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在《讀懂一本書》中闡釋了一個觀點:會讀書,才能改變生活。他自己認為自己從來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曾經認為“讀書很苦”。
可是最終卻因讀書結緣講書,創建樊登讀書會,幫助百萬人養成閱讀好習慣。
01 樊登是如何愛上讀書的樊登的父親是一位數學教授,受父親影響,樊登從小就閱讀與數理化相關的書籍,枯燥無趣的讀書方式一度令樊登将讀書和考試視為生命中最大的“敵人”。
研究生畢業後的樊登進入了央視,因工作與房貸的雙重壓力,樊登拿起了《論語》。而“君子謀道而不謀食”令樊登豁然開朗,讀完這本書後不僅令他心态平和,而且想着要去追求點什麼。
從這裡可以看出,讀書并不是一個天生的好習慣,而是因為某個瞬間或某句話而警醒,也可以說一本讀,一句話成了絕大部分問題的出口。
所以說當我們迷茫和焦慮,無助,甚至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好時,不妨從讀書開始緩解,通過長期大量的閱讀,你想要的答案都會出現。
02 讀書給予我們生活的勇氣讀書使人明智,說的還真對。樊登也是從讀書這個愛好開始,一步步走了拆書,講PPT,講書的道路,将更多知識通書的多元化形式帶給更多的人群,也給了更多生活的勇氣。
而讀書也會令一個人充滿了力量和使命感,因為當你一個人讀書時汲取的是知識,當一群人讀書人,分享的是知識,這種分享也令充滿了挑戰與責任感。當越多越多的人因讀書而凝聚一塊時,就上升到一個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高度。
同時讀書的目的也由純粹愛好,慢慢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讀書帶給我們最大的勇氣與改變。
03 讀書帶給我們自身的改變随着我們對閱讀、知識的需求越來越高,讀書效率也成了首要的問題。那些“讀書無用說”,僅僅是因為在速讀和快餐閱讀下很快就忘記了。
這隻說明讀書的方式與方法出了問題,而真正沉浸式閱讀帶給我們的改變是巨大的,比如因為讀書而得到的3個方面的改觀:
1、讀書解決了心态的問題,讀書使焦慮與胡思亂想逐漸減少,因為讀書令我們明白了焦慮與胡思亂想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從根源去掌控自己的情緒;
2、讀書使我們養成了自律性,比如每天讀書,定期輸出,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自律的堅持;
3、讀書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人總要有點理想與愛好,去支撐自己相信這個世界依舊美好,即使生活本身殘酷,也不會動搖自己的美麗的初心。
04 如何去正确的讀書我曾經陷入一個誤區,以為完成比完美重要,其實并不絕對。正确讀一本書并不是完成就是結果,而是以下這3點讀書感受:
1、“不太舒服”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進步,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也不能一直停留在自己閱讀的“舒适區”裡,要适當的跳出去,接受一些自己能力之外的書,進步會更大;
2、讀書筆記比讀書更重要,讀書筆記可以用手寫劃重點,也可以摘抄,但更好的方式是讀完書後繪制思維導圖,這樣會更好的複盤知識;
3、讀書是一輩子的事,别指望一時半會的讀書能帶來什麼實際的益處,讀書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樊登始終堅信: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與挫折,總能在一本書的指引着砥砺前行。
我們應該相信,即使讀書使我們不能影響世界,但起碼我們能夠影響自己,影響身邊的人,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