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傳承了上千年的文化,上墳更是延續了無數年的風俗文化。
在生活中,死亡是一個人必須要面對的一個事情,他是生命的終結,卻也有可能是生命的開始。從古至今,人們都對死亡十分關注,同時,人們也在引發着人類對另一個世界的思考和聯想!
而作為祭祀文化的重要儀式之一,上墳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地方每年都要上很多次墳,以此來表示對已故親人的緬懷!尤其是在清明時節,更是去先祖墳地祭拜的重要節日。
清明上墳既然是重要的祭祀文化,自然有着很多的規矩。
首先是上墳的穿着。古人對此十分重視,即便是到了現在,也依舊是如此。在人們看來上墳時候的着裝以素淡為主。
其次,在去往祭拜祖宗的路途中的時候,一家人一定是要嚴格而肅穆的,長輩需要走在前面,而後輩走在後面,以示長幼尊卑有序。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莊重肅穆,不要在去祭奠老祖宗的時候說說笑笑,這是對已故先人最起碼的尊重!
第三,便是人們在為祖先的墳茔添土的時候,千萬不要用鐵鍬拍打墳茔,因為這樣是對祖先的不敬。還有需要注意的是,鏟土的時候,需要從左右兩邊開始鏟,切記從墳前、墳後開始鏟,從前面鏟寓意着斷了前程,從後面鏟有斷了後代的說法。
第四,千萬不要吃祭祀先人的食物,祭祀先人的時候,我們都會帶上很多貢品,但是即使肚子再餓也不能偷偷去吃,要先讓先人品嘗。有些地方,在家裡供奉神靈或者祖先,祭祀過後,會讓後代都吃一點貢品,這樣先人們就會保佑一家人安康。
上墳的規矩,其實遠不止這些,畢竟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盡管風俗不同,但各地祭祀先祖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對先人的敬重和對先人的依賴和懷念。
清明上墳的時候,除了這些規矩之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上墳。
第一種是嫁出去的女兒。在我們這裡,已經出嫁的女兒是不需要上墳的,除非是家中隻有女兒,沒有兒子的。主要是因為古代人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閨女,就不屬于本家的人了。所以,也就不必要給老人們上墳了。但是,随着時代的發展,現在大家也都很少遵循女子不必上墳祭奠的說法了。
第二種是孕婦。孕婦身體較弱,再有便是腹中的小孩子畢竟還沒有成型,按照老人們的說法,小孩子的三魂七魄都不全,所以孕婦不适合上墳,主要害怕對孕婦和孩子産生不好的影響。
第三種是孩童。孩童時期,身體比較弱,按照老人的說法是害怕陰氣太重。其實還是因為,孩子太小,而一般我們的安葬祖先的地方又是遠離塵嚣的地方,所以不适合孩子去。
第四種是改嫁的女子。改嫁的女子已經不屬于這家人了,自然不需要再去人家的家中上墳了。
第五種是女婿。俗話說“女婿上墳,有辱先人”,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如果家中女婿上墳,就說明家裡沒有兒子,也就是古人說得無後。所以,古人才說女婿上墳,有辱先人。
孔子曾說“不語怪力亂神”,但卻主張祭祀。清明時節的祭祀上墳活動,其實不僅僅是一種祭祀,因為畢竟如果僅僅是祭祀活動,清明節也不會成為和春節并列的四大節日之一。
清明節的這些風俗,是蘊藏着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人們在這一天,無論是身在何處,他們一定會在清明這天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先人的敬重和對先人的緬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