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超長的文章

超長的文章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1 05:28:47
關注頭條号有溫度的愛,我們一起交流學習養殖過程中的技術、經驗,共同進步!

超長的文章(文章有些長請耐心看)1

一鴿到手,每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鑒鴿技法,也各有各的道理和不盡統一。我也不例外,有着自己的一套識鴿方法,談出來供大家參考,并非讓别人跟着學的意思。如果一個人不愛動腦筋,聽風就是雨,老跟着别人跑,那永遠是落伍者。讀者如能從以下所述中有所借鑒和啟發,發展出更佳和實用的鑒鴿技法,那才是本文所期望的。

一、站姿

(一)如果一羽鴿子站的姿勢明顯大于45度,大有直立起身子站的樣子,多數是能在中短距離賽事上獲高位獎的速度鴿;身體呈水平型态站着的,屬長距離賽鴿的偏多。

(二)從鴿子的正前面看去,兩個翅膀間距太寬的鴿子,翅膀弧度(不含羽條部分)較平;這樣形狀的翅膀,由翅膀所獲得的升力不夠,飛翔時不省力,不能持久飛翔,隻适合短距離和易飛的賽事。

二、手感

(一)鴿子上手,即刻以手指抵在鴿子胸腹下,用心以手指感覺鴿子心跳頻率的快慢和心髒博動力的強弱(大小),感覺心跳頻率持續快速、博動聲音大而有力的,甚至能感覺到胸腹部血管血液快速流動的,是最好的快速鴿。意識中幾乎感覺不到心跳,或者太弱、相對明顯慢和平穩的,是長距離鴿;心跳頻率高速而博動弱小的,是一般能力的中短距離鴿。而心跳頻率平穩但博動較強和有力的,是擅長快速和耐力持久的優秀長距離鴿。

用這種方法鑒别鴿子,必須上手即進行,幾分鐘後等被握鴿心态平穩下來,再感覺就不準了。初始手指感覺不夠靈敏,可以把耳朵貼到鴿背上測聽。

(二)以手指按壓被握鴿子的胸肌,在最基本的“偏硬、适中和較軟”等三個感覺中,它們分别屬于短(500km内)、中(700km)及長(1000km)距離的鴿子。

(三)鴿子的重量跟其所适應的賽距有關,也跟活條、死棚、是否一直參賽等不同的飼養狀況有關,沒有絕對統一的尺度,全憑鴿主适情調整和掌握,是一種能夠人為控制的可變化的浮動指标;隻要不是用于參賽,它不屬于鑒鴿标準的範疇,一般不以此來衡量一羽鴿子的好壞。

(四)鴿子上手被握的體型感覺隻有平順、趴卧和架膀(聳起雙膀,縮回腦袋,初始上手握着不方便;這裡所說的架膀與通常所描述的肱骨較長、拍翅頻率不快的型态不同,它實際是一種不多見的力量型快速鴿,不能統統誤以為是一種生理缺陷)三種型态。

架膀鴿的雙翅筋肉極為強勁,具有超強的爆發力,能在其極限賽距内高速飛行,常常是中短距離賽的王者。

平順型的較常見,屬于“中性”體型,雙翅在手中也能保持自然緊抱身體的原有姿态,是崇尚“手感”舒适的最佳類型,适應賽距也較廣。

趴卧型的鴿子一上手就頭、軀幹和尾巴向下彎,雙翅與架膀型的鴿子相反,不是向上提,而往下垂。

如果把鴿子的體型誇張地比喻成我們所熟悉的能在空中滑飛的器具,趴卧型鴿是一個在空中按正确方法(凹面朝下)擲出的“飛碟”,平順型鴿是個被擲出去的“鐵餅”(上下兩面凸),架膀型鴿是按錯誤方法(凹面朝上)擲出去的“飛碟”;哪一種能滑飛的最遠可想而知。由此比較可以知道,趴卧型鴿是唯一一種能由體型獲得一定升力的、飛行最輕巧和省力的體型鴿。這種體型相對比較适合飛較長距離和難飛的賽事,當然也不僅僅局限于飛長距離,中短程賽距的優秀鴿中也能見到這類體型。

(五)好的鴿子會長有一身貼身和柔軟的羽毛,羽毛的質感可以從柔軟、緊薄和粗細等三個方面去審視;防蝕能力從油、粉兩種性質上去區别。從道理上講,蓬松就不會有緊薄的感覺;紋理較粗的,肯定會缺乏柔軟和彈性的質感;羽毛的防蝕性質,不是油質就是粉質。簡單一點,不易看出羽毛疊壓邊緣,通體羽毛緊抱融成一體的稱為緊;手感光滑、流暢如絲的稱為細;羽色偏暗(髒)的為油質羽毛,羽色亮麗、羽粉多的是粉質羽毛。

