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佳山水 古今推富春
——元 · 吳桓贊
黃公望(1269-1354)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陸堅,又名靜堅,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癡道人、井西老人和淨墅等。
關于他名與字的來曆,頗有趣味。因黃公望父親得子後,友人來賀,說:“黃公望子久矣!”,因而黃父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蘇常熟人。一說浙江平陽人,因他的《山居圖》自題落款為“大癡道人平陽黃公望”。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後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黃公望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後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绛兩種面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畫史将他與吳鎮、倪瓒、王蒙合稱元四家。
黃公望的山水畫,很多創作于70歲以後,在富春江畔創作的《富春山居圖》,用水墨技法描繪中國南方富春江一帶的秋天景色。在構思時,他跑遍了春江兩岸,用六、七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
他在創作風格上主張學習前人,并提出見到好山好水就随時寫生,不被動繪畫創作,他"為藝術而藝術"的迷狂心态,值得後人學習。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紙本33cm*636.9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溫馨提示:建議手機橫屏觀看效果最佳
長卷書法内容注釋
釋文:
大癡畫卷,予所見若檇李項氏家藏《沙碛圖》,長不及三尺,婁江王氏《江山萬裡圖》,可盈丈,筆意頺然,不似真迹。唯此卷規摹董、巨,天真爛漫,複極精能,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是生平最得意筆。憶在長安,每朝參之隙,徵逐周台幕,請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頃奉使三湘,取道泾裡,友人華中翰為予和會,獲購此圖,藏之畫禅室中,與摩诘《雪江圖》共相映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丙申十月七日,書于龍華浦舟中,董其昌。
康熙年間,皇宮内府得黃子久《山居圖》一幅,深藏内府。乾隆時,乾隆檢賞内府藏畫,鑒認《山居圖》即《富春山居圖》,确認為子久真迹,不過少“富春”二字而已,并加蓋“禦覽”寶印。不久,有人進獻《富春山居圖》,乾隆甚異,将此二畫并驗,意謂進獻之《富春山居圖》系僞品,即命東閣大學士吏部尚書梁詩正書貶語于此卷上,
其書雲(釋文):
“世傳《富春山居圖》為黃子久畫卷之冠,昨年得其圖者,有董香光鑒跋,時方謂《富春圖》别為一卷,屢題寄意後,于沈德潛文中,知其流落人間,蔗幾一遇為快。丙寅冬或以此書畫求售者多名賢真迹,則此卷在焉,上有沈、文、王、鄒、董五跋,德潛所睹者是也,因此二卷并觀,始悟舊藏印富春山居真迹,其題簽偶遺‘富春’二字,局之似為二圖者實誤甚矣。鑒别之難也,至董跋二卷、一字不易,而此圖筆尤弱,其為僞鼎無疑,唯畫格秀潤可喜,亦如雙鈎,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因并所售以二千金留之,俟續入《石渠寶笈》,因為辨說,識諸舊卷,而記其颠末與此。俾知餘市駿雅懷,不同于侈收藏之富者,适成為葉公之好耳。乾隆禦識。”
釋 文:
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于南樓授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劄,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着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銳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歇節前一日,大癡學人書于雲間夏氏知止堂。
釋 文:
大癡黃翁在勝國時,以山水馳聲東南。其博學,惜為畫所掩。所至三教之人,雜然問難,翁論辯其間,風神竦逸,口如懸河。今觀其畫,亦可想見其标緻。墨法筆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風韻中來。後尚有一時名輩題跋,歲久脫去,獨此畫無恙。豈翁在仙之靈,而有所護持耶?舊在餘所,既失之;今節推樊公重購而得,又豈翁擇人而陰授之耶?節推莅吾蘇文章政事,着為名流;雅好翁筆,特因其人品可尚,不然,時豈無塗朱抹綠者?其水墨淡淡,安足緻節推之重。如此,翁之畫亦未必期後世之識,後世自不無楊子雲也。噫,以畫名家者,亦須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則畫亦高,古人論書法亦然。
釋 文:
右大癡長卷,昔在石田先生處。既失去,乃想象為之,逐還舊觀,為吾蘇節推樊公得之,是成化丁未歲也。至弘治改元,節推公複得此本,誠可謂之合璧矣。今又為吾思重所得,豈石田所謂擇其人而授之者耶。思重來南京,出二卷相示,為題其後。
釋 文:
隆慶辛未中秋後三日,敬觀于梁溪談氏澄懷閣。太原王稀登;百谷閱後四十二日,周天球在天籁堂,得并觀二卷者彌日。
釋 文:
餘生平喜畫,師子久。每對知者論子久畫,畫中之右軍也,聖矣;至若富春山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海内賞鑒家,願望一見不可得。餘辱問卿知,凡再三見,竊幸之矣。問卿何緣,乃與之周旋數十載,置之枕籍,以卧以起;陳之座右,以食以飲。倦為之爽,悶為之歡,醉為之醒。家有雲起樓,山有秋水庵,夫以據一邑之勝矣。溪山之外,别具溪山,圖畫之中,更添圖畫。且也名花繞屋,名酒盈樽,名書、名畫、名玉、名銅環而拱一富春圖。嘗聞天上有富貴神仙,豈勝是耶?又聞子久當年,元是仙人,故遺此迹與問卿遊戲耶?
