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戰國曆史比較了解的朋友應該聽說過一個詞:戰國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不過有人感到奇怪的是,戰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戰亂最多的時代之一,自然是名将輩出,将星璀璨。那麼“戰國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根據現在已知的史料和文獻,南北朝以前并沒有麼“戰國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說法。比如在司馬遷的《史記》裡,白起和王翦在《白起王翦列傳》,廉頗在《廉頗蔺相如列傳》,李牧的傳記附在《廉頗蔺相如列傳》裡,司馬遷從來沒有将這四人并提。
天監元年(502年),南齊遠方宗室蕭衍篡奪皇位,建立了南朝的第三個王朝——南梁,是為梁武帝。梁武帝本人的文化水平非常高,登基後大力推動南梁的文化發展。因此南朝梁文化鼎盛,出現了很多承上啟下的文化著作和文化巨匠,南梁給事中周興嗣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非常重視文化建設,所以蕭衍也很重視對皇族的教育。但問題是當時社會沒有特别好的啟蒙讀物,而沒有啟蒙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于是梁武帝命人從大書法家的石碑上拓下了不重複的一千個字,用這一千個字來當皇族的啟蒙教材,這樣既可以教識字,又可以書法開蒙。
但一千個不重複的字一個一個單講實在太枯燥,梁武帝就想把這一千個字寫成一篇可以朗朗上口的文章,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周興嗣(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而周興嗣也沒有辜負梁武帝的期望,用了一夜就完成了任務,而任務成果就是傳承至今的文化瑰寶《千字文》。
因為所用的一千個字都是事前固定的,所以《千字文》的很多内容有點強行湊字的意思。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八個字在《千字文》裡就被編成了“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後世便以此得出了“戰國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的說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