用于短距離賽的鴿子,對羽毛的要求用不着如此苛刻;當持久力決定一項比賽的勝負時,例如中、長距離或比較難飛的賽事,才會顯現出優質羽毛的明顯優勢。

(六)我喜歡主羽從第三根就開始有縫隙,并且羽面排列成“百葉窗”狀,越往上縫隙越大的翅膀,這是一種典型的“快條”;羽翅過寬(指單根羽條的橫面)的構不成這樣的形态。最好的主羽羽條是底部寬、端部窄。底、端寬度變化不大的,即便是很窄的羽條,也不是最理想的羽條;這樣的羽條,從力學角度去說,拍翅時端部承受的壓力偏大,變形太大更容易折斷。

話得說回來,雖然主羽羽條沒有縫隙或者縫隙不大的鴿子拍翅頻率快不過縫隙大的,但有這種羽條的鴿子也并非一無是處,起碼它的拍翅效率是最高的,隻要有很好的氣力,在一定賽距内,照樣可以赢(譬如詹森鴿子的翅膀,這種類型的就較多)。總之,鴿子不完全是僅憑翅膀在飛;再說,比賽日也不是就一種天氣,就是再完美的翅膀,也不可能适應所有的天氣。

(七)我認為主、副羽連接處等齊或主羽長于副羽的鴿子各有用處,這就應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那句話:同樣的距離,主羽長的可以少拍幾下翅膀,對節省體力有好處;主羽短的當然要多拍幾下翅膀,由此比前者會飛得更快,不過體力是要消耗的更多一些。

無數事例證明,鴿子中有很多東西都是要“适中”為佳的,為此,我選擇主、副羽連接處等齊或差異不大的鴿子。這樣,無論哪種賽距或賽況我都不怕。

(八)一般人看鴿子的翅膀時,隻注意翅膀的外部形态和結構,不太注意翅下羽毛的形态和結構。其實翅下另有6排羽毛,要求以排列整齊、疊壓緊密和在主、副羽連接處無“V”型開口為佳。其中最後第6排羽毛在第5排羽毛的後面,一般都比第5排的短很多,不用嘴吹開第5排羽毛是看不到的,最好的第6排羽毛幾乎等長于第5排羽毛。達到這個标準的翅膀升力較佳,飛起來更省力。不過,對于短距離賽事,力量決定勝負,省不省力是次要的,所以對它們的翅膀沒有必要這樣去要求。

由于快速鴿的翅下羽毛多很雜亂,長距離鴿的翅下羽毛常比較整齊,通常,借以上這些特征也可以依此判斷一羽鴿子是适飛短距離賽事的還是長距離賽事。當然,也有例外;如果一羽速度鴿也擁有良好的翅下羽毛,那是最好不過。另外,翅下羽毛是否與主羽緊貼,與該鴿的健康狀況緊密相連;換句話說,與該鴿是否處于最佳狀态有關。出賽前,觀察翅下羽毛的形态,對準确判斷賽鴿是否處于高峰期會有幫助。

(九)鴿子有速度型和耐力型之分,這實際是看鴿子的肌肉爆發力或持久力哪個占主導地位的問題。判斷一個鴿子屬于哪個類型的方法很簡單:把食指和中指托在鴿子一側翅膀(肩部)下面,在拉開翅膀察看前先往上擡一、或者幾下,爆發力好的速度型鴿子不用誘導就會用力下壓翅膀抵禦你的手指力;耐力型鴿這種抵禦力就很小或者幾乎沒有,再誘導(反複上擡翅膀)也沒用。

好的快速鴿,尤其是正統的詹森系鴿子,拉開翅膀可以逐漸感覺和看到整個翅膀在一陣陣、越來越快的抖動;最好的快速鴿,不用打開翅膀,上手就有這種震顫的感覺;遇上這樣百裡挑幾的精品,再看其它條件是否好壞都是多餘的。由此你得相信:“高手看鴿,上手瞬間就知好壞”之說并非誇大。

超長的文章(文章有些長請耐心看)2

三、骨骼

(一)對骨骼的要求,速度賽和耐力賽要求是不一樣的;通常人們對速度賽所使用鴿的骨骼要求太高。其實完全沒有那個必要,在力量決定一切的賽事中(力量由血統所具有的好品質所産生),正常賽況下,什麼體型、骨骼、肌肉、翅膀等的優越條件都微不足道,倒是需要一定耐力的長距離賽,對這些方面的要求才顯得很重要,包括骨骼。

