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北京市建築垃圾如何處理

北京市建築垃圾如何處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7 20:49:55

2016年,北京環球影城在建設時,差點被垃圾問題絆住了腳。

當地面拆遷完畢,施工方卻在地下發現了數量龐大的雜填土。這些雜填土包含大量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其所在地塊因達不到場地承載力、總沉降等指标要求,不能直接在上面施工建造。

海量垃圾

要想建主題樂園,先要治理土地的曆史問題。李爍是北京建工資源循環利用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建工資源公司)副總經理,這家公司成立于2014年,環球影城的雜填土是他們處理的第一個大項目。

“我們把土刨出來,能看見廢家具,還有燒爐子用的蜂窩煤。”李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還發現了一些集中傾倒垃圾的坑,“充滿了雜七雜八的生活垃圾”。

北京市建築垃圾如何處理(北京海量建築垃圾何處去)1

7月18日,在北京建工資源公司,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之後産生的骨料堆。攝影/本刊記者 苑蘇文

“雜填土”清理出了270萬立方米,有将近400萬噸,需要有37個标準足球場的空地堆10米高才能放得下。李爍說,當時測算,如果将這些土都運去垃圾場填埋,僅運輸就要20萬輛車次,“光是尾氣排放就很吓人”。更何況,運走了髒土,還需要回填等量的好土。

李爍和同事們決定原位處置。他們在工地建設生産線,“就地消化”雜填土,經過機器的幾道篩選和加工,變成小顆粒的再生骨料和還原土。現場實驗證明,這些再生品達到了回填的标準。

這是一套以雜填土當原料,資源化利用的處置流程,在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是通行做法,當時在國内仍屬起步階段。資源化處置和就地回填後,環球影城需要運走處置的雜填土減少了九成以上。

2017,北京市在全市範圍内組織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這項行動包含拆除違法建築、疏解區域性市場等方面。截至2022年上半年,北京五年來已拆除違法建設超2億平方米。

如何更環保地處理數量陡增的建築垃圾?臨時資源化處置設施成為新選擇。2018年4月10日,北京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築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的意見》正式實施,要求全市各區因地制宜,建設1至2個臨時性或半固定式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設施,待任務完成後拆除。

這些拆除老建築産生的建築垃圾,經過資源化處置,将變成細碎的骨料,再加工生産成為再生磚和其他建材,用在北京建造的新建築上。它們多用于填充地基、建造非承重牆,或成為柏油路下面的路基部分。

在環球影城、溫榆河濕地公園的生态島、亮馬河景觀工程等大型項目中,都用到了這些再生制品。再生骨料還被消納在幾百處新建的公園裡,通過堆山造景,形成連綿的小山丘。

再生骨料

在2016年建設環球影城項目時,北京建工資源公司把建築垃圾的資源化生産線拉到工地,用後即拆,這在當時算是一個創舉。

為了驗證再生骨料能否用于回填,李爍和同事們在環球影城的北側開辟了“試驗田”,分别填墊了素土、再生還原土、素土搭配再生還原土、再生還原土搭配再生骨料、素土搭配碎石5種材料,進行碾壓對比實驗。

經過近兩個月的檢測,數據表明,再生還原土搭配再生骨料填墊的地塊承壓能力最強,達到160千帕以上。李爍說,“相當于一平方米的土地上疊加站立四五頭成年大象,再生材料完全滿足環球主題公園的高标準建設要求。”

北京市建築垃圾如何處理(北京海量建築垃圾何處去)2

北京建工資源公司展示的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綜合生産線。攝影/本刊記者 苑蘇文

李爍認為,再生骨料的承壓能力優于天然的素土,是因為在土壤内部形成了“骨架效應”。他說,“天然的素土顆粒小,一層層堆疊起來後會形成分層,層與層之間缺少抓力,在機械碾壓的過程中,層間容易受到擾動,有微小錯位,不夠密實。但再生骨料摻拌進回填土後,這些堅硬的‘小石子’會互相咬合起來,形成骨架,形成穩定的結構。”

實驗和論證過後,環球影城也成為北京首個用再生骨料回填地基的大型項目。

近五年,北京加快了拆除違法建築和棚戶區改造的速度。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工作辦公室(下稱專項辦)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2017年開始,按照全市統一安排,迅速推進的拆違行動産生的建築垃圾如何處置成了難題,“考慮到保護環境,這些垃圾不能簡單地填埋”。

據李爍介紹,在就地資源化處置方案之前,國内主流的資源化處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固定的處理廠,還有一種是移動破碎站,這兩種處理方式各有劣勢。比如固定處理廠,盡管處理能力大,環保标準高,建成後可以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但建設周期很長,“一個固定處理項目,從規劃選址、各項審批到最終建成,一般要消耗4年的時間”。這樣無法及時處理北京正在飛速推進的拆違和棚改行動中産生的大量建築垃圾。

