾酒。
左起:哈裡·薩爾茲曼、羅傑·摩爾、艾伯特·R·布洛柯裡
與此同時,制片人正式宣布:羅傑·摩爾将接替肖恩·康納利,在影片《007之你死我活Live and Let Die》(1973)中飾演詹姆斯·邦德。
導演蓋伊·漢彌爾頓Guy Hamilton(1922-2016)不僅要求羅傑·摩爾剪短頭發,而且還要求他減肥。
羅傑·摩爾和第三任妻子露伊莎·瑪蒂歐莉
開拍前,羅傑·摩爾和第三任妻子露伊莎·瑪蒂歐莉Luisa Mattioli (1936–2021)一同去羅馬看望露伊莎·瑪蒂歐莉的父母,同時羅傑·摩爾集中精力減肥,以恢複到正常的體重。
他曾說:“為了使我那顆垂老的心髒跳動,我進行大量的鍛煉,幾乎弄得筋疲力竭。到了上午九點半時,我好象已經于了一天的工作。”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你死我活》(1973)中的影像
10月13日,羅傑·摩爾在美國新奧爾良開始拍攝他的第一部007系列片《007之你死我活》,從而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
【羅傑·摩爾的007旗開得勝】
羅傑·摩爾投入了“詹姆斯·邦德的世界”不久,他便理解肖恩·康納利為何如此堅決拒絕續演“007”。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你死我活》(1973)的片場
羅傑·摩爾感到壓力重重,隻要他一有空閑,身後總會尾随着一批記者和電視攝影師,迫不及待地想拍攝到新邦德片的鏡頭。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不知疲倦的采訪者總是争先恐後,要求得到獨家采訪。
他們老是問:“您飾演的邦德與肖恩·康納利飾演的有何不同?”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你死我活》(1973)中的影像
羅傑·摩爾成幹上百次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以至在回答時,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些什麼。
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外景拍攝也毫不例外地吸引着數以千計的看熱鬧的人。他們連續不斷地要求羅傑·摩爾簽名留念。
然而,羅傑·摩爾多年來期望的就是這種生活,這意味着走紅。
羅傑·摩爾接受電視台采訪時的影像
1956年,羅傑·摩爾在他為《戲劇與戲劇家》雜志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當我還是戲劇學校的學生時,我在查林克勞斯街上與安東·沃爾布魯克Anton Walbrook(1896-1967)擦肩而過。他十分引人注目。我當時想,在如此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甚至戴着墨鏡還是被人一眼認出,那真是妙不可言。我迫不及待地想使自已處身同樣幸運的地位。”
羅傑·摩爾和格蕾絲·凱利Grace Kelly在酒會上交談
随着他花費在接受采訪、簽名留念和斡旋于新聞界的時間的不斷增多,他的知名度和經濟收益也随之提高。
然而有些與羅傑·摩爾知名度相差無幾的明星故意冷淡、非禮于新聞界和觀衆,結果反而弄得自己的聲譽日趨下降。
相比之下,便顯示了羅傑·摩爾的明智。
電影《007之你死我活》(1973)宣傳照,羅傑·摩爾和簡·西摩Jane Seymour
羅傑·摩爾拍攝的第一部007片《007之你死我活》并非一帆風順。
正式開拍前,羅傑·摩爾排演一場壯觀的高速快艇追逐的戲,當他以每小時60英裡的速度急速拐彎時,不料引擎出了故障,突然熄火。
快艇撞上路易斯安那沼澤地岸邊的一間鐵皮棚。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你死我活》(1973)中的影像
羅傑·摩爾被拖出破船後,立即被送往醫院。結果,他折斷一顆牙齒,大腿麻木,肩膀酸痛。
盡管他走路瘸得很厲害,但是拍攝并未受到任何影響,因為開拍的頭幾天,他隻需要坐在快艇内。
然而,禍不單行,當攝制組轉移到新奧爾良湖畔機場拍攝邦為了躲避歹徒而偷偷登上一架小型飛機的一場戲時,羅傑·摩爾的腎結石病複發。
電影《007之你死我活》(1973)劇照,羅傑·摩爾
當時,他正坐在轎車内拍戲。
突然,他感到一陣他已經非常熟悉的劇痛,他痛得癱倒在地,并被送往醫院。
攝制組的每一個成員都明白,邦德片如果要繼續下去,羅傑·摩爾飾演的邦德就必須被觀衆接受。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你死我活》(1973)中的影像
盡管羅傑·摩爾處在重大的壓力之下,但他還是把他可能感到的擔憂埋在心裡,照常與攝制組工作人員談笑風生,并給工作人員遞發香煙,傾聽他們訴說困難。因此他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007之你死我活》拍攝外景時,妻子露伊莎·瑪蒂歐莉總是伴随着羅傑·摩爾。她将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給羅傑·摩爾拍攝照片中。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你死我活》(1973)中的影像