長距離耐力賽的鴿子,骨骼要求質地堅韌和輕薄。好的鑒鴿家,可以用手“稱”出一羽鴿子骨骼的輕重來。這句話聽似天方夜譚,仔細琢磨一下你就會明白其中的玄機。

摸慣了優秀賽鴿的手,對不同品質鴿子的感覺是非常敏感的,同樣大小的鴿子,在肌肉等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卻顯得有些沉重,那就是因為骨骼(架)過于重了的原故。

鳥類為了飛行中減輕體重的需要,全身的骨骼内部差不多都是孔洞形狀的,鴿子骨骼孔壁的厚薄不可能完全一樣,因“品系”的不同是會有些優劣差别的。孔壁薄而堅韌當然是最佳的,因為過重要多消耗些體力,那會縮短持續飛行的距離;當然,太輕了,高速飛行時變形過大壓迫内髒,會因為器官功能受阻,感覺不舒服而減緩飛速。

(二)鴿子的飛行動能來自肌肉,肌肉的發達與否決定飛速的快慢。因此,速度鴿的龍骨形狀會呈前“低”後“高”的趨勢,這更便于在胸肌上多附着些肌肉;耐力鴿的龍骨形狀走勢相對則比較平緩,龍骨前部沒有那種“頂手”的感覺。我如果要參加純粹的速度賽,就會選擇那種龍骨前端低、有“頂手”感覺的鴿子做為選手鴿,龍骨前端“深”、阻力大的說法在速度賽上不适用。反之,長程賽時,我決不會使用這種類型的鴿子,因為它們的氣力飛不了那麼遠。既使能飛回來,最快也得第二天(飛不動了,需要找個地方休息一晚上)。

(三)鴿子的胴體形狀是由骨架結構形狀所決定的,能夠适應多種賽況的胴體形狀是等邊三角形;深龍骨(手感為‘高龍骨’)的或淺龍骨(手感為‘低龍骨’)的胴體,依此分别适應不同類型的特殊賽況。當鴿子的身體素質達到最佳,胸部肌肉非常豐滿、充盈成“條”狀時,才會感覺出龍骨“凹進”,成為理想的、很不容易達到的“蘋果”型。而這種型态,深龍骨的鴿子幾乎是達不到的。不過,是“鴿”都有用途,各種類型的骨骼和胴體都有其所短,也各有其所長,沒有千篇一律的固定标準。所以,無論面對哪種骨骼和胴體的鴿子,我都一視同仁,不視其為缺點,區别在于使用的賽事或地方不同。

(四)我對恥骨與龍骨間的間距要求不是太嚴格,由我所擔當過的全國十幾屆優勝鴿品評賽裁判的資曆和感受所知,無論是哪個距離上的高位獲獎鴿,恥骨與龍骨間距長或短的都有,沒有可遵循的規律。由此我對這個并不在意,倒是對其是否“上收”很在意,隻要恥骨下吊,也就是恥骨末端越過龍骨形态的延長線,立馬淘汰;近交出的鴿子則另說。其實,恥骨與龍骨間距的長短和排列形狀是天生的,恥骨的松(開)、緊(合),則是由體質的好壞所決定的。

對手感的一些要求固然是從賽績鴿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規律,但并不絕對,選鴿時,不能因為對某些地方不滿意就淘殺掉。一個鴿子能飛得很好,總有它的道理,有個把缺陷其實也無所謂,那叫“缺陷美”!不然的話,會錯殺很多不該殺的鴿子。經常摸海爾曼 . 比弗丹鴿子的人,再摸其它的就感覺不是“鴿子”了;可這并不意味着比弗丹的鴿子就一定能飛赢所有其他人的鴿子?誰也不敢這麼說!

