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麻雀,估計七八十年代的農村人,都會對它特别熟悉,那時在農村,麻雀數量衆多,院子裡、樹冠裡、牆頭上,到處都是麻雀的身影,夏季它們将巢安在屋檐下,叽叽喳喳,跳來跳去,作物成熟的田野裡,一個石頭砸過去,黑壓壓的飛起一片,冬季幹枯的枝頭上一個個像絨球,縮着小腦袋依偎在一起,要知道在建國初期它還是人人喊打的家雀,為何現在成為“三有”動物了?它是益鳥嗎?
估計當年很多朋友都在夏季掏過它的窩吧?然後用大馍或者麥蛾子喂食,這也是當年夏季小孩子最流行的活動,盛夏的傍晚,用彈弓朝着楊樹冠頭射殺麻雀,吓的成群麻雀四散紛飛;冬天大雪過後,用一根木棍支撐一個竹篩子,下面放些糧食,躲在門後面,木棍系在繩子上,手牽着繩子小心翼翼的罩麻雀,可以說麻雀承載着很多人的回憶。
麻雀曾是農村“四害”之一,因為當年糧食産量低,人們吃飯是最大問題,對糧食一粒都舍不得浪費,而麻雀卻總在作物成熟的階段,黑壓壓的來到田裡吃食谷物,讓農民深為痛心,曾有人統計一隻麻雀一年可以吃10斤糧食,這才讓麻雀同老鼠、蒼蠅、蚊子共同列為農村四害,人們奔走捕殺,一時麻雀被獵殺20億隻,差點被滅絕。
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麻雀捕殺後,糧食并沒有相應的增産,反而産量更低了,有人觀察發現,麻雀是一種雜食性的鳥類,夏季、秋季以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為食,而繁殖時主要捕捉為害禾本科植物的害蟲喂雛,由于它繁殖力驚人,一對麻雀整個夏季至少可以孵化12隻麻雀,所以吃食為害禾本科作物害蟲的數量巨大,有利于禾本科作物的豐産,而其它時間主要吃食草籽及昆蟲,也就是說它的利大于弊,屬于益鳥。
可是它又為什麼成為“三有”動物的呢?
麻雀是雀科麻雀屬27種小型鳥類的統稱,我國占5種,當年麻雀數量的急劇減少,甚至達到滅絕的地步,我國為了快速恢複種群數量,當年從蘇聯進口了大量麻雀,從而為麻雀數量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所以現在看到的麻雀,多是進口的麻雀,所以為了保護這種雀科鳥類,必須實行保護,從而延續它的發展,不至于成為瀕臨滅絕動物。
再者,任何動物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在生态系統中各自扮演着獨特的角色,這也是物種多樣性卻數量保持平衡的主要原因,就像以前麻雀被大量捕殺,作物害蟲因為缺少天敵而大肆繁殖,造成作物減産一樣,麻雀也是如此,為了不讓它在食物鍊上消失,必須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這才加入了“三有”動物名列。
就在今年6月份,呼和浩特有四個人為吃野味,用彈弓一次捕殺119隻麻雀,經鑒定為樹麻雀,由于四人認罪良好,日前檢察院最後判定一次性繳納野生動物捕殺賠償款35700元,一隻價值300元,這也給所有人提個醒,野生動物不得捕殺,再想向以前那樣任意吃食野生動物,等待的不僅僅是罰款,還有牢獄之災。
綜上,以前農村人人喊打的麻雀,如今成為“三有”動物,這是人們以前對它誤解,它的生态、科學和社會價值也是其它動物不能代替的,所以加入“三有”動物實至名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