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Y的一個外省朋友,在聊天時提到在深圳很難聽到粵語,很多深圳本地人都不會粵語,覺得很可惜。

還有很多知乎上的提問:



以及一些微博的網友的習慣性提問:

所以,很多人一直認為,深圳本地語言是粵語,深圳人怎麼可以不會粵語!不光是外省朋友,一些年紀小點的自己友都誤以為所有深圳人的母語是粵語。
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深圳一直以來就是一個混語區,客家話、粵語、潮汕話等等語言同時存在的神奇地方。
身處廣府區,但其實很多深圳人是客家人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對深圳有很大的誤解,認為深圳本地語言就該是粵語。所以很多鍵盤俠會認為,本地人都不會說粵語了,深圳對文化傳承不到位:深圳文化沙漠石錘!
深圳人真是跳進珠江都洗不清委屈了。
從地理的角度看,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通常被劃分到廣府地區,而身邊又有香港、東莞、廣州這類粵語文化強勢地區環繞着,也難怪很多外省朋友會直覺認為深圳的本地語是粵語。

▲廣府、客家、潮汕地區劃分圖,圖源網絡
而從人口構成來說,深圳本地人中,人數最多卻是客家人,根據《寶安縣志》記載,在改革開放前的深圳,56%的客家人,42%的廣府人,以及其餘少量的潮汕人、疍家人等。
實際上,這個數據存在争議,也有一種說法是1979年前寶安縣的土著居民約有30萬左右,廣府人占超15萬,客家人口接近15萬。
但無論如何,客家人和廣府人都是這個地方最“土著”的本地人。

這種存在争議的人口結構是怎麼形成的呢?那還得從古時候說起。
最早一批占領深圳的是廣府人。他們從秦漢開始陸續遷入,在兩宋時期大量湧入。北宋末期後,廣府族群形成今廣九鐵路深港段以西的地帶。所以最開始的深圳是廣府話行天下。
而到了清初,朝廷為了防止沿海居民助力台灣“反清複明”,便把深圳、香港(以前的香港算在深圳的範圍内)兩次遷界,緻使該地人口僅剩兩千人。
為了讓新安縣(深圳古稱)再次繁華起來,朝廷實行了吸引人口遷移的新政,周邊的梅州(古稱嘉應州)、惠州、潮州等城市的客家人進入新安縣。
而經過了漫長的演變,客家人口逐漸龐大起來,逐漸與原住民相融,成為新的原住民。
深圳人會說的語言多到你想不到實際上,當你遇見一個深圳本地人,他脫口而出的話,可能并不是你熟悉的“撲街”,而可能是“老領屎”,或者是其他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語言。

▲深圳本地方言圖 圖源網絡
深圳本地包含的方言多到你想象不到,其涉及的地方語言包括:客家話、粵語、圍頭話、大鵬軍語、南頭話、粘米話等等。

▲《寶安縣志》資料 圖源網絡
可以說,深圳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移民城市,曾經的那個小小漁村容納了近十種地方語言。




▲服務大廳的人性化設置 圖源水印
因此,也不驚訝于深圳行政服務大廳設置多語種的窗口,為市民服務的人性化行為了。
同時也因為語言種類過多,難以快速地交談和工作,“普通話”逐漸成為深圳的主宰語言。
根據2018年深圳年鑒,深圳戶籍人口遠遠低于非戶籍人口:常住戶籍人口為436.72萬,常住非戶籍人口達818.11萬,後者是前者的兩倍。

這也難怪會有人說,深圳的本地語言是普通話了。
地方語言的保護一直是大難題,一方面為了更好地工作、對外要好好學習普通話,一方面自己的本土語言也面臨式微的危機。如何平衡兩者間的度,讓雙方共赢,那就是難上加難了。
世上安得兩全法“深圳本地語言是粵語”這個的确是一種刻闆印象造成的誤解。而“廣東人一定會粵語”也是同種思維定式下的誤會。一個地方不可能存在絕對統一的語言。存在着多彩且差異化的地方語言,才是這個城市滿含魅力的一面。

毫無疑問的,有很多深圳人一直焦慮于本土語言文化的流失,也很讨厭被不了解的人稱為“文化沙漠”。但這可能也是一種急速經濟發展的價值交換吧。
但難道這世上就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各位自己友,
你們還聽說過什麼令人驚奇的城市誤解?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補充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