四、眼睛

(一)眼神

鑒鴿是否需要看眼睛,一直都是鴿界争議較多的話題,而且各有各的道理,誰也說服不了誰。以我的觀點和看法,沒有必要把眼睛看得過于神秘和特别重要,但也不可置至不理,注意看那麼幾點就行了。理由很簡單,眼睛的功能就是看東西的,差别隻在視力的強弱和所能适應的視覺環境上;那種把鴿眼分得細得不能再細、講究的不能再講究的做法太累人,也未必都正确。不信,你抓幾種不同速度的鳥類研究一下它們的眼睛,隻要你不是太笨,定能大徹大悟,簡化自己的看眼技巧和觀察部位。

鴿子的眼睛可以簡化着看,掌握鴿眼要具備前述那些生理功能,再加上項眼睛的“神氣”,也就是野生鳥固有的那種精氣四溢的“眼神”,已經完全夠用了。換句話說,照着鳥眼的特質挑鴿子,能以非常高的準确率把最優秀的鴿子挑出來。我認為這才是鑒定鴿眼的“精髓”,這也是所有鑒鴿法中最可靠的方法。

以“眼神”鑒鴿的目的,在于揣摩鴿子内在的靈智,或者叫“智商”;在越來越多的人逐步掌握了如何調整、訓練鴿子的正确方法以後,決定勝負的,是看誰的鴿子能找到最直的回歸路線。就這方面來說,當然是聰明些的鴿子會占先。而确定一羽鴿子聰明與否,目前也隻能從眼睛上窺測出來。

“眼神”的好與壞是天生遺傳來的,在“鴿眼配”的所有理論中,很少有“眼神”這個詞;如果你的棚中沒有這種特質的鴿子,你也别指望靠擇配産生出來,獲取的路隻有一條──引進、挑選,爾後才會有遺傳。

“眼神配”是“鴿眼配”中最高的境界,因為“它”不比眼睛裡其它的部位那麼“直觀”;象“眼房水”一樣,對相當多的人來說是“視而不見”,不經指點是難以看出來的。對精于此道的鑒鴿高手來言,甚至可以從照片上進行選擇,可惜這幾乎是一種“隻能意會,不好言傳”的技法;也就是他看到了,卻不易用恰當的詞彙表達出來或者傳授給你,既使手把手的傳授,亦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學會和熟練掌握的。

鴿子的“眼神”也分好多種,不一定看似聰明的就是好的,隻要鴿子眼神能夠表現出“專注”的神态就已經不錯。學習“看透”鴿子眼神的技法最好從鳥眼上開始,譬如可以從“畫眉”鳥開始;“畫眉”哪兒都有,容易搞到,它也是比較好的參考樣闆。不能從自己棚中鴿子裡下手,因為你不知道看的“标準”是什麼,也看不準。等你花一定時間看懂了點“畫眉”的“眼睛語言”後,再比着這個标準去棚裡挑鴿子,你會發現:棚裡原來沒有多少精品。僅憑眼砂漂亮是沒有用的,既使有再漂亮的眼砂,而沒有神韻,那也是死水一潭,不可能會是羽好鴿子。

除了“眼神”以外,我對眼睛的要求,也隻是保留了“在視力的強弱和所能适應的視覺環境上”的那些部分,這主要指眼房水、眼砂、眼志和瞳孔;而且也不是每羽都看,如果第一關“眼神”就不吸引我,再看其它的又有何用?

(二)眼房水

眼房水的好壞對鴿子的視力和環境适應性起很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起決定飛翔速度快慢的作用。我們常說的眼睛要求“幹、老、油、亮”等四個标準,實質都是眼房水在起作用。不“幹”的眼睛,那是父母鴿的眼睛配錯了,這樣眼睛的鴿子飛不了多長時間;不“老”的眼睛,要麼它沒有參加過任何賽事,要麼它的眼房水成色欠佳;缺“油”的眼睛,是眼房水的成份太單一,這對不同賽況的适應性會差些;少“亮”的眼睛,是眼房水晦澀、“渾濁”,這種鴿眼的視力不夠強。

眼房水的識别技法出自我國的四川,國外絕對沒有;既使在河南,可能也就我一個人懂這一門。在賽鴿領域,這種技法可稱為中華民族賽鴿文化的瑰寶;産出的起因,應該與山區賽鴿定向艱難,對眼睛的要求比較特殊的緣故。

(三)瞳孔

1、瞳孔的大與小

在多數人的認識中,鴿眼瞳孔應該越小越好,我不認為這個看法是正确的。

瞳孔是光線和景物進入眼睛的窗口,瞳孔放大時肯定比瞳孔縮小時進入的光線和景物面多些;鴿子飛行中進入鴿眼視覺的景象面越多,對其在高速飛行中的安全性就越有保障。不信可以做個試驗,我們把眼睛眯縫起來看東西,有些東西就肯定看不到或看不清楚。鴿子也是一樣,睜大“眼睛”(實際是睜大瞳孔)才能看得更遠和更清楚,由此才能做到盡早發現天敵或者避免撞電線。