1973年7月5月,《007之你死我活》在倫敦舉行了“皇家首映儀式”,英國安娜公主出席了首映式。
影片的宣傳強調了羅傑·摩爾飾演的詹姆斯·邦德的硬漢形象,說他身材颀長,衣冠楚楚,一副上流社會的紳士風度,和小說中的形象十分吻合。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金槍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1974)中的影像
觀衆接受了羅傑·摩爾的詹姆斯·邦德。
羅傑·摩爾的第一部“邦德”片旗開得勝,為他打開了各種大門。
他立刻得到許多片約。接着他拍攝了第二部“邦德”電影。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金槍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1974)中的影像
羅傑·摩爾的第二部和第三部邦德電影相隔了長達三年時間,這在007系列影片史上是最長的。
羅傑·摩爾的第三部邦德片《007之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1977)具有獨特的娛樂片風格,受到極大的歡迎,羅傑·摩爾因此聲名大振。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海底城》(1977)中的影像
曾經擔任肖恩·康納利飾演的邦德片《007之雷霆谷》導演的劉易斯·吉爾伯特Lewis Gilbert(1920–2018)對羅傑·摩爾飾演的邦德發表看法時說:“羅傑·摩爾和肖恩·康納利是不同類型的演員。你看肖恩·康納利在邦德片中殺人時,會堅信不疑;由于羅傑·摩爾的幽默,當看到羅傑·摩爾殺人時,你根本不會相信。”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海底城》(1977)中的影像
羅傑·摩爾本人則說:“我飾演的邦德與肖恩·康納利的不同,我演得更輕松。”
由于《007之海底城》在世界各地獲得很大成功,制片人艾伯特·R·布洛柯裡急切地想跟羅傑·摩爾再簽訂三部007系列片的片約合同。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太空城Moonraker》(1979)中的影像
羅傑·摩爾那精明的生意意識告訴他:拍完一部簽一部更易于讨價還價。
1977年,他被列為世界“25位最佳賣座明星”中的第16位。
【新老“007”的競争】
過不多久,007系列片制片人準備拍攝《007之八爪女Octopussy》(1983)。
電影《007之海底城》(1977)外景地,羅傑·摩爾和制片人艾伯特·R·布洛柯裡一起吃劇組盒飯
拍攝之前,制片人和羅傑·摩爾又陷入慣有的談判僵局之中。
于是,制片人考慮讓美國演員詹姆斯·布洛林James Brolin替代羅傑·摩爾扮演邦德,但是最終詹姆斯·布洛林還是成了衆多的失敗的競争者之一。
詹姆斯·布洛林和珍·史密瑟斯Jan Smithers
羅傑·摩爾在影片開拍前不久,在合同上簽了字。
《007之八爪女》中,大部分東歐場景都是在英國拍攝的,但羅傑·摩爾也去印度拍攝了三個星期。這段經曆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在印度拍攝期間,高溫酷熱使羅傑·摩爾不得不時常更換襯衫,以使銀幕上的邦德仍然保持衣着筆挺、形象整潔。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八爪女》(1983)中的影像
有趣的是,在《007之八爪女》拍攝的同時,“老邦德”肖恩·康納利又重新扮演邦德,拍攝《007外傳之巡弋飛彈Never Say Never Again》(1983)。
于是,1982年秋,兩部007系列片同時拍攝,并計劃于次年夏季同時推出。
羅傑·摩爾和肖恩·康納利都否認他們兩個人之間存在着競争。
電影《007外傳之巡弋飛彈》(1983)宣傳照,肖恩·康納利和芭芭拉·卡勒拉Barbara Carrera
他們是親密的朋友,各自拍攝007系列片,并常常聚在一起吃飯。
影片拍成後,《007之八爪女》除了在意大利之外的各國的票房收入都高于《007外傳之巡弋飛彈》。
聽到這一消息時,羅傑·摩爾風趣地說:“我得跟妻子露伊莎·瑪蒂歐莉談談。”
羅傑·摩爾和肖恩·康納利
1984年8月1日,羅傑·摩爾開始在松竹電影制片廠拍攝《007之雷霆殺機A View to a Kill》(1985)。
影片于次年6月首映時,羅傑·摩爾已年近60,但他仍顯得英俊,潇灑。
他反複聲明《007之雷霆殺機》是他的最後一部007系列電影。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雷霆殺機》(1985)中的影像
首映式時,有人問羅傑·摩爾:是否願意重返舞台。
他答道:“我離開舞台的時間越長,我就越不敢回去。我應該出去松動松動筋骨,然而一部影片下來,人覺得疲憊不堪,就不在想花時間排練舞台劇了。”
羅傑·摩爾在電影《007之雷霆殺機》(1985)中的影像
羅傑·摩爾還說:“從自我意識的角度來說,我想在某地上演一出優秀的舞台劇,從而得到好評,但我并沒有作出這樣的選擇。在好萊塢和斯特拉福特(莎士比亞故鄉,喻指戲劇)兩者之間,我選擇了好萊塢——我十分貪心。”
其實很多英國男星對理财都是一把好手,這比起那些好萊塢男星來說是一種極好的對比。
CHAP雜志封面,羅傑·摩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