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何人?
孟子的母親,相傳仉(Zhang)氏,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晉國人,以教子有方而著稱。孟子三歲喪父,靠母親獨自養大成人,并成為後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亞聖,孟母也因此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教子佳話。
孟母一生勤儉節約,含辛茹苦,堅守志節,在中國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傳頌着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頌;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精忠報國”嶽飛的母親嶽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列為母親的典範,号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位居“賢良三母”之首。
孟母去世後,與孟父合葬于鄒城北25裡的馬鞍山麓。後人認為孟子成名,皆因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
孟子何許人也?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能成為“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親。
孟母是位偉大的女性,她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于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不僅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自己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傳頌地母親典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胎教”之說也由來已久。據說周文王的母親妊娠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周成王的母親懷孕期間,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居不倨,雖怒不罵。孟母深深體會到“胎教”的重要,她說:“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韓詩外傳》
孟子的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抛别嬌妻稚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不料三年後客死他鄉,從此孟母帶着孟子開始了艱難坎坷的人生之路。
她不僅憑着自己的雙手豐衣足食,更以自己的言傳身教,教化孟子,并注意環境對孟子的影響,為此留傳下“孟母三遷”的佳話。
【孟母三遷】
孟家原住的馬鞍山下的山村,山麓墳瑩處處,兒童常在此追逐嬉戲,不時會看到喪葬情形。孟子等孩子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個環境不利于孟子成長,于是孟家母子就從凫村遷到了十裡外的廟戶營村。
而這裡是一個交易集市,每逢集日,附近的百姓們便手提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産來到集市交易。人們的讨價還價聲、叫賣聲不絕于耳,這喧嚣熱鬧對孩子來說頗有吸引力。長此以往,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學會了锱铢必較的模樣。對此孟母忐忑不安,她不屑于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于是再次搬遷,把家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
雖然房子破舊不堪,但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地氣韻,從容地風範,優雅地舉止與循規蹈矩地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内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她由衷地發出感歎。于是,孟母帶着兒子安安心心地定居了下來。
【斷杼教子】
孟母認為,人做事必須要有恒心、要有毅力,一旦确定目标,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她深知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貪玩毛病。
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了半天。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織成的一段錦絹咔嗒咔嗒,攔腰剪成兩段,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甯,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于禍患,今後永遠就隻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麼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糧食呢?”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辍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地鮮明印象,從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
【孟母教子】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風氣蓬勃發展,諸子百家争奇鬥豔,使人眼花缭亂,不知如何選擇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堅決地主張,無視于老莊的玄虛,不屑于楊朱的功利,惟獨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親自尋尋覓覓,終于在孔門諸子中為孟子找到啟蒙老師。
當時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正在曲阜設館教授六藝,遠近學子紛紛負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歲時,在孟母的鼓勵下,由鄒城來到了曲阜。從此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子思對孟子青睐有加,對左右說:“孟孺子性樂仁義,言稱堯舜,世所稀有也。”從此孟子在子思門下埋頭讀了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終于繼承了孔子的衣缽。
【勸導孟子】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即使在成親之後,夫婦相處之道,還得煩勞孟母為他操心。《列女傳》記載:孟子妻獨自在家時,箕踞而坐(古時一種無理坐姿),孟子見後勃然不悅,妻子認為丈夫太過見外,就求婆婆解說。長期以來,孟子對自己的妻子總是不滿,認為她太過倨傲,竟有意休妻。孟母對兒子曉以大義:“夫禮,将入門,問孰存,所以緻敬也。将上堂,聲心揚,所以戒人也。将入戶,視必下,所以恐見人過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視之,是汝非禮也,非婦無禮也。”孟子深感自己孟浪,于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和樂相處如初。
孟母一生操勞,身體十分硬朗,對于孟子的照顧及督教也毫不放松,除了孟子周遊列國那一段時日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為了奉養老母,擔任齊國一個消閑的教授職務,而不忍遠離故國謀求更大的發展。在齊國,孟子多次向當政者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鐘來酬謝孟子,但卻不肯積極地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對此,孟子如是說:“君子稱身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孟子不貪榮祿,他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孟子遠遊】
孟子曾想去宋國,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悠忽三十年歲月過去了,孟母已經年老,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長籲短歎,悶悶不樂,孟母問明原因,又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故有閨内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三言兩語就把孟子心中的積慮一掃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可惜就在兒子揚眉吐氣的時候,孟母卻一瞑不視,在歸葬故鄉馬鞍山時,過去的鄉鄰争相在路旁祭奠,極盡哀思。如今在山東省鄒城縣北二十裡的馬鞍山麓,還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曆代都有石刻頌揚她的堅貞志節與慈母風範,并建有孟母祠。
【結語】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于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熏陶,并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緻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兒子的前程。
對于孩子的教育成長,今人遠不及古人也!
國家的未來在于孩子,民族的未來則在于母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