正常的鴿眼,隻要它的晶狀體不老化,瞳孔的括約肌和擴大肌功能正常,都是能夠随着光線的強弱、視覺遠近的需要來放大及縮小瞳孔。因此,隻要它不感覺刺眼,瞳孔會保持一定大的範圍。隻有鴿子感覺光線有些刺眼時(長時間如此,會加快眼睛疲勞),才會縮小瞳孔,以減少光線的進入。我們都知道“眼弱”的怕光,“眼強”的不怕光;眼力“強”的表現形式就是瞳孔不怎麼縮小,眼力“弱”的必然要縮小瞳孔,這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反應。依這個道理來說,很容易說明眼力強的(大瞳孔)比眼力弱的(小瞳孔)眼睛視野更好。

實際情況也是這樣,優秀賽鴿中不乏大瞳孔的例證。這些大瞳孔鴿子的賽績擺在那兒,不能随便說它們是劣等鴿子吧?

同等視覺環境下,影響瞳孔變大或縮小、決定有多少光線是否進入眼睛的主要因素是眼房水的濃度(當然,也不否認眼底“油滴”的作用,隻是那個看不到)。眼房水濃度淺的,起不到多少“濾光”作用,光線會進得多,瞳孔就會自動縮小來彌補這個“缺陷”,這樣瞳孔就變得小些(例如照片5和6的眼房水濃度很淡,瞳孔就縮得較小);眼房水濃度深的,一部分光線被阻擋了,瞳孔不必縮小,可以保持較大的瞳孔(照片1至4的眼房水濃度較深,瞳孔不縮小,看着很大---請參閱[賽鴿天地網]的‘眼睛與喉嚨’欄目)。

由此可以說,鴿子瞳孔的大小不是什麼很重要的問題,倒是瞳孔的另一個特性──即收擴度大小,也就是收擴變化範圍更重要些。經對飛速不同的鳥類眼睛瞳孔的觀察發現,飛速的快慢與瞳孔的收擴變化範圍和收擴頻率之間确有一定的規律,高速鳥的瞳孔收擴範圍較大、頻率較快,低速鳥的瞳孔幾乎不收縮,眼睛呆闆的很。這裡的道理很容易理解。鳥在空中飛行時,由遠視變為近視,再由近視轉為遠視時,瞳孔收擴的過程需要能很迅速的完成;如果不能這樣,因速度較高,是很容易撞在不易看清的障礙物(如電線)上的。飛速慢的鳥瞳孔收擴變化不大不要緊,它們飛速很低呀,既使障礙物臨近時才發現,再避讓也來得及。

借鑒鳥類的“飛速快慢與瞳孔收擴範圍、頻率有關”的規律,從賽鴿的适飛能力出發,我在看鴿眼時,對高速鴿的瞳孔收擴功能要求會高些,而對長程鴿的瞳孔收擴功能則可略放低些。對高速鴿的瞳孔收擴功能不隻看“改變光線時瞳孔收擴範圍的大小”,那太平常了,任何一羽鴿子都會有此反應;我認為在不改變光線的前提下,瞳孔仍能夠象鳥眼一樣在不停的、較大範圍的收擴,這才是高速鴿中的精品。

2、瞳孔的扁與圓

有的人要求鴿眼的瞳孔越圓越好,我覺得這個标準對于鴿子來說是太牽強了,這是拿人眼的标準來衡量鴿子。人的兩隻眼睛都長在臉的前面,看東西是從正面直着看,這樣瞳孔形狀當然就是圓的。非肉食類的鳥類,包括鴿子等則不同,它們的眼睛長在腦袋的兩側,稍向前翻一點,這樣視野較大,對其生存有利。也是由于它們的眼睛基本是對着長的,向前看景物時,實際是需要斜着眼睛看。斜眼時,瞳孔向前移動,擠壓前部的眼砂,拉伸後部的眼砂;這樣看的時間長了,瞳孔就會由正圓形變成橢圓形(見照片9和10),瞳孔位置也不在眼睛中央,而向前下方偏移(見照片7和8)。

這個解釋是否站得住腳,看一看雛鴿的眼睛就知道了,雛鴿的眼睛剛睜開時都是正圓形的,約10天大時,右眼就開始變扁了,爾後等它們飛一段時間你再看:扁的程度會更大一些。從小關死棚的鴿子,瞳孔變形的程度很微小,其中左眼始終保持初生時的正圓形,右眼隻變得略有一點橢圓。