另一種處置方式——即移動破碎站——是把工程機械拉到工地,加上油就可以粉碎建築垃圾。盡管這些小型機械靈活機動,但由于是露天作業,生産時會産生大量揚塵,而且沒有任何環保措施。

北京市建築垃圾如何處理(北京海量建築垃圾何處去)3

建築垃圾處置後的幾種産物。攝影/本刊記者 苑蘇文

“有些甚至是用開采礦山的碎石機改造的。” 李爍說,再者如今的建築垃圾成分複雜,小型機械隻能做到初級的篩選,難以應對混雜度高的垃圾。

業内專家表示,拆違中産生的建築垃圾也分“檔次”:第一類是開槽土,屬于素土,本身具有價值,可以直接賣給其他項目;第二類是混凝土的好料,直接粉碎後強度和硬度仍達标,也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第三類最難處理,就是包含磚瓦片的混合型建築垃圾,需要投入成本較大。如今,拆違行動提倡源頭減量和精細化拆除。

建立“用後即拆”的臨時生産線,可以加強混合型建築垃圾的處理能力。“每個城市都有大規模拆遷的過程,但不會總是在拆遷,在拆遷集中的地區建設這樣的生産線,等拆遷結束後,臨時項目可以拆除。”李爍說,基于這個想法,在朝陽孫河鄉他們試水了第一個臨時處置設施,這個設施由于不需要前期進行規劃選址,從敲定方案到建成投運隻用了4個月。

“就地消化”

孫河鄉的臨時垃圾處置設施,趕上了北京市試點建築垃圾現場資源化的“東風”。

當時,北京市住建委會同市相關委辦局,組織北京建工、首鋼、市政路橋等幾家大型建築企業,針對拆違、棚改、存量垃圾處理等幾類現場開展試點。而2017年5月開始試生産的朝陽區孫河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是首個建成的試點項目。

李爍介紹,孫河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毗鄰當時正建設的溫榆河公園,項目由一條臨時處置線、一條再生道路材料生産線和一條再生水泥制品生産線組成,建築垃圾通過破碎、篩分、分選等流程,超過九成的垃圾轉變為再生骨料和再生建材原材料,而這些再生材料建成了“北京綠肺”溫榆河公園的生态島、道路地基、透水鋪裝和人行步道。

2017年,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北京市市長陳吉甯等多位領導前往北京建工資源公司孫河項目調研,對這種創新的處置模式給予了高度肯定,指出要全力推廣,要為臨時的垃圾處理設施開辟綠色通道。

北京市建築垃圾如何處理(北京海量建築垃圾何處去)4

骨料制作的再生磚。攝影/本刊記者 苑蘇文

孫河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于2021年拆除,在運行的4年裡,其令超過100萬噸建築垃圾獲得“重生”。

建築垃圾“重生”後,政府也制定優惠政策,促進這些再生産品獲得使用。在建築行業,由于仍然更傾向于使用天然材料,在保證施工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再生建材首先在政府投資的項目中推廣。

在拆違的同時,北京新建了近500處口袋公園與城市森林,這些景觀中都有再生建材的參與。比如在大興區三太路的公園綠地,園林部門“堆山造景”,用再生骨料造成了連綿的坡,在這些“山坡”上覆蓋50厘米左右的土壤,就可種植花草和灌木,而在許多公園裡修建步道時,路肩也使用了再生骨料制作的砌塊。

北京市要求再生産品按工程指定部位替代使用,其中政府投資工程要求使用比例為10%,“目前已經出台标準,确定建築的非承重部位、圍擋圍牆和土地硬化都可以用再生建材”。

2018年4月,北京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築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的意見》正式實施,要求全市各區因地制宜,建設1至2個臨時性或半固定式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設施,待任務完成後拆除,相關部門将依法加快辦理手續。

意見還明确了處置費用,要求價格應在合同中明确,合同價格不高于現行建築垃圾處理費标準的150%,并納入項目拆除成本或項目建設成本中。

此外,意見還提出了資金支持與政策扶持。一是提出“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資金可用于支持各區違建拆除産生的建築廢棄物資源化處置與綜合利用費用支出;二是提出資源化處置企業可按照相關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多種選擇

北京市相關部門預測,“十四五”時期,全市建築垃圾産生量仍将維持高位,年産生量1.3億噸以上,其中約80%~85%為棄土,施工、拆除、裝修等其他建築垃圾占15%~20%。

建築垃圾要往何處去?根據規定,北京的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制定處理(治理)方案,明确垃圾産生量、處置(或利用)方式和清運工期,與有資質的運輸單位和處置場所簽訂三方合同,到城市管理部門備案。

對于建設單位,處理建築垃圾有多種選擇。北京建築垃圾處置設施實施許可制度,分為永久設施和臨時設施,永久設施需要取得規劃許可,納入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至2021年底已經投運4座,分别在大興龐各莊、石景山首鋼、朝陽高安屯和房山琉璃河,在建1座,在海澱大工村,每座設計處置能力100萬噸/年。

