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昶逸?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昶逸的意思。單從詞語上看,或許有些費解,但如果拆開來說,就會比較明了。
昶
chang
“昶”在古籍中主要有兩種意思,一則明久,一則通達。竊認為,兩種意思亦是兩個層面,明久為具象,通達乃升華,先有明久而後通達,方得“昶”之奧秘。
《玉篇·日部》:“昶,明久。”
“昶”的意思是白天時間長,可引為光明、磊落,代表的是個人自身的修養。
《文選·嵇康·琴賦》:“雅昶唐堯,終詠微子。”又唐代李善注解:“達則兼善天下,無不通暢,故謂之暢。昶與暢同。”
這裡“昶”的意思則是舒張、通達,通 “暢”。
其實,不論是哪一層面的意思,儒家都已經對“昶”做過很深的解讀,并運用到他們的學術主張中。
《禮記·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而又能深入細緻精妙之處,洞察一切而又能奉行中庸之道。
誠然,德是實現“昶”的基本要求,是君子一生行事的準則。有德者,方能光明磊落,才可稱“昶”。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因此,實現“昶”,還得突破“德”,上升到兼善天下的通達。光有德行而不作為是不夠的,要有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逸
yi
較“昶”而言,“逸”的解釋就多了,但不外乎閑适、隐逸、散亡與美好等意思。
唐皎然《詩式·辨體》:“體格閑放曰逸。”
“逸”的意思是超逸、閑放。
謝靈運《會吟行》:“東方就旅逸,梁鴻去桑梓。”
“逸”的意思是隐遁、隐居。
曹植《七啟》:“忽蹑景而輕骛,逸奔骥而超遺風。”
“逸”的意思是超過、超越。
唐柳宗元《武功縣丞廳壁記》:“凡官署舊記壁壞文逸,而未克繼之者。”
“逸”的意思是散失。
《漢書·揚雄傳上》:“初累棄彼虙妃兮,更思瑤台之逸女。”
“逸”的意思是美麗的,喻指美好。
很明顯,“逸”與“昶”不太一樣,它更偏向道家,從上面的釋義中可見一斑。
“逸”是一種從有到無,又從無到滿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的,就像道家主張的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辟涵括,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
“逸”還是一種清靜無為的人生态度,或閑放,或隐逸,或逍遙。
“是願化身為鵬,扶搖直上九萬裡,絕雲氣,負青天,遊無窮。” 莊子在《逍遙遊》中借助鲲鵬表明了他對萬物“無為”的超然态度。但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以逸待勞。
無為可能會面臨着暫時失去,但失去是為了更好地有為,更好地作為。這不僅是潇灑曠達,更是一種智慧。
誠然,“逸”者,有着更寬廣高遠的眼光,高瞻遠矚,由近及遠。雖然他們追求自然無為,但他們不是消極避世的一類人,他們懂得享受生活,懂得如何追求更遠大的理想,追求更深層的價值。
讀懂了道家的主張,我們大緻也就讀懂了“逸”。
昶逸
chang yi
現在,我們就可以來總結開頭的那個問題。要給昶逸下一個什麼樣的定義?
昶自通明,逸法自然。
昶逸既是一種生活态度,更是一種人生理念。儒法之昶貴在提供了一套入世準則,指明人何以修身齊家。道家之逸則闡述了如何追求目标,強調實現更大成功的必要過程和方式。
行儒昶,履道逸。昶逸者,明德通達,逍遙知世,不僅尊崇道德修養,追求知識學問,還有一種有别俗世的曠達和遠見,一種知足向上,一種智慧。
昶逸是一個過程,願我們都能成為那個擁有昶逸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