釋 文:
國變時,問卿一無所問,獨徒跣而攜此卷,嗟乎。此不第情好寄之,直性命徇之矣。彼五嶽有真形圖,而富春亦有之,可異也;當年此圖畫與僧無用追随,問卿護持此卷者,亦是一僧,可異也;庚寅畫畫,題畫人來又适庚寅,可異也。雖然,餘欲加一轉語焉。繪畫,小道耳,巧取豪奪,何必早記,載之記中也。東坡不雲乎:“冰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記東西。”問卿目空一世,胸絕纖塵,乃時移事遷,感慨系之,豈愛根猶未割耶?龐居士不雲乎:“但願空諸所有,不欲實諸所無。”嗟乎!餘言亦太饒舌矣!野老鄒之麟識。
釋 文:
黃子久《富春山居圖》系紙本,長尺許,闊三丈餘,寫付無用和尚者,起至正七年,成至正十年。未成時,恐人巧取豪敚,先書無用本号,後綴成立,見子久跋語中。後有沈石田、文文水、王百榖、董思白、鄒衣白五跋。其元人及明初人跋,歸石田時已經脫落矣。按子久於元四大家中為冠,而此卷又為生平神來之筆,比之右軍蘭亭不虛也。入國朝,歸高江村詹事,詹事以六百金收之後歸王俨齋司農,亦如其直。司農沒,仆人挾之來蘇,逾月無售者,旋轉之維揚矣,計詹事、司農品地聲勢,極一時之盛。今不三四十年,如春花飄零,雲煙解散,而山人筆墨長留人世間,洵穠華難久而漠寂者多味外味也。雍正戊申觀於黃鹂坊某氏,時六月二日。
戊申歲,於黃鹂坊某氏閱黃子久《富春山居圖》,時俨齋王司農家人持卷求售,索直千金。吳中無大力者,将之維揚,後亦不知所之矣。乙卯秋,予寓京師,程子蒓江于安氏借得此卷,邀予往觀,不啻重其故友也。書在明白為白石翁物,後歸樊節推,最後歸吳明卿。入國朝後,歸高江村,後歸王俨齋,迄今在三韓安氏。予既奇前賢名迹流傳人代,若有鬼物呵護,其間又以文人學士不能有之,而為之主者惟侈寶玩之多、賈直之重以為豪舉,此卷亦未為得所也。後有如白石翁者,或更當歸之。右沈德潛二跋。乾隆丙午仲冬月。臣金士松奉勅補書。
釋 文:
此石渠寶笈次等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乃安岐舊物。沈德潛所為兩跋。自明沈周至本朝高士奇。王鴻緒。所珍藏歎賞者。及歸天府。以校石渠舊藏富春山居圖。始知公望真迹。久登秘籍。是卷特仿本之佳者耳。夫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其境地相遠。淆于流别者。更何足道。若沈周以下。皆數百年來所稱賞鑒家。而此幅又緻佳本。當其贊美題識。流傳珍弆。固自以為人世希有壯觀。而不知一邱一壑之勝。不足與語岱嵩溟渤之境。一吟一詠之美。不足與入禮樂文章之府也。至伏讀禦制題公望真迹記。因一事獲三益。觸類于出治用人。即古人一筆墨之妙。而觀其通。見其大。蓋無在非精義要道之發。以公望之靈思神筆。具仰睿賞之有真。而即此規仿精良者。亦登次等。道無棄材。義有差等。仍命書沈德潛兩跋于是卷末。更征化裁含覆之廣大也夫。臣梁國治。臣劉墉。臣曹文埴。臣彭元瑞。臣王傑。臣金士松。臣董诰。拜手稽首恭跋。臣金士松敬書。
臨池學書,學無止境
溫馨提示:本期資料編選自互聯網,僅供公益欣賞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