北京市建築垃圾如何處理(北京海量建築垃圾何處去)5

再生磚被敲開後,顯露出裡面的深紅色的骨料。攝影/本刊記者 苑蘇文

而對于臨時設施,按照住建部行業标準建設,需要規劃、生态環境部門同意,通常情況下有效期一年。截至2021年底,北京有臨時資源化處置設施98處,資源化處置能力8000萬噸/年。

據住建部門統計,2021年北京市進入資源化處置設施的建築垃圾共3980萬噸,這些建築垃圾被加工成12類再生建材,成品共2228萬噸,銷售了2105萬噸。

實際上,資源化處置的價格更加缺少“競争力”。盡管北京市鼓勵施工單位對建築垃圾實施就地處置和直接利用,但按照政府指導價,建築垃圾的填埋費用為30元/噸、資源化處置費用45元/噸。

在李爍看來,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的工藝更加複雜,因而成本更高。在流水線上,建築垃圾要經曆兩次破碎和多級篩分,并要經過兩次“振動風力分選機”的洗禮和人工挑選,将垃圾中的輕物質分離,最終才能産生還原土和再生骨料。

之所以涉及如此多道工序,是因為建築垃圾中不止包括泥土、磚瓦和混凝土,還混雜了大量塑料、木制品和保溫材質,還有一些有害物質,隻有複雜的綜合生産線才能處置。

“循環”起來

再生骨料在市場銷售,企業還可以再獲得利潤。但李爍認為,企業在前端處置方面仍是需要收取費用的。“建築垃圾是垃圾,并不是資源。”他說,目前在拆違和棚改中,垃圾處理費用多由政府支付,被稱為“補貼”,但他并不認同這種做法。

他認為,“政府對城市的環境有管理責任,我們企業幫助城市去解決問題,和保潔公司是相似的,所以我們收取的處置費用,本質上并不是補貼。”

“其實我們這個行業,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很難走到今天。”他坦言,垃圾處理企業依賴政府“補貼”的現狀,在邏輯上說不通,也不利于行業的發展。“實際上,未來如果要推動循環經濟和環保産業的發展,最重要的方向就是讓污染者付費。”他說,要找到建築垃圾的制造者或受益者,讓他們承擔環境成本,支付資源化利用的費用。

如果是政府在整合土地,李爍認為,那就可以先由政府墊付建築垃圾處置費,最終這個費用向受益者來收取。受益者包括土地開發商,如果土地建成公園,優化了周邊環境,帶動附近商業地段升值,那垃圾處理費用就向周邊開發商收取。

在李爍看來,與高昂的地價比起來,垃圾處理費微不足道。“每平方米建築面積産生的垃圾,真正要付費部分基本在半噸左右,成本才22.5元,如果換成畝的,每畝的垃圾處理費隻有1萬塊多錢,在北京每畝百萬級的地價裡隻算個零頭。”

他認為,找到産生者或受益人承擔成本,就可以解決政府财政付費“補貼”的問題,既減輕政府壓力,也能給企業足夠的動力,令循環經濟真正“循環”起來。

建築垃圾再生産品的社會接受度不高,也是資源化企業被政府推着前行,難以做強做大的一個障礙。“我們背負了許多其他建材企業不用背負的重擔。”李爍說,為了證明再生骨料的作用,公司曾在孫河項目修建了一段試驗道路,那條路消耗還原土1500噸、再生骨料700噸,路基和路床也都用的再生産品。

北京市建築垃圾如何處理(北京海量建築垃圾何處去)6

北京市懷柔大屯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現場。圖/受訪者提供

直到孫河臨時處置項目拆除,這條路共投入使用了40個月,第三方共進行了37項檢測,得到了171項檢測數據,結果顯示其各項指标均優于當前的二級公路相關國标要求。這項“自證”花費了百餘萬元。

李爍認為,這是由于保護環境的理念仍然有待普及。“盡管對再生産品,社會的接受程度逐年提升,但仍舊還未達到普遍接受,人們還是不習慣為保護環境買單。”

他說,即使再生産品定價比自然産品低,但作為新生事物,在市場上仍然沒有成為主流,人們仍舊青睐天然建材,即使後者的性能大幅超過了所需的功能,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事實上,在不少國家,有“在某個标準之下不允許使用天然材料”的政策,即可以用低層級材料解決的工程,禁止使用更高端的材料,以便更好地保證再生企業的市場。

李爍相信,總有一天,環保會成為“時髦”的事情,或是道德評價體系的一部分,“如果有人用再生産品,會得到尊敬”。

比如,最近他的公司接到了比利時駐華大使館的訂單,要為新建的樓制作再生貼面磚。以往的訂單都要求貼面磚表面做得光滑,與天然材料一緻,但比利時人卻提出把灰色的磚敲開,露出摻在裡面的紅色顆粒骨料。

“他們可能認為,這些凹凸不平、‘暴露’了再生材料的貼面磚,别有一番美感。”李爍說。

發于2022.8.1總第1054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标題:北京上億噸建築垃圾何處去

記者:苑蘇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