嚴格來說,每羽鴿子的瞳孔形狀都會有些差異,這跟它們眼睛在腦袋上所長的位置不同有關。眼睛前翻角度多點的,瞳孔變形會小一些;眼睛前翻角度不多,雙眼甚至完全對着長的,瞳孔變形就會更大一些。另外,如前所述,絕大多數鴿子左右眼瞳孔的形狀也有差異,表現在左眼瞳孔稍圓些,右眼瞳孔較扁些。這可以理解為鴿子用右眼向前看的時間比左眼多些。如果想從鴿眼中看出或研究出點什麼東西,比如這羽鴿子的賽曆,那就看右眼,因為右眼變化最大(譬如‘磁線’出現在右眼的概率要多些,并且多是在眼圈的後半部分);若要推測它的遺傳情況,要看左眼,因為左眼變化不大,有助于對遺傳判斷的準确性。

縱上所述,瞳孔的大與小、扁與圓之間其實并沒有什麼特定的優和劣,是否優或劣,應該視每個鴿子的實際情況而定;當然,個人喜好則是另一回事。可信和能夠實現的一點是,依瞳孔在鴿頭上長的位置和變形程度,再結合眼眼睛上的一些其它“印記”特征,鑒眼高手是完全可以比較準确地識别手中的鴿子是否飛過,以及翔曆的多少或難、易程度。

(四)眼志

我對眼志的要求是因鴿而論的,作為賽鴿我基本忽視它,作為種鴿我才要真正留意它。留意它不代表我刻意要求它,因為眼睛上的好些東西嚴格來說可比性很差,它們所适應或者叫成名的賽況差異也很大,沒有絕對可以橫着對比的條件。譬如我們翻開任何一本鴿刊雜志,那上邊應該都是些獲獎鴿或者名鴿,就眼睛上看,什麼樣眼色、砂型、眼志、瞳孔的都有;就遺傳角度去探讨它還可以,但如果硬堅持說某種特征的眼睛就一定比另一種特征的眼睛好,證據不充分,立腳點也不對。所以,有那麼多不同類型的鴿眼(有些甚至是有明顯缺陷的)照片為證,一般情況下,作為賽鴿用途時,即便有某些所謂的“不足”,也大可不必太講究眼睛,畢竟鴿子不是靠眼睛在飛。當真作為種鴿使用時,從考察血統和遺傳情況的角度去考慮,再挑一挑眼睛倒是必要的。

眼志也是如此,它其實就是一塊多少有些“色彩”或“記号”的皮肉,不可能對信鴿的定向、導航起什麼神秘的作用(因為沒有任何人能給予證明,全都是猜想),它隻是視覺器官的很小一部分。如果這一圈顯示色彩豐富、寬厚、紮實,會對視覺需要和抗視力疲勞更有利些,僅此而已。所以,研究、注重眼志的要求,實際主要是對長程鴿而言的。

眼志的可塑性較大,稍不留神、配合不當,就會作出“不合格”的眼志來。不合格的标志是色彩極淡、單一和厚度變薄,寬、窄不是太重要。首代不合格的眼志對它的競翔能力影響還不大,用它作種再次“雜交”繼續作出來的“不合格”眼志,那才沒什麼用途。這就是我對作為賽鴿使用時不太注重眼志的理由。但作為種鴿使用時,我需要一方的眼志應該是合格的“産品”,“合格”的眼志間接表明了該鴿在遺傳方面的穩定性和較強的遺傳力。

所謂“合格”的種鴿眼志,一般的規律是:耐力鴿眼志除應具備一定的厚度外,同底砂一樣,還應有很強的顆粒感和多彩、漂亮的金屬色;速度鴿眼志色彩允許單一,也可以缺乏顆粒感,但必須有适當的厚度和寬度。速度鴿的眼志缺乏寬度時,在瞳孔收縮、變化,拉動整個虹膜移動時,容易引起疲勞。

(五)内線扣和栉膜

内線扣是控制瞳孔收擴運動的肌肉之一,不同品系的鴿子之間的确會在色彩、形狀上有某些差異,它也會随年齡的增長有所變化,但其生理功能也就如此。60年代末我曾一度研究過它,現在它對我早已不那麼重要了。如果我使用放大鏡看眼睛的話,捎帶着看它,也隻是以純“欣賞”的感覺浏覽一下;因為它沒有給我挑選鴿子帶來絕對準确、有效的幫助。

栉膜幾乎是鳥類“特有”的器官,其真正的生理用途是觀察太陽時用的“防射罩”。除此之外,去年由《動物世界》上才偶爾看到,一種生活在樹上的“老鼠”也長有這種器官。趙忠祥的解說詞也說,這種老鼠是除鳥類外,唯一所知的能用眼睛直接觀看太陽而不會損傷視網膜的哺乳動物。

