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父母對孩子的監督和教育

父母對孩子的監督和教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03:34:43

父母對孩子的監督和教育?大家好,我是扈俊麗一個陪媽媽們科學育兒的家庭教育創業者,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父母對孩子的監督和教育?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父母對孩子的監督和教育(父母的指導)1

父母對孩子的監督和教育

大家好,我是扈俊麗。

一個陪媽媽們科學育兒的家庭教育創業者。

專注家庭教育7年,既有理論,又有實操。

所有的原創文章,皆出自我在養育自己的孩子和服務其他孩子和家長的實際中所獲,是理論與實際相互驗證和結合後所得。

這是第187篇家庭教育文章:父母的“指導”,破壞了孩子的自我和興趣。

以下為文章正文。


早上,我會去樓下運動。

運動的地方,有一些器械,常有大人帶着孩子玩耍。

自然的,就會看到很多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互動。

昨天早上來了一對父女。

女兒4、5歲,爬起了杆子,爸爸坐在椅子上看手機。

女兒爬了一會兒,叫爸爸,讓他看自己爬。

爸爸把目光從手機上移開,轉到女兒身上。

看了一眼,爸爸指導起女兒,先這樣再那樣,手要怎麼樣,腳要怎樣。

女兒聽到爸爸的話,從杆子上下來,不爬了。

爸爸說,你怎麼不爬了。

女兒沒吭聲,走到另一個架子上,準備爬架子。

爬到第3層,孩子左腳往上試着踩了一下,然後又放回原來的位置,停了下來。

也許是有點恐高;

也許是自己在做心理建設,還要不要繼續往上;

也許是試了一下,覺得再往上有點困難;

也許是感受一下高處的視野、高處的風;

也許是回味剛才攀爬的曆程、經驗;

也許是内心在體會自己攀爬技術真厲害……

具體是哪一種,不知道。

看着女兒不動了,爸爸說,左手先上去,抓緊,再換右手,手抓牢,左腳踩上去,踩穩了,右腳再上去。

孩子聽到爸爸的話,從架子上下來,又看向了别的地方。

這樣的情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無數,也許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也許是發生在我們鄰居、親戚、朋友身上。

這個場景中,可說的東西特别多,今天隻想說說親子互動中,父母的回應對孩子的影響。

小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

他們既需要父母的目光放在他們身上,但又不希望父母把目光“射入”他們體内。

什麼意思呢?

就是他們希望在自己玩耍時,父母是關注自己的;

但又不能關注過量。

不關注他,他會覺得在父母心中沒有地位,與父母沒有連接上,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這會讓他們沒有安全感;

關注過量,又會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意志、想法的“入侵”,破壞他們的自我,甚至失去自我。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關系。

所以,當爸爸刷手機沒有看女兒時,女兒會呼叫爸爸,關注她;

而當爸爸給了孩子關注,開始“指導”的時候,孩子又馬上終止了這件事情,因為她感受到了“威脅”,來自爸爸意志的威脅。

爸爸的經驗指導,是爸爸的想法、意志,并不是她的。

如果照着爸爸的指導做,就會讓她失去爬杆的體驗,失去爬竿過程中自己的心路曆程,失去了她自己。

因此,她為了保全自己,隻得停下來這個行為,這樣,爸爸的意志就不會進入她的體驗過程。

這樣的互動方式,在我們的家庭中占據着很大比例,也由此帶來一個問題:

很多孩子一開始對某件事情非常感興趣,但父母急于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急于讓孩子取得成果,因此給了孩子很多的“好心指導”。

然而,這些好心指導,最終終止了孩子的興趣。

那麼這個關注的度該如何把握呢?

大原則是,父母少說話,少指導,少傳授經驗,多用目光、肢體動作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注和支持。

微笑的面容、鼓勵的目光、豎起的拇指、暖心的擁抱等,既能傳遞給孩子溫暖,又能給孩子帶去勇氣,也不會給孩子帶去摧毀自我的威脅。

同時父母的這些肢體表情、肢體動作,反映出父母本身是一個内心平和的人,這本身就會讓孩子覺得安心。

如果一定要用語言的時候,奉行,少說,少指導,說正面的話,以分享交流方式進行,給孩子的體驗留下空間。

因為對孩子而言,親自體驗的過程,正是自己成長、發展、學習的曆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将這些體驗納入自己自我中,他的自我也會慢慢建立起來,這是他這個人的核心。

而他人的指導,并不是他親自得來的,如果硬塞給他,會被他的自我視作外來入侵者,拒之門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