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香文化
陳根生
童年唱過一首歌謠:“粽子香,香四方;艾葉香,香滿堂;香袋香,保健康;桃樹枝,插門上;出城望,麥子黃;端午甜,端午香,端午時節好風光。”如今再次看到這首童謠時,腦子裡便一下浮現出對兒時端午節香文化的美麗記憶。
端午香文化主要表現在佩香袋習俗上。
攝影:薛建民
在我的記憶裡,端午這天早晨吃過蘸白糖的粽子後,母親便将一根百歲索挂在我的脖子上。百歲索上串着幾張豆腐塊大小的靈符,一把小銀鎖片,三五隻心形小香袋;靈符是從道觀中請來的,紅紅綠綠的,小銀鎖片被奶奶擦得白光閃亮,小香袋是母親用彩色布頭縫制的,香氣撲鼻,我們小孩子跑到哪裡,哪裡就香氣四溢。
1997年,百歲老人陳邦英制作的香袋又使如臯的香文化在全國風光了一回,老人為香港回歸制作了100隻如臯香袋送給香港小朋友作為禮物。1999年老人為澳門回歸又制作了100隻如臯香袋送給澳門小朋友作為禮物。這兩件事中央電視台都作了報道,香港、澳門的特首為此一一給老人回信答謝。
但是真正把如臯香袋做成精品極品,使如臯端午香文化發展到極緻的是芮蘭芳。現在回想起來,我兒時戴的香袋的香味其實還是比較沖濁的,母親說她當年用的香料也隻是朱砂、雄黃等藥店備好的幾種,如此而已,哪能跟芮家香袋相比呢?芮家是中藥世家,做香袋又是百年祖傳,她用冰片、朱砂、檀香、川芎、山奈、白芷、蒼術、石菖蒲、羌活、闆蘭根、苓草、甘松、排草等20多味天然中草藥精心炮制,傳承百年芮家獨特配方,再用上好的絲綢錦緞縫制,工藝精湛,既有寓意四季平安、年年有餘等金魚、老虎、兔子、桃子的傳統題材,又有玉兔拜月、虎王祝壽等現代動漫造型,特别是融進了長壽鄉的鄉土元素:白蘿蔔、大白菜等,融實用性與觀賞性、藝術性于一體,件件都是工藝品,成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産。
佩香袋習俗蘊含着古人樸素的科學道理。端午節時值農曆五月,五月古人稱“毒月”,天氣逐漸變熱,疾病萌發之時,佩香袋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近幾年來,我國醫學家對傳統的香袋配方作了藥理試驗,證明香袋對流感、白喉、水痘等幼兒夏季常見的傳染病具有極好的預防效果和輔助治病的功能。而今天芮家香袋文化内涵就豐富多了,芮家香袋不僅造型小巧玲珑,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而且香味清幽高雅,使人神清氣爽,平衡陰陽,調節氣血,怡情悅心,修身養性,這就不是一般香袋所能到達的境界了。
端午香文化還表現在挂艾葉、菖蒲的習俗上。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農曆)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以禳毒氣。”清《揚州竹枝詞》:“揚州好,端午樂如何?到處艾絨懸繡虎,大家蒜瓣煮黃魚,跳判鬧通衢。”如臯古代隸屬揚州,同風同俗。
古書記載端午這天家家都灑掃庭院,以艾條、菖蒲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虎形,制成佩飾、花環,兒童、婦女争相佩戴,用以驅瘴。而在我的記憶裡這一切簡化了,母親一早就把屋裡屋外、角角落落清掃一遍,認真程度不亞于除夕的“撣塵”。吃中飯時父親再用雄黃酒把角角落落灑一下才放心。鄉諺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母親又早早地從菜市場買回一小捆菖蒲、艾葉,挂在門框上,悠悠地散發香氣。
為什麼挂菖蒲呢?傳說唐太宗丞相魏征夢中斬殺泾河龍王,用的就是菖蒲劍,從此以後各種瘟神惡鬼見了菖蒲就怕。傳說歸傳說,人們看重的還是菖蒲是一種水生植物,有一種獨特的清新的香氣。艾草是一種高挑挺拔的植物,散發着一種略帶苦澀的芳香。此二者對淨化空氣、保持環境清潔、維護人們的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古人認為的“五毒”是蜈蚣、蠍子、壁虎、蜘蛛、蛇。香味可以驅除這五種“毒”物,而老虎的造型可以鎮住這五個“毒”物,相輔相成。
曆來中國香文化大概有四個方面的作用:1.禮教,即原始的敬天和祭祖;2.宗教,用于禮佛、禮道、禮儒;3.社交,用于茶席、琴台、文房;4.居家,用于驅蚊蟲、避瘟疫、薰衣被等。
如今,端午節在長壽之鄉如臯,目光所及,都是小孩子佩戴香袋,家家門前插菖蒲、艾葉,遊客購芮家香袋饋贈親友,香文化的禮佛敬神的作用越來越淡薄了,更多的發揮着衛生環境、觀賞怡情、修身養性的作用。也就是說,如今人們享受端午香文化,既是感性的嗅覺、視覺的活動,更多上升為理性的内心感知活動。用專家的話說,端午香文化已經“形而上”地融入到哲學理念,又“形而下”地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了。
端午香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華香文化的一次美麗綻放。
文章來自《新民晚報新如臯》
喜歡本文請點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