在探讨鳥類定向之謎上,60年代就有對栉膜是否會有定向功能的猜想,但至今也拿不出任何有價值的進展(包括解剖)。間接的定向作用是,鳥類以太陽作用定向标時,觀看太陽的準确位置,需要栉膜遮擋大部分強烈的太陽射線,如果沒有栉膜的存在,鳥類就無法觀看太陽。這就是科學界所知道的栉膜,也就是鴿界稱之謂“視團”的東西。

視團在不同的鴿子眼睛上确實會存在形狀、大小、活力和透明度的差異,理所當然也跟遺傳有着密切的關系,借鑒部分基因“連鎖”遺傳的表現形式,隻要觀察者見多識廣,有着豐富的實踐觀察經驗,應該可以做到利用這些可窺的差異,間接地判斷一羽鴿子“放翔能力”的遺傳優劣。不過我本人用不着使用眼底鏡看視團,那太費事,我有比看視團判定鴿子飛翔能力和遺傳情況更簡捷、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測鴿器。

(六)眼砂

眼砂由眼中的毛細血管所組成,是供給鴿眼營養的管道,它有粗、細、厚、薄和不同的形狀及色彩上的差異,這些不同的性狀是由地區差異和人為培育因素所造成的。鳥類不是這樣,任何一種野生的鳥,它們的眼砂都隻是一個模式和比較單一的色彩,你分不出子醜寅卯來,也不存在所謂優劣的差别;不同品種之間才會存在差異,這是“血統”遺傳的結果。

信鴿則不同,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受地形、地貌、氣候和人為設定的差異較大的賽距等因素的影響,已經産生了許多個“亞種”,自然它們眼睛的差異也就變得很大,特别是眼砂;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也才由此産生了以“眼”鑒鴿的方法。如果信鴿之間沒有交流,也隻在平原地區進行一個距離的賽事,長此下去後,眼砂的差别會逐漸縮小,相信再看鴿眼才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對待任何一種技法,我們不能因為不明白就完全否定它,但也不能以一個尺度去衡量所有的東西,更不能鑽牛角尖以點蓋全;對眼砂的鑒别技法亦應如此。

回到對眼砂的實質性探讨上來。眼砂的粗細對供血環境肯定是有所差異的,粗的比細的供血量大,這意味着粗砂更适合高速鴿的眼睛;眼砂的色彩與血液的含氧量成份有關,也意味着眼砂色彩鮮豔的适于高速鴿;眼砂的結構形狀(與血統、速度有關),以及布局、間隙(飛行中,在瞳孔長時間高頻率的快速收擴下,眼砂之間留有一定的間隙,不易造成眼肌疲勞)和厚薄(薄砂利于眼砂的快速收擴運動)等,同樣也與适飛不同的距離或賽況有關。比如胡本、詹森、詹吉、凡龍、桑傑士、戈馬利、林波爾等的鴿子以速度見長,它們的眼砂)要麼面砂稀薄,要麼間隙較大,并有色彩較鮮的特點;楊阿騰、凡布利安娜、古柏和西佛.托依系的鴿子擅長遠距離,以及中長距離的馬克.羅森斯和約瑟夫.斯塔爾的“計算機”系,這類鴿子眼睛表現的是色彩偏深、眼砂顯厚和滿砂堆集無間隙等特點。

所有這些“可見”的特征,隻是一種概率的認識,并不意味着不同能力鴿子的眼砂必須得依着這個“規律”才行。實踐證明,高速鴿中也有長了耐力型鴿眼的,耐力型鴿中也長有高速鴿眼的,不能說違反上述“規律”的鴿子就不中用,隻能說這種“換位”不太利于它們全部發揮自身應有的特質。 如果一羽鴿子的眼砂不具備其應有的“特征”,可以認為它不是該鴿系中的品牌或主流血系,但并不意味它就不能飛,隻是說它的競翔特性會有些改變。另外,鑒眼高手們已經從實踐中得知:真正的品系鴿,其眼砂結構、色彩也是其特定模式的;由此從眼砂中也可以鑒别出血統的純正與否,隻不過這需要豐富的見識和經驗。

(七)、名家對鴿眼的認識

  在對鴿眼的鑒别技法上,我認為台灣黃鎮參的“黃氏認證”有其獨到的創意,其具體識别、操作方法無需深究,僅從眼砂是否利于鴿子高速飛行運動的角度去審視,這項鑒别原理就能行得通。我雖然賞識這種技法,但不會去學它,那太繁瑣,用時也長。我有自己獨創的更簡單的技法,直接從“運動能力”角度去鑒别鴿子,可起到異曲同工之妙用。

  鴿界已知詹森家族在作育方面有一套自創的模式,其實他們在鴿眼上同樣也有一定的認識。雖然在武高平的《詹森育種原理》一書中,就詹森兄弟對鴿眼的選擇隻是寥寥幾句諸如眼色“深淺”使用方法的描述,似乎看不出高明之處在哪兒。但由前些時網上一位鴿友,轉貼台灣伊培華先生幾年前拍攝詹森家裡八對種鴿鴿眼的照片上,還是顯露了詹森家族在鴿眼配上的一些才華(見照片1-16)。

  把這16羽鴿眼按超級、高級、中級和低級四個等級的标準去劃分,我們會發現,詹森兄弟的這些種鴿裡,超級鴿眼有5羽(第1、2、4、6、7),高級鴿眼有3羽(第3、15、16),中級的有6羽(第5、9、10、11、12),低級的隻有3羽(第8、13、14)。

  詹森兄弟保留的16羽種鴿中隻有3羽是低級鴿眼,合格率已經相當高了;要知道,再高明的育種大師,也不敢保證作育的鴿子個個都是精品呀!雖然,從現代賽鴿的觀點去檢視這16羽鴿眼,隻有第15張照片的鴿眼具備現代快速鴿眼的特征,另有8張照片的鴿眼大緻沒有什麼進化(這可能與其不怎麼引進外系鴿子有關);但就多數鴿眼具有的闊眼志(第1、4、7、9、10、11、14張照片)和需要很高的技巧才能得到的漂亮的靛藍水上(第3、6、7、16 張照片),印證了詹森兄弟在鴿眼配上還是由一定造詣的。客觀的以“保種”角度來審視這些鴿子,絕大部分鴿眼仍然代表了那個時代偉大鴿系的特征。以此也可以視為,詹森鴿系并非完全退化了,僅是沒有新潮流血液的加入,未“與時俱進”而已。試想,如果在鴿眼配上沒有較高的把握能力,無須半個世紀,隻需短短幾年的功夫,就可以讓一個鴿系面目全非。面對詹森鴿這16張栩栩如生的鴿眼照片,我們是不是得重新考慮鴿眼配在作育上應起的作用?

  需要提示讀者的是,任何鑒别信鴿優劣的技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因為信鴿比賽靠的是鴿子本身全方位的綜合能力,不是靠一個方面的優點就能取勝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優秀賽鴿所要具備的“快速持久的飛行耐力”、“準确的定向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歸巢毅力”等三“力”,缺一不可(就是本文也隻才涉及了其中的一個能力)。二是絕大多數信鴿之間的“交流”非常的頻繁,人為的頻繁“交流”會使優秀信鴿的一些特質易于“流失”或呈隐性;還有廣泛存在的基因“交換”,把握不好,也會使好的特質蕩然無存,讓你失去作為鑒定依據的标準。如果沒了好與劣的模式,或者你沒有機會見過這些東西,那你用什麼标準去評價一羽鴿子呢?因此,平時注意積累知識和經驗(見識),就顯得非常重要。

  五、結束語

  我從外觀鑒鴿的技法大緻就這些,說了這麼多,實際操作起來最多也就一、二分鐘的時間。我非常注重鴿子個體的氣質(站姿)、手感、鴿性(眼神)和飛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優劣,其它都是輔助的或次要的,有時也用不着看。我用較多的篇幅花在對鴿眼的認識上,并不說明自己是個“鴿眼論”者。恰恰相反,我用在看鴿眼的時間很短,因為我知道哪些該看,哪些沒必要看。我也非常清楚,鴿眼在鑒鴿技法中隻占極少的一部分,甚至在一些地區,幾乎用不着去刻意浏覽它,照樣可以使自己的賽鴿取勝。如此大的“地區”差異和“習慣”看法,或許就是當今鴿界對看鴿眼“信”與“不信”争論不休的原因所在;但隻要存在地區、賽距和賽況差異,這種争論還會無休止的進行下去。我隻是希望讀者能實事求是和比較客觀地面對鴿眼技法,别一無所知,也别過于渲染。

超長的文章(文章有些長請耐心看)3

超長的文章(文章有些長請耐心看)4

超長的文章(文章有些長請耐心看)5

超長的文章(文章有些長請耐心看)6

超長的文章(文章有些長